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闭合性复位鼻骨骨折38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鼻骨在面部骨骼中最为突出,相比其他面部骨骼,较小的力量就可以导致其发生骨折,因此鼻骨是最常见的面部骨折部位.运动损伤、斗殴、跌倒及交通事故是发生鼻骨骨折的主要原因[1].鼻骨骨折后,多有鼻梁偏斜、塌陷、畸形等临床症状,常需手法复位治疗.传统复位方法盲目性大,精确度低[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骨折复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不增加患者副损伤的情况下提高鼻骨骨折复位的精准性,一直是临床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肌骨超声的长足发展,超声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肌肉及骨骼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我科尝试在超声引导下行鼻骨骨折闭合复位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无法一次性精准到位的缺点,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Synergy加速器的放射治疗智能移床系统精度验证与测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测试评估智能移床(ICK)系统对Synergy加速器的治疗床的控制精确度,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支持.方法:在ICK系统中设置治疗床在左右(LAT+/LAT-)、前后(LNG+/LNG-)以及垂直(VRT+/VRT-)6个方向上分别设置2~50 mm的13个偏移量,每个偏移重复测试3遍,观察其重复性;通过坐标纸测量治疗床的实际移动值,并与设置值进行比较.结果:ICK系统控制Synergy加速器的治疗床移动的到位精度平均误差均≤±1 mm.结论:ICK系统能够实现对Synergy加速器治疗床的有效控制,且能达到较高的到位精度,可应用于放射治疗患者治疗床位置的控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胶片分析方法比较多叶光栅到位精确度:多中心测量结果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两种胶片分析方法分析调强治疗多叶光栅(MLC)到位精确度.方法:选择4个省共15家医院,其中8家为Varian加速器,MLC型号均为Millenium 120;7家为Elekta加速器,MLC型号为MLCi或MLCi2.胶片放在固体水模体30 cm×30 cm,dmax点处(水下1.5 cm),SAD=100 cm,6 MV照射,250 MU(监督系数)/栅栏野,应用计划系统,在EBT3胶片上形成5条MLC栅栏野,每条栅栏野射野宽度为6 mm,5条栅栏野射野中心位置相对于中间栅栏野射野中心的位置距离分别为-6、-3、0、3、6 cm.将照射后的胶片用Epson Expression 10000XL扫描,应用Film QATM Pro软件得到栅栏野剂量曲线(profile),并用两种归一方法即截断部分光密度值区域后归一和归一到局部位置区的光密度值,从射野位置及中心位置偏差、射野宽度及偏差4个方面分析比较MLC到位精确及多中心测量结果.结果:两种分析方法比较,5条栅栏野实际射野位置相对于计划射野位置偏差,均测得9家医院位置偏差超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规定偏差限值±0.5 mm;分析每条栅栏野射野中心位置的偏差,分析结果均符合IAEA规定限值±0.5 mm;分析5条栅栏野宽度,并与计划设定宽度6 mm相比较,偏差均符合IAEA规定不超过±1 mm;分析射野宽度最大最小值偏差及标准差,分析结果均符合IAEA规定偏差不超过±0.75 mm,标准差不超过0.30 mm.结论:两种胶片分析方法测量MLC叶片到位精确度,结果相近,差别较小,在此实验中两种归一方法均可被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8台加速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用胶片(film)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多叶光栅(MLC)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方法 固体均质模体30 cm×30 cm,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多叶光栅片形成5条栅栏野条状,每条条状栅栏野长3 cm,宽0.6 cm,条状与条状之间距离3 cm,在最大剂量点(dmax)处,源皮距离100 cm,6MVX射线,每条条状照射监督单位250 MU.25 cm×25 cm的放射性免冲洗胶片EBT2放在30 cm×30 cm均质固体模体上,厚度1.0cm的固体模体板覆盖在胶片上面,实施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照射.结果 7台加速器胶片测量与TPS计划每条栅栏野MLC位置偏差≤±0.5 mm,符合要求,1台加速器结果为-0.6 mm,不符合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所有多叶光栅叶片位置偏差结果,8台医用加速器结果均符合要求.4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实际宽度差值≤±0.75 mm,符合要求,3台加速器结果超出±0.75 mm,不符合要求.6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实际宽度标准偏差≤0.3 mm,符合要求,2台加速器结果超出0.3 mm,不符合要求.结论 胶片剂量学验证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到位精度方法简单可靠,能满足检测的要求,是调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省8台加速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用胶片(film)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为质量核查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物理师水平较高的6家医院,8台加速器(瓦里安、医科达、西门子)参与验证研究.25 cm×25 cm的放射性免冲洗胶片放在30 cm×30 cm厚的均质固体模体上,厚度2.0 cm的固体模体板覆盖在胶片上面,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多叶光栅形成5条栅栏野条状,能量6MVX射线束,每条栅栏野3 cm×0.6 cm,条状野间隔3 cm,在最大剂量点处,胶片到源距离100 cm,每条栅栏野给出监督剂量250 MU.照射计划传输到加速器上进行照射,照射后的胶片一周内返回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进行分析和计算,并与IAEA给出的限值比较.结果 胶片测量与TPS计划每条多叶光栅栅栏野条状位置偏差±0.5 mm内为合格.7台加速器结果均在±0.5 mm范围内,符合要求.1台加速器结果超出±0.5 mm,不符合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位置标准偏差±0.5 mm内为合格.8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位置标准偏差结果均在±0.5 mm内,符合IAEA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实际宽度差值±0.75 mm内为合格,7台加速器结果均<±0.75 mm,符合要求,1台加速器结果>±0.75 mm,不符合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实际宽度标准偏差0.3 mm内为合格.7台加速器结果<0.3 mm,合格,1台加速器结果为0.5 mm,不合格.结论 河南省部分加速器多叶光栅片到位精确度不合格,应定期开展相关的质量保证工作和第三方核查工作,对保证放射治疗剂量的精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质量核查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用胶片(film)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多叶光栅(MLC)叶片到位精确度方法.方法 中国参加国际多放射治疗中心研究.固体水模体30 cm× 30 cm,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多叶光栅形成5条栅栏野,3 cm×6 mm,条状与条状之间距离3 cm,在最大剂量点(dmax)处,源轴距离100 cm,6MVX射线,每条栅栏野照射监督单位250 MU.放射性免冲洗胶片EBT2放在固体模体上,实施调强放射治疗5条栅栏野计划.选择加速器多、物理师水平较高的江苏、湖北、河南和四川4省的27家医院30台加速器参与验证研究.验证程序和方法与国际多放射治疗中心研究程序相同.照射后的胶片分别邮给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剂量学实验室和外部检查组(EAG)测量分析并计算.结果 按IAEA要求,胶片测量与TPS计划每条栅栏野多叶光栅条状位置结果应≤±0.5 mm,本研究结果分别为0.3、0.2、0、-0.1、-0.2 mm,符合要求.4省的30台加速器中,5台加速器多叶光栅条状位置结果在±0.6~ 1.0 mm范围内,不符合要求;25台加速器条状位置结果均在±0.5 mm范围内,符合要求.EAG验证研究结果表明,6台加速器多叶光栅条状位置结果在0.6~1.0 mm范围内,不符合要求;24台加速器条状位置结果均在±0.5 mm范围内,符合要求.按IAEA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位置偏差应≤±0.5 mm.本研究结果为0.04 mm,符合IAEA要求.EAG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条状位置偏差均<0.3 mm,符合要求;除1台加速器条状位置偏差为-0.7 mm、超出±0.5 mm外,其余29台加速器条状位置偏差均在±0.5 mm范围内,符合要求.按IAEA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最小与平均宽度差值,最大与平均宽度差值应≤±0.75 mm.本研究结果,最小与平均宽度差值为-0.2 mm,最大与平均宽度差值为0.4 mm,符合要求.30台中有6台加速器多叶光栅叶片最大宽度与平均宽度,最小宽度与平均宽度差值超出±0.75 mm,不符合要求;24台加速器多叶光栅叶片最大宽度与平均宽度,最小宽度与平均宽度差值均<±0.75 mm,符合要求.5台加速器多叶光栅最大宽度与平均宽度,最小宽度与平均宽度差值超出±0.75 mm,不符合要求;25台均<±0.75 mm,符合要求.按IAEA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对多叶光栅叶片实际宽度位置标准偏差应≤0.3 mm.本研究结果为0.12 mm,符合要求.4台加速器多叶光栅叶片实际宽度位置标准偏差超出0.3 mm,不符合要求;26台在0.3 mm范围内,符合要求.4省的30台加速器IAEA验证研究结果与EAG相同.结论 胶片剂量学验证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方法,方便适用,作为质量核查,便于邮寄,可反复多次测量,适合在医疗机构大规模开展质量核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省7台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度验证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用放射性免冲洗胶片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多叶光栅(MLC)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为IMRT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湖北省7家三甲医院的7台不同型号医用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5条宽度为0.6 cm条状的栅栏,每条状野之间的距离为3.0 cm.用EBT2免冲洗胶片测量5条状野位置、多叶光栅叶片位置偏差和实际宽度.