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1-2020.1新诊断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的糖尿病患者,均按专科规范行包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共计462例。148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其中89例发生感染,之中的13例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比较淋巴囊肿感染者中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糖基化血红蛋白、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最大直径及与辅助化疗的相隔时间;分析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和发病后首次血象、发病至引流穿刺的时间及最终转归;分析感染的淋巴囊液病原学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分类变量检验显示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相比,糖基化血红蛋白( P=0.018)、辅助化疗( P=0.014)和囊肿大小(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就诊时11例首发症状仅为轻中度的发热或腹痛;初次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在2万以下;从发病至穿刺的时间平均为33 h。13例患者中,有5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有2例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脓腔和周围脏器连通;12例患者好转后仅1例对残留的淋巴囊肿预处置,其中4例再发囊肿感染1-2次,之中2例进展为脓毒性休克,1例死亡。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酶烯类及替加环素均为敏感药物,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50%以上。 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化疗和较大的淋巴囊肿(d≥5 cm)是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的示警意义,导致从感染发生到穿刺引流时间较长,延误处置;早期诊断、及时穿刺引流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治疗效果欠佳时脓腔贯通周围脏器感染的可能性要被考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后,应积极干预处置较大的残留淋巴囊肿,避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腐皮镰孢菌对角膜上皮细胞AMPK磷酸化及IL-6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角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及真菌对角膜上皮细胞AMPK磷酸化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系,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多功能分析仪筛选AMPK激动剂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100、300、500和1 000 μmol/L)和抑制剂化合物C(10.0、12.5、15.0、17.5和20.0 μmol/L)对角膜上皮细胞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单纯角膜上皮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与孢子共培养作为孢子对照组,在孢子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AICAR和化合物C作为AICAR组和化合物C组,分别培养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磷酸化AMPK(p-AMPK)和AMPK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质量浓度。结果:不同浓度AICAR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指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0.0 μmol/L和12.5 μmol/L化合物C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后细胞指数较未处理细胞升高。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p-AMPK水平分别为0.67±0.15、2.57±0.12、3.67±0.58和1.50±0.50,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820, P<0.001)。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ICAR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升高,化合物C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AMPK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20, P=0.95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07.81±17.15)、(156.32±9.94)、(167.96±14.16)和(127.42±19.75)pg/ml,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210, P<0.001),其中孢子对照组IL-6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ICAR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0),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结论:角膜上皮细胞有AMPK磷酸化表达,且真菌孢子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后AMPK磷酸化增强,IL-6分泌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空洞型肺隔离症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例1 患者女,29岁,因“咳嗽、咳痰半年”于2020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夜间为著,伴咳痰,为黄痰,每日量约15 ml,无发热、盗汗,无胸痛、咯血,无胸闷、憋气等不适,自服“头孢克肟”治疗,症状无改善,2020年12月17日在当地医院胸部CT可见右肺炎并局部脓肿形成,脊柱侧弯,胸骨凹陷。既往否认结核、肝病、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4×10 9/L,中性粒细胞0.83。凝血四项+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G试验、GM试验、T-SPOT、抗核抗体、ENA酶谱、PPD试验、痰真菌涂片、痰抗酸杆菌涂片、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均阴性。肺部肿瘤标志物、尿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辅助检查:肺功能正常。胸部增强CT示:胸骨角下缘至剑突呈漏斗状凹陷;右肺下叶见蜂窝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内见空洞,增强扫描可见多支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引流静脉为右肺下叶肺静脉(图1~4)。CT诊断为右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空洞型)、漏斗胸、脊柱侧弯。治疗上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 g,1次/8 h,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1周后症状好转出院,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定期复查中,最近复查日期为2023年 8月1日,仅复查胸部平扫C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凋亡囊泡缓解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下巨噬细胞促炎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来源凋亡囊泡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极化状态的影响及对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诱导的促炎状态巨噬细胞的调控,为牙周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诱导的BMMSC的凋亡过程;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技术、流动电势法测量凋亡囊泡相关表征;使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动态观察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对5-羧基四甲基罗丹明琥珀酰亚胺酯(5-carboxy-tetramethylrhodamine,succinimidyl ester,5-TAMRA-SE)标记的凋亡囊泡的吞噬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囊泡对Pg来源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from Pg,Pg-LPS)诱导的RAW264.7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g-LPS诱导的促炎状态RAW264.7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ro-α,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0.5 μmol/L STS处理12 h后小鼠BMMSC形态皱缩,周围有明显的凋亡囊泡产生;凋亡囊泡的粒径为100~1 000 nm,平均Zeta电势为-16.6 mV;RAW264.7可以通过伪足吞噬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联合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刺激的RAW 264.7 Arg-1 mRNA表达量(261.97±15.91)较单独IL-4刺激的 mRNA表达量(115.29±15.42)显著升高( P<0.01);凋亡囊泡与Pg-LPS共同作用下,RAW 264.7 iNOS阳性细胞数量[(39.33±4.70)个]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的RAW 264.7 iNOS阳性细胞数量[(95.33±4.70)个]( P=0.007),RAW264.7 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5.84±1.05)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的RAW 264.7 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14.91±3.87)( P<0.01),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21 899.71±409.73) ng/L]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下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71 296.50±2 344.22) ng/L]( P =0.003)。 结论: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可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并可减轻Pg-LPS诱导下巨噬细胞的促炎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七例免疫功能正常儿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儿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内科收治的7例免疫功能正常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诊疗经过及转归。结果:7例患儿均通过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确诊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年龄2岁2个月~16岁6个月,病程中均有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内压增高,同时合并头痛6例、意识障碍5例、惊厥4例、腹泻2例。脑脊液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生化提示葡萄糖减低,蛋白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轻度增高。所有患儿在确诊前均使用过头孢类抗菌药,确诊后使用氨苄西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敏感药物治疗。最终28 d后3例患儿病情好转,但遗留神经功能损害后遗症;2例因梗阻性脑积水并发脑疝死亡;2例治愈。结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病情进展快,可伴随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应早期行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明确诊断,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眼睑浸润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15岁,2021年12月23日因"反复发热1个月,右眼睑进行性红肿4 d"入院。入院时高热,热峰至39.8 ℃,重度贫血貌,胸骨压痛,左眼睑红肿,无压痛,视力正常。血常规:WBC 26.82×10 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5×10 9/L,HGB 121 g/L,PLT 393×10 9/L。骨髓象提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 1)。免疫分型:原始幼稚细胞群A约87.4%,表达CD43、CD38;部分表达MPD、HLA-DR、CD11b、CD34、CD117、CD123。骨髓活检病理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理改变。多重PCR筛查56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6;9)(p23;q34)/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突变比例272.27%);髓系相关突变二代测序(NGS):FLT3-ITD突变阳性(AR=0.759),RUNX1突变阳性(p.Asp332Asn突变比例46.9%)、WT1突变阳性(p.Arg385fs突变比例15.0%和p.Arg375fs突变比例14.9%)。眼眶、视神经MR平扫+增强:鼻周、左侧眶周及左侧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影像。在使用羟基脲降细胞处理后予标准剂量DA方案诱导治疗。同时经验性予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诱导治疗后,患者三系快速下降,然而体温仍升高,眼睑部位较前进展。上眼睑出现水疱,眶周和鼻周肿胀,病灶逐渐累及左下眼睑、右上眼睑、右下眼睑和双侧眶周区域。2022年1月4日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左侧较前略减轻,右侧较前略明显。基于患者眼睑病灶进展,考虑此前方案疗效不佳。2021年12月31日在DA方案基础上加用维奈托克继续诱导治疗。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服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调整维奈托克剂量为50 mg/d,持续2周。患者在DAV方案诱导治疗结束后眼睑病灶基本消退,化疗后出现Ⅳ级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期持续21 d。骨髓原始粒细胞占3.5%,见吞噬细胞及吞噬血细胞现象。2022年1月31日始予第2个疗程诱导治疗,调整为IAV方案:伊达比星12 mg/m 2第1~3天,阿糖胞苷100 mg/m 2第1~7天(间隔12 h静脉滴注),维奈托克50 mg/d第1~14天,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脑脊液检查未见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复查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分析见原始幼稚细胞群约0.23%,表达CD13、CD15、CD16、CD34、CD117、CD123、HLA-DR,部分表达CD33、CD64。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46%,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08%。此后患者接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行3次腰椎穿刺鞘内注射。4月7日复查骨髓象:增生低下,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阴性。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08%,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12%。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基本消失。患者在3个疗程化疗后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22年4月20日进行含氟达拉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的FBUCY预处理,分别于4月27日和4月28日输注其父的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7.23×10 8/kg,CD34 +细胞5.89×10 6/kg。持续服用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第17天粒细胞植入,第19天血小板植入。移植后1个月,复查骨髓、MRD、基因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1年余,后因重症肺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 Still 病误诊为肺部感染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例1: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5 d伴纳差腹泻”于2021年6月13日入住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呼吸科。患者饱食海鲜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40 ℃,伴腹泻,水样便,1次/d,有咽痛、乏力纳差、肌肉酸痛。2021年6月8日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19×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N%)89.1%,C-反应蛋白(CRP)61.6 mg/L,呼吸道病原体8项阴性,胸部CT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先后予输注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共计5 d,患者体温不退,仍有稀水便及咽痛。2021年6月13日复查血常规:WBC18.44×10 9/L,N%为93.0%,CRP 235.01 mg/L,降钙素原(PCT)3.51 μg/L,胸部CT: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少许炎症,拟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收治入院。初始予以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完善人类巨细胞病毒-DNA、EB病毒-DNA、痰微生物培养、大便微生物培养、尿常规、抗结核抗体、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检查,2 d后患者仍体温不退,实验室相关检查未见明显阳性结果。6月15日:患者体温峰值39.2 ℃,较前无下降趋势。血常规:WBC 20.67×10 9/L,N%为90.1%,CRP 210.35 mg/L,PCT 1.4 μg/L,较前明显升高,综上考虑目前药物抗感染治疗无效,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6月17日:患者锁骨下皮肤可见散在皮疹,无瘙痒疼痛,呈一过性反复出现,同时左下肢近踝关节处皮肤红肿疼痛,均与体温有关,高热时明显,同时患者每次高热时均伴有剧烈的头痛,热退时头痛、皮疹均有所改善。进食时背痛明显,不敢进食包括饮水。查头颅CT、下肢踝关节CT、下肢静脉超声均未见异常。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对照成人Still病Bruno诊断标准,考虑成人Still病可能,后继续完善血培养、痰培养、骨髓细菌培养、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骨髓mNGS等均阴性,PET/CT检查提示脾脏肿大伴糖代谢异常增高,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增高,双侧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炎可能,左肺下叶炎症。骨髓穿刺除外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结穿刺病理示小血管增生明显,淋巴滤泡模糊,免疫组化示生发中心吞噬现象消失,实验室检查铁蛋白 > 2 00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78.4 ng/L,白细胞介素(IL)-1β 87.6 ng/L,IL-2受体1 494 U/mL,IL-6 12 ng/L,IL-10 14.4 n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2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4 U/L,先后使用多西环素、比阿培南、左氧氟沙星,患者体温不退,应用甲泼尼龙后体温下降,考虑诊断成人Still病,起初予甲泼尼龙40 mg/次、2次/d治疗,后减量至20 mg/次、3次/d时患者体温反复,体温复升至39.3 ℃,调整甲泼尼龙80 mg/次、1次/d,联合托珠单抗注射液640 mg后,体温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孤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备大鼠抑郁症模型,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采用糖水偏好试验和旷场试验进行药效学评价,并对大鼠的结肠进行病理学检测;收集大鼠粪便,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度明显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糖水偏爱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显著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遭到破坏,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各给药组结肠黏膜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菌群多样性方面,经百合地黄汤治疗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及蓝藻门的丰度明显降低,其中变形菌门和蓝藻门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降低了 norank_f__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属及粪球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升高了乳酸菌属、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及芽孢杆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其中norank_f_Muribaculaceae、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norank_f_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 及 Prevotellaceae_UCG-001 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预测显示,差异菌群的功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结论:百合地黄汤能够调节抑郁症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金针菇'浙金102'、香菇'L901'和猴头'浙林猴2号'的选育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4/6
'浙金 102'是'ZAASFy006'通过多孢自交、系统选育的适宜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新品种,子实体丛生,菌盖圆形、光滑,菌柄直,基部绒毛少,平均产量达到 394 g/瓶,栽培周期61-66 d.'L901'是'LTH'通过多孢自交、系统选育的适宜工厂化及设施栽培的香菇新品种,菇盖圆整、厚实、褐色,表面鳞片明显,菇柄细短,柄盖比小,口感好,优质菇比例高,前三潮子实体平均产量 941.7 g/棒,三潮栽培周期 160 d.'浙林猴 2 号'是'常山猴头 99 号'经化学诱变选育的适宜设施栽培的猴头菇新品种,子实体肉质、无分枝,头状或倒卵形,无柄,菌刺下垂,粗多糖、粗纤维含量高,平均产量达 562 g/袋,适宜浙江省自然气候栽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不同模式生物评价黄芪的抗衰老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基于不同模式生物,观察黄芪对自然衰老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 构建非啮齿和啮齿自然衰老模型,包括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以及野生型小鼠 3 种模式生物.线虫及果蝇分为空白对照组,黄芪总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为自然衰老组、给药组、脏笼饲养衰老组以及脏笼饲养给药组.给药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黄芪总提物,连续给药 5 个月.饲养至所有线虫及果蝇全部死亡,以计算寿命及生存率;对线虫运动能力及咽泵频率进行评估.果蝇培养至Day38 后,每隔 2d将所有果蝇进行 15~30 min紫外照射,直至所有果蝇全部死亡,以计算其UV刺激下的生存率;以胭脂红肠转运及葡萄糖吸收实验评估小鼠肠道功能;通过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lcian blue 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以及Edu染色观察小鼠肠道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杯状细胞数量以及肠干细胞迁移距离;通过qPCR定量检测小鼠肠道内相关基因表达情况;通过Illumina PE250 平台对小肠内容物DNA片段进行双端(Paired-end)测序分析.结果 黄芪可显著提高线虫寿命(P<0.05),显著恢复线虫运动能力(P<0.05)及咽泵速率(P<0.01),显著减少脂褐素堆积(P<0.01).在紫外照射应激状态下,果蝇寿命缩短(P<0.05),黄芪可显著延长果蝇寿命(P<0.05),明显提高雄性果蝇生命中期的运动能力(P<0.05).黄芪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肠道吸收、转运功能(P<0.05),改善小肠绒毛形态(P<0.01),增加肠干细胞迁移距离(P<0.001).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P<0.01),厚壁菌门细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黄芪可显著上调衰老小鼠体内芽孢杆菌纲、乳酸杆菌种细菌丰度(P<0.05,P<0.01).结论 黄芪可有效延长线虫及果蝇等模式生物寿命,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衰老表征,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稳态以及改善肠干细胞活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