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奈克拉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CLL)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Clinical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网站,收集结局指标包含安全性的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治疗R/R CLL的临床研究,提取安全性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为相对风险比( R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全部为单臂临床研究(前瞻性研究8项,回顾性研究1项),共纳入819例患者,其中单药组719例,联合用药组100例。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的风险分别为46.96%(95 %CI:40.27%~53.76%)、20.46%(95 %CI:14.79%~27.59%)和15.31%(95 %CI:10.30%~22.15%)。其他3~4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感染[17.79%(95 %CI:15.15%~20.77%)]、肿瘤溶解综合征[3.00%(95 %CI:1.75%~5.09%)]、高血糖[5.98%(95 %CI:3.80%~9.29%)]和低钾血症[4.27%(95 %CI:2.54%~7.08%)]。因为不良事件,28.82%(95 %CI:16.56%~45.24%)的患者中断维奈克拉治疗≥1次,17.19%(95 %CI:10.96%~25.94%)的患者降低维奈克拉剂量,9.56%(95 %CI:7.64%~11.89%)的患者永久停用维奈克拉,1.90%(95 %CI:0.86%~4.17%)的患者死亡。接受维奈克拉联合CD20单抗治疗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和维奈克拉减量风险明显高于单用维奈克拉患者(57.00%比41.69%, RRR=1.36,95 %CI:1.12~1.66;38.18%比14.97%, RRR=2.55,95 %CI:1.48~4.39)。 结论:维奈克拉治疗R/R CLL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超过40%。联用CD20单抗后,除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因不良事件导致维奈克拉减量的风险明显增加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甘肃省白银市2019-2020年药械化“四项监测”报告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白银市2019-2020年药械化“四项监测”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促进公众合理用药用械用妆。方法:回顾性分析白银市2019-2020年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 791例不良反应报告。结果:4 79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占比最大,2019、2020年分别占34.69%、36.97%;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次之,2019、2020年分别占9.58%、10.02%;化妆品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占比最小,2019、2020年化妆品不良反应分别占2.50%、2.71%,药物滥用分别占2.88%、0.65%。结论:应进一步提升白银市药械化“四项监测”能力。白银市药械化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CAR-T细胞疗法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神经系统不良事件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31日报告的有关brexu-cel的神经系统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采用信息成分( IC)法及报告比值比(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报告数≥3, IC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0或 ROR的95% CI下限>1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统计分析发生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后出现死亡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 结果:共收集到1 960例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涉及559例患者,22个PT。采用 IC法和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15个阳性信号(PT)。AE报告数排前5位的PT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153例)、意识模糊状态(32例)、脑病(29例)、震颤(27例)、失语(25例);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 IC=7.81, ROR=235.74)、脑病( IC=4.74, ROR=26.96)、失语( IC=4.28, ROR=19.58)、脑水肿( IC=3.35, ROR=10.24)、失禁( IC=3.04, ROR=8.22)。失禁(报告数6, IC=3.04, ROR=8.22)在说明书中未见记载。22个PT中有17个PT所涉及的患者出现死亡不良结局,其中,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的死亡比例为18%(28/153);死亡结局患者比例>50%的PT为刺激反应消失(80%,4/5)、脑水肿(75%,6/8)、脑血管意外(67%,2/3)、困倦(60%,3/5)、惊厥发作(57%,4/7)。 结论:CAR-T细胞疗法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AE较常见,其中失禁尚未被说明书记载;部分AE(刺激反应消失,脑水肿,困倦)临床结局较差,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瑞戈非尼肝胆系统损伤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4季度至2018年第3季度收到的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不良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 ROR)与比例报告比值比法( PRR)对有关瑞戈非尼的肝胆系统不良事件信号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共检索到瑞戈非尼相关不良事件报告26 013份,筛选出28个首选术语为可疑肝胆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信号。采用 ROR和 P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下限对不良事件信号强度进行分类排序的结果显示,黄疸及胆红素升高信号最强( ROR=8.56,95 %CI下限:7.66; PRR=8.46,95 %CI下限:7.58);其次为其他实验室检查异常( ROR=6.05,95 %CI下限:4.95; PRR=6.03,95 %CI下限:4.94)和肝脏相关疾病( ROR=5.46,95 %CI下限:4.71; PRR=5.43,95 %CI下限:4.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瑞戈非尼剂量≤80 mg/d,剂量为>80~<160 mg/d时,肝胆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 OR=1.702,95 %CI:1.230~2.356, P=0.001);相对其他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发生肝胆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 OR=0.436,95 %CI:0.240~0.792, P=0.006)。 结论:瑞戈非尼有导致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较高的药物剂量可能与肝胆系统损伤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来曲唑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挖掘来曲唑相关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09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的不良事件(AE)报告中来曲唑相关不良反应风险信号进行挖掘。AE报告数>3且 ROR和 PR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AE被定义为阳性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统计和分类,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 结果:设定时段内FAERS数据库共收到以来曲唑为首要可疑药物的AE报告31 743例,检测出报告数>3且 ROR和 PRR的95 %CI下限>1的AE风险信号483个,涉及AE报告16 295例。经第2次筛选,获得AE报告数排名前50位和 ROR值的排名前50位的PT,筛重后纳入分析的PT为93个,涉及AE报告10 138例。AE报告数居前5位的系统器官依次为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包括囊状和息肉状)[24.48%(2 482/10 138)]、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21.78%(2 208/10 138)]、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17.04%(1 728/10 138)]、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8.82%(894/10 138)]和各类检查[5.47%(555/10 138)]。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的PT有32个,信号强度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卵巢纤维化( ROR=379.63, 95 %CI下限: 120.87; PRR=278.66, 95 %CI下限: 120.39)、ret基因突变( ROR=379.63, 95 %CI下限: 120.87; PRR=278.66, 95 %CI下限: 120.39)、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ROR=208.84, 95 %CI下限: 190.30; PRR=174.20, 95 %CI下限: 101.56]、桥本脑病[ ROR=164.85, 95 %CI下限: 69.68; PRR=142.51, 95 %CI下限: 67.74]和骨髓水肿综合征[ ROR=122.82, 95 %CI下限: 65.47; PRR=110.00, 95 %CI下限: 64.34]。 结论:挖掘出32个来曲唑说明书中未收录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其中以卵巢纤维化、ret基因突变、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桥本脑病和骨髓水肿综合征信号较强,值得临床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过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就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中提出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5条原则,将与LPV/r的关联性判定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定义为LPV/r相关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1级轻度,2级中度,3级严重,4级危及生命,5级死亡;3~5级定义为严重不良反应)。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4岁;LPV/r的疗程为2~12 d,中位疗程6 d;发生LPV/r相关不良反应者18例,发生率为64.3%。18例患者中,LPV/r相关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者14例(1级13例,2级1例),心动过缓2例(均为2级),急性溶血和肝损伤各1例(均为3级),无4或5级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2/28)。13例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未影响治疗,继续用药2~7 d后自行缓解;5例发生2或3级不良反应者均停用LPV/r,其中4例接受了对症治疗,2~10 d后症状消失。结论:我院接受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LPV/r主要导致轻度胃肠道反应,也可导致心动过缓、急性溶血和肝损伤,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胆管炎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致胆管炎的风险。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1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西米普利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和替西木单抗的药品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进行胆管炎风险信号挖掘,风险信号的检测阈值设定为AE报告数≥3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 ROR及其95 %CI下限值越大表示信号强度越大。比较不同品种ICI导致胆管炎的风险信号强度,并对ICI相关胆管炎患者的主要特点(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AE发生时间和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收集到ICI相关AE报告52 440例,其中胆管炎报告410例。检测出阳性风险信号的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和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其AE报告数分别为213、107、48、5和29(共402例), ROR(95 %CI下限)分别为37.88(32.89)、26.07(21.46)、32.12(24.10)、13.63(5.65)和14.46(10.02),风险信号强度为纳武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有可用数据的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233例∶110例=2.1∶1),65岁及以上者占55.2%(222/402),非小细胞肺癌占48.0%(193/402)。ICI相关胆管炎可导致42.3%(170/402)的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0.0%(161/402)需要紧急治疗,2.0%(8/402)危及生命,15.7%(63/402)死亡。 结论:不同品种ICI致胆管炎风险不同,以纳武利尤单抗风险信号最强。胆管炎是ICI的严重AE,应引起临床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地舒单抗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地舒单抗的主要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为该药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0年第2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收录的地舒单抗AE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AE报告数≥3、 PRR≥2且 χ2≥4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v24.0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以地舒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132 764例,涉及PT 5 571个,筛选出阳性风险信号641个。经第2次筛选,获得AE报告数排名前50位和 PRR值排名前50位的PT,筛重后纳入分析的PT为93个,涉及AE报告114 617例。AE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为未依说明书用药(28.7%,32 863/114 617)、死亡(14.2%,16 230/114 617)、颌骨骨坏死(6.0%,6 861/114 617)、关节痛(4.7%,5 420/114 617)和四肢疼痛(4.1%,4 727/114 617);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骨巨细胞瘤( PRR=402.7)、恶性骨巨细胞瘤( PRR=325.2)、C-端肽增加( PRR=169.4)、颌骨外生骨疣( PRR=163.2)、钙离子异常( PRR=158.1)。涉及AE报告数居前5位的SOC依次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35.9%,41 757/114 617),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32.7%,37 455/114 617),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18.2%,20 814/114 617),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4.1%,4 744/114 617),以及各类检查(2.9%,3 290/114 617)。44个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其中23个与口腔有关。 结论:地舒单抗报告数较多的AE为未依说明书用药和颌骨骨坏死,颌骨骨坏死、骨巨细胞瘤复发或恶化风险信号较强;挖掘出说明书中未收录的AE风险信号多数为口腔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的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信号检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了解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4年1月至2019年4月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首要怀疑药物为达比加群酯的不良事件(AE)和出血事件报告,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出血事件报告进行分类,并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和AE发生情况。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等3种方法,分别基于SOC和PT对达比加群酯相关出血事件信号进行检测,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该信号为可疑出血事件信号。 结果:共获得以达比加群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56 501份,其中出血事件报告19 737份(34.93%)。19 737例患者中,男性9 687例(49.08%),女性9 790例(49.60%),性别不详者260例(1.32%);年龄18~95岁,<75岁者2 742例(13.89%),≥75岁者15 051例(76.26%),年龄不详者1 944例(9.85%);达比加群酯给药剂量为110 mg、1次/d者416例(2.11%),110 mg、2次/d者2 346例(11.89%),150 mg、1次/d者525例(2.66%),150 mg、2次/d者4 012例(20.33%),剂量不详者12 438例(63.02%);发生严重出血事件者9 242例(46.83%),死亡3 260例(16.52%)。3种方法均检测出阳性信号的SOC为胃肠系统疾病(14 382例,72.8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 216例,16.29%)、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1 462例,7.41%)、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576例,2.92%)和眼器官疾病(101例,0.51%),信号强度居前3位者为胃肠系统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PT共32个,对应于胃肠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2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和黑便;对应于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泌尿道出血;对应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1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出血性卒中、硬膜下出血和硬脊膜外出血;对应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的阳性PT为4个,信号强度居首位者为皮下出血;对应于眼器官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结膜出血。结论:出血事件是达比加群酯较严重的AE,消化道出血多见。≥75岁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