结果 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要求,胶片测量与TPS计划每条栅栏野多叶光栅条状位置结果应≤±0.5 mm.编号5和编号7的加速器MLC条状野位置偏差分别为0.7和-1.0 mm,不符合IAEA要求.按IAEA要求,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多叶光栅叶片平均位置偏差应≤±0.5 mm.7台加速器MLC每对叶片位置偏差均在±0.5 mm内,符合IAEA要求;IAEA要求单对MLC叶片开野宽度与该机器5条条状野平均开野宽度的差值不超过±0.75 mm,7台加速器每对MLC开野宽度与平均值的差值范围为-0.6~0.5 mm,符合要求.所有叶片开野宽度标准偏差应≤0.3 mm,7台加速器标准偏差在0.1~0.2 mm范围内,符合要求.结论 用EBT2免冲洗胶片验证MLC位置精确度方法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是质量控制(QA)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合大范围核查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省7台加速器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验证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用放射性免冲洗胶片验证调强放射治疗(IMRT)多叶光栅(MLC)叶片到位精确度方法研究.方法 选择瓦里安、医科达、西门子3个厂家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共7台,用25 cm×25 cm的放射性免冲洗胶片放在30 cm×30 cm、厚3.0cm的均质固体模体上,厚度2.0 cm的固体模体板覆盖在胶片上面,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多叶光栅形成5条条状栅栏野,能量6MVX射线束,每条栅栏野长3 cm,宽0.6 cm,每条条状野间隔3 cm,在最大剂量点处,胶片到源距离100 cm,每条栅栏野给出监督剂量250 MU.照射后邮寄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剂量学实验室测量和计算.结果 6台加速器胶片测量与TPS计划每条栅栏野MLC条状位置偏差符合IAEA要求的±0.5 mm,1台加速器偏差不符合要求.7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多叶光栅叶片位置偏差均在IAEA要求0.5 mm以内,符合要求.6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对与每条所有MLC叶片实际宽度差值在0.75 mm范围内,1台加速器为-0.8 mm,不符合要求.6台加速器胶片测量每条多叶光栅叶片实际宽度标准偏差在0.3 mm范围内,符合要求.1台加速器为0.4 mm,不符合要求.结论 用放射性免冲洗胶片验证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片到位精确度的方法简单,快速精确,建议广泛应用到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部CT断层扫描在肺癌病人预测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测量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从穿刺点测量至右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在CT下测量的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垂直距离.比较两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一次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T预测量PICC导管长度相比利用单纯的体表位置精确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患儿下肢静脉PICC尖端位置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IC?ECG)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儿童下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年龄≤14岁)180例.根据随机数字生成器软件生成随机数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法置管;试验组采用体外测量法联合IC?ECG定位技术置管.两组患儿置管固定后均用床旁腹部X线判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比较两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试验组PICC固定时的P波振幅(P′)与正常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P)比值(P′/P),获得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的变化区间.结果:试验组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7.529,P<0.001);试验组置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1,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889,P=0.003);试验组90例患儿中,当P′/P≤60%时,导管尖端均不在最佳位置;当P′/P处于80%~100%区间时,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的比例均为100%.结论:IC?ECG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技术不但能提高导管尖端定位精确度,还能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且当P′/P比值在80%~100%区间时,导管尖端定位效果更精确.与仅进行体外测量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