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司那肽致血压升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7岁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因服用西格列汀、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改用二甲双胍0.5 g口服、3次/d,阿卡波糖0.1 g口服、3次/d,利司那肽注射液20 μg皮下注射、1次/d。并用药物有甲钴胺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厄贝沙坦和比索洛尔。治疗前患者血压为116/71 mmHg(1 mmHg=0.133 kPa)。首次注射利司那肽2 h后患者出现面部潮红、轻微恶心,血压上升至179/98 mmHg,口服尼群地平10 mg后血压下降至125/74 mmHg。次日减量给予利司那肽10 μg皮下注射,患者再次出现面部潮红和血压升高(160/90 mmHg),口服尼群地平10 mg后血压恢复正常。此后停用利司那肽,患者未再出现血压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司那肽联合贝那普利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压、肠道微生态、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利司那肽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压、肠道微生态、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6 月—2022 年5 月126 例代谢综合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贝那普利组、利司那肽组和联合组,分别予贝那普利、利司那肽、贝那普利联合利司那肽治疗.统计3 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肠道微生态指标、靶器官损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 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组<利司那肽组<贝那普利组,舒张压、收缩压联合组<贝那普利组<利司那肽组(P<0.05);治疗6 个月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联合组高于利司那肽组、贝那普利组,肠杆菌联合组低于利司那肽组、贝那普利组(P<0.05);治疗 6 个月后,联合组靶器官损害总发生率低于利司那肽组、贝那普利组(P<0.05);利司那肽组、贝那普利组肠道微生态指标、靶器官损害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司那肽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有利于调节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降低血压、血糖,减少靶器官损害发生,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iGlarLixi用于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甘精胰岛素100U/ml血糖控制改善且有体重获益:LixiLan-L-CN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4/1/6
LixiLan-L-CN是一项为期 30 周的随机、阳性对照、开放标签、平行分组、多中心研究,在接受基础胰岛素(BI)±口服降糖药(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成人(≥18 岁)T2DM患者中,比较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iGlarLixi)与甘精胰岛素 100U/ml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3798080).该研究于 2022 年发表在《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Nov;24:2182-2191),现将其主要结果摘译成中文(License Number:56403802044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浅析LixiLan-L和LixiLan-L-CN研究:iGlarLixi治疗基础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衰退,需要Ins治疗以获得有效的血糖控制,但部分患者在起始Ins治疗时可能面临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和方案复杂等障碍[1],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不利于DM治疗.iGlarLixi是由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短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利司那肽组成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兼具两种成分的降糖效果,通过纠正多重病理生理缺陷来帮助血糖达标,不会带来额外的安全性问题,同时简化了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利司那肽在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分析了胃排空和胃排空时胰升糖素样肽1(GLP-1)释放的生理学基础后,本文着重讨论了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司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效应.在获得《Expert Opinion on Drug Metabolism&Toxicology》杂志(Taylor&Francis Group)授权同意后,本文对2017年3月发表于该刊上的综述"利司那肽在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中文编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利司那肽的疗效和安全性:GetGoal-L-C随机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2型糖尿病疾病进展,多数患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然而仍有大量患者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达标.对于这类患者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与基础胰岛素作用机制互补,有助于改善基础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血糖控制.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与基础胰岛素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对我国的糖尿病管理临床实践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本文对2018年2月发表在《Diabetes,Obesity&Metabolism》杂志上开放获取的论著"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利司那肽的疗效和安全性:GetGoal-L-C随机试验"进行中文编译.该文在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亚洲人群(主要为中国人)中评估了加用利司那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 ,近年来在 T2DM 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005年 ,国际上第一个G L P-1受体激动剂成功上市 ,其后10余年来 ,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 ,该类药物在T2DM 治疗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美国、欧洲等多个糖尿病指南[1-2]均将GLP-1受体激动剂列为二线治疗选择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ACE)[3]共识声明中将 GLP-1受体激动剂列为一线治疗选择之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 ]也将其列入二联降糖治疗选择之一.目前 ,我国已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为使我国临床医生及时、全面了解该类药物的最新临床证据 ,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的发挥该类药物的作用 ,我国部分临床专家在系统回顾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证据和相关指南的基础上达成该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共识并制定《GLP-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对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证据进行全面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8例GLP-1受体激动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GLP-1受体激动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对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阿必鲁肽、度拉糖肽、索马鲁肽等7种GLP-1受体激动药所致ADR/ADE个例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分别统计ADR/ADE的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和ADR/ADE相关特征等信息.结果:收集文献31篇,获取病例32例,剔除3例用药差错事件,1例阴性报道,纳入分析报道28例.GLP-1受体激动药ADR/ADE女性多于男性,ADR/ADE发生多发生在用药后2个月内,主要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系统等,其中以胰腺炎与急性肾损伤较为严重.肾功能不全、合并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药±利尿药者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可能机制为严重呕吐、脱水导致低血压、肾血流量不足所致.结论:GLP-1受体激动药较为安全,对于有胰腺炎及急性肾损伤高危因素者用药前2个月内,药师应加强监护与随访,注意患者有无腹痛、严重呕吐、脱水、无尿等症状,以防严重ADR/ADE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基础胰岛素联合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疗效和安全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T2DM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基础胰岛素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利司那肽)治疗,比较两组胰岛素功能[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血糖控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疗效、不良反应.A组和B组治疗后FINS、HOMA-IR、FBG、2hPBG、HbA1c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治疗后FINS、HOMA-IR、FBG、2hPBG、HbA1c明显低于A组,A组和B组治疗后HOMA-β明显高于治疗前,B组治疗后HOMA-β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胰岛素功能、血糖控制效果,有利于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ixiLan-O研究——甘精胰岛素和利司那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注射治疗的有力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尽管降糖药在过去20年取得长足进展,人类已认识到良好BG控制的重要性,但仍有大多数T2DM患者BG控制不佳[1],原因包括疾病的复杂病理生理、进展性质、治疗惯性及一些抗DM治疗方案的相对复杂性和潜在不良反应,导致依从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T2DM药物管理指南要求避免延迟强化治疗,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合并症、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和患者偏好等因素及早期联合使用降糖机制互补的药物[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