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辨治思路和处方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大量医案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及规律分析,为研究膏方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更多依据,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对相关医案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医案中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辨治思路及处方用药规律.结果:收集符合标准医案 90 则,涉及中药 346味.发现心系疾病常见高频症状有心悸、头晕、神疲乏力等;药物以甘温药物为主;归经主要为肝、肾、脾、肺、心;主要证候为肝肾亏虚、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证候;主要功效为滋水涵木、祛痰化瘀、补益肝肾等.结论:历代医家运用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辨治思路是补、活、清、和,通过调和机体的阴阳气血以及脏腑机能以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发现历代医家运用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处方规律为药物多用补益气血类、滋阴补阳类、活血化瘀类等;多用药对加减,其中多以四物汤、三才汤、百合地黄汤、炙甘草汤等经典方剂化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百合地黄汤本源考证及临床心得
编辑人员丨2024/7/6
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是医圣仲景诊治百合病的常用方剂.何庆勇教授临床运用百合地黄汤的关键有四:一是经方百合的入药品种应为食用百合,而不用卷丹;二是要重视百合地黄汤的主证,口干或口苦,小便黄赤,脉数;三是要注重古方原剂量,通过实测,原文"百合七枚"约(724.9±22.3)g鲜百合,"生地黄汁一升"约(418.8±11.3)g鲜地黄,故临床需重剂百合、地黄,何庆勇教授临证常用百合30~80 g、地黄30~80 g;四是应注重煎服法,煎药前须先浸泡百合,并去白沫.并举百合地黄汤医案一则,以资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孤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备大鼠抑郁症模型,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采用糖水偏好试验和旷场试验进行药效学评价,并对大鼠的结肠进行病理学检测;收集大鼠粪便,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度明显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糖水偏爱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显著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遭到破坏,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各给药组结肠黏膜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菌群多样性方面,经百合地黄汤治疗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及蓝藻门的丰度明显降低,其中变形菌门和蓝藻门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降低了 norank_f__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属及粪球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升高了乳酸菌属、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及芽孢杆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其中norank_f_Muribaculaceae、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norank_f_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 及 Prevotellaceae_UCG-001 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预测显示,差异菌群的功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结论:百合地黄汤能够调节抑郁症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探讨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研究百合地黄汤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及多因素刺激所致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 84 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地西泮,1.38 mg·kg-1)、百合组(2.25 g·kg-1)、地黄组(2.25 g·kg-1)、百合地黄汤组(4.5 g·kg-1).采用夹尾 2 min、昼夜颠倒 24 h、垫料潮湿 24 h、45°鼠笼倾斜 24 h、交替鼠笼 24 h、禁食不禁水 24 h、冷水浴 3 min等多因素刺激 4 周结合PCPA腹腔注射 2 d共同制备失眠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采用高架十字迷宫系统观察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通过翻正反射实验观察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16s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脑和结肠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色氨酸(Trp)、5-羟色氨酸(5-HTP)、5-羟色胺(5-HT)的浓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中闭锁小带蛋白 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基因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ZO-1、Occludin、Toll样受体 4(TLR4)、核因子κB(NF-κ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蛋白TLR4、NF-κB、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MLCK、肌球蛋白轻链(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的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降低(P<0.01);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明显降低(P<0.01),Glu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中GABA、Glu浓度明显降低(P<0.01),Trp、5-HTP、5-HT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炎性因子 IL-1β、IL-6 以及 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百合地黄汤能够明显延长失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P<0.05);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持续时间(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升高(P<0.01);升高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P<0.05,P<0.01),降低Glu浓度(P<0.01);升高结肠中GABA、Glu浓度(P<0.01),降低Trp、5-HTP、5-HