-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源性髓鞘抗原的清除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髓鞘抗原的清除对其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作用。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35-55,MOG 35-55)或FITC标记的MOG 35-55免疫C57BL/6J小鼠诱导EAE,通过分析过继转移的CFSE标记的mT/mG-2D2 CD4 +T细胞在脾脏内的增殖情况评估免疫系统内外源性髓鞘抗原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接种部位外源性髓鞘抗原的释放;组织切片HE染色探讨外源性髓鞘抗原快速清除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背部和足垫免疫诱导的EAE,以及可溶性MOG 35-55的治疗效果验证外源性髓鞘抗原的清除在EAE中的作用。 结果:免疫第2天小鼠脾脏内mT/mG-2D2 CD4 +T细胞增殖占比显著高于免疫第7天[(52.6±6.8)% vs(18.5±4.9)%, P<0.01];在发病小鼠(第13天)脾脏内mT/mG-2D2 CD4 +T细胞增殖与在初始小鼠脾脏内的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5)% vs(2.5±1.4)%, P=0.11];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OG 35-55在接种部位释放并被CD11b细胞吞噬,EAE发病时接种部位已无MOG 35-55释放;组织病理切片显示,EAE发病时乳化剂周围形成的肉芽肿阻止乳化剂释放抗原,使抗原与外周免疫系统完全隔离;经足垫免疫诱导的小鼠不易发病与MOG 35-55持续刺激免疫系统有关,与CD4 +调节性T细胞没有直接关系;持续腹腔注射可溶性MOG 35-55可预防和治疗EAE。 结论:EAE小鼠免疫系统内外源性髓鞘抗原已完全清除,EAE的发生依赖外源性髓鞘抗原的完全清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宿主应对感染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核心是在发病初始,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随后为了平衡免疫状态,机体开始抗炎、发生免疫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无论是在天然免疫还是在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B4(CD244)、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NKG2A (CD94),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低下致免疫抑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阻断这些共抑制分子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或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概括归纳近年来一些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热门研究,以期为脓毒症免疫功能监测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病变中的免疫细胞浸润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RA滑膜病变中的免疫浸润细胞,为RA的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下载GSE77298、GSE55457和GSE1919三个基因表达数据集,Perl进行数据合并,R的"limma"进行批次矫正。在R中用"CIBERSORT"软件通过"e1071""parallel"和"preprocessCore"3个包获得22种免疫细胞对应RA滑膜组织样本和正常滑膜组织样本的表达矩阵。Perl筛选免疫细胞矩阵中 P<0.05的样本。R的"barplot"函数分析22种免疫细胞在 P<0.05的样本中的含量百分比。R的"pheatmap"包可视化热图,R的"corrplot"包绘制相关性热图。R的"vioplot"包通过wilcox检验绘制差异小提琴图。 结果: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在 P<0.05的RA滑膜组织样本和正常滑膜组织样本中,初始B细胞和未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在RA滑膜组织中低表达,浆细胞、未活化的肥大细胞、M1巨噬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RA滑膜组织中高表达。研究还发现在同一样本中,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系数( r=0.91)最高,呈正相关,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在同一样本中,M0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相关系数( r=-0.88)最低,呈负相关,两者具有拮抗作用。 结论:本研究发现的RA滑膜病变中的免疫浸润细胞为RA的机制研究及治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初始CD4+ T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受体Ⅰ(TGF-βRⅠ)mRNA表达水平和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方法:磁珠分选法分离纯化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初始CD4 +T细胞,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 T细胞中CD69阳性细胞的百分率。采用 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数据。 结果:SLE患者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674±0.873)与(1.445±1.112), t=2.301, P<0.05]。SLE患者初始CD4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与SLEDAI评分( r=-0.376, P<0.05),ESR( r=-0.376, P<0.05)、血清肌酐( r=-0.323, P<0.05)和尿蛋白定量(24 h)( r=-0.331, P<0.05)均呈负相关,与血清补体C3( r=0.528, P=0.001)呈正相关。累及肾脏的SLE患者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较未累及肾脏的SLE患者更低[(0.505±0.536)与(1.071±1.007), t=2.198, P<0.05]。血清抗dsDNA抗体阳性组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水平低[(0.344±0.315)与(0.958±1.076), t=2.277, P<0.05]。体外实验中,SLE患者初始CD4 + T细胞活化后TGF-βRⅠ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47±0.013)与(1.008± 0.129), t=14.38, P<0.01],地塞米松可上调活化的CD4 + T细胞TGF-βRⅠ mRNA表达水平[(0.240±0.042)与(0.047± 0.013), t=7.845, P<0.01],同时地塞米松可显著下调CD4 + T细胞的CD69表达水平[(15.0±2.1)%与(34.9±2.0)%, t=32.57, P<0.01]。 结论:SLE患者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低表达可能参与了SLE疾病的发生发展,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上调初始CD4 + T细胞的TGF-βRⅠ mRNA水平,靶向TGF-βRⅠ可能成为治疗SLE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MR T 1ρ定量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 1ρ mapping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阜外医院进行心脏MR(CMR)检查的HCM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HC)16名。在HCM患者中进行T 1ρ mapping,增强前、后T 1 mapping和钆对比延迟增强(LGE)成像,在HC组中进行T 1ρ mapping、T 1 mapping成像。依据有无LGE进一步将HCM患者分为LGE阳性和LGE阴性组。测量HCM患者和HC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T 1ρ值、初始T 1值,并通过HCM患者增强前、后的T 1 mapping进一步测量左心室整体心肌的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GE阳性组、LGE阴性组和HC组3组T 1ρ、初始T 1值,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初始T 1值及T 1ρ值在LGE阳性组和HC组、LGE阴性组和HC组的诊断效能。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T 1ρ值与初始T 1值、ECV的相关性。 结果:40例HCM患者中LGE阳性组25例,LGE阴性组15例,LGE阳性、LGE阴性及HC组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HC组比,LGE阳性组T 1ρ值( t=5.74, P<0.001)、初始T 1值( t=3.99, P<0.001)均升高,LGE阴性组T 1ρ值( t=4.19, P<0.001)、初始T 1值( t=2.06, P<0.044)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阳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灵敏度84.0%,特异度93.8%)、0.87(灵敏度84.0%,特异度87.5%);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阴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灵敏度86.7%,特异度68.8%)、0.68(灵敏度60%,特异度68.0%)。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心室整体T 1ρ值与初始T 1值( r=0.31, P=0.02)、ECV值( r=0.38, P=0.02)均呈正相关。 结论: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条件下,T 1ρ mapping对HCM患者心肌替代性纤维化及弥漫性纤维化均有良好识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与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与非老年患者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34例)和非老年组(<60岁,90例)。对患者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DAS-28)评分。Ficoll密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用18色通道流式细胞仪,共30多种荧光抗体对淋巴细胞进行标记检测。结果:DAS-28结果表明老年组的疾病活动度评分(4.56±1.89)大于非老年组(3.37±1.49)( t=3.633, P<0.001)。流式结果显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细胞(MAIL%T)( Z=-2.798, P=0.005)、初始CD8 T细胞(Tn%CD8 T)( Z=-2.179, P=0.029)、vd2%T(Vδ2+T,γδT细胞的亚型)( Z=-2.806, P=0.005)、PD1-CD28-%Th( Z=-2.050, P=0.040)以及IGM+D-%B( Z=-2.376, P=0.017)在老年组中的表达低于非老年组,而CD45+CD27+%CD8 T( Z=-3.069, P=0.002)、abT%T(αβT细胞)( Z=-2.103, P=0.035)、CD27-CD28+%T( Z=-2.341, P=0.019)、ASC%PBMC( Z=-2.341, P=0.019)和ASC%CD19+( Z=-2.000, P=0.046)亚群在老年组中的表达要高于非老年组。 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要明显高于较年轻的患者。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较年轻患者的效应T细胞中的abT%T、CD4 %abT的表达升高,而vd2%T的表达降低;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CD45RA+CD27+%CD8 T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初始样细胞的Tn%CD8 T的表达水平则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49家医院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对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相关诊疗资源的配置情况及对TBM患者的管理现状。方法:纳入我国27个省份49家收治TBM的医院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由主要收治TBM的相应科室的管理人员填写,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至12月。根据问卷结果,对这些医院TBM诊治相关临床资源可及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抗结核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监测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结果:49家调研医院中,75.5%(37/49)的调研医院每年疑诊TBM不超过50例,85.7%(42/49)的医院病原学确诊的TBM患者不超过20例。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增强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用来诊断及评估TBM的可及率分别为100.00%(49/49)、95.92%(47/49)、91.84%(45/49)、61.22%(30/49)、67.35%(33/49);脑脊液结核培养、脑脊液抗酸染色涂片、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可及率分别为77.55%(38/49)、95.92%(47/49)和83.67%(41/49)。利福平(100.0%,49/49)、异烟肼(100.0%,49/49)、吡嗪酰胺(98.0%,48/49)和乙胺丁醇(95.9%,47/49)是非重症TBM患者常规初始抗结核方案中常用的药物。25家(51.0%)医院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为18个月,17家(34.7%)为12个月。39家(79.6%)医院将异烟肼+糖皮质激素作为鞘内注射方案。24家(49.0%)医院选择地塞米松治疗,28家(57.1%)医院的糖皮质激素使用持续时间为2个月。32家(65.3%)医院未正式调查低钠血症的潜在病因,最常用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措施为高渗盐水(83.7%,41/49)和口服钠盐治疗(71.4%,35/49)。48家(98.0%)医院最常用的检测颅内压方法为腰椎穿刺。结论:调研医院收治的TBM病例呈现来源分散、病原学确诊病例少的特点。TBM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管理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需要制订规范性诊治方案来提升TBM的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初始临界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转化治疗已成为临界可切除或不可切除肝癌治疗的核心,为更多晚期肝癌患者提供可切除机会。根据临床指南关于肝癌一线治疗方案推荐,笔者总结并分析1例初始临界可切除中晚期肝癌患者行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T+A方案)转化治疗后,成功行肝段切除术,且术后9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该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这提示T+A方案在混合型肝癌转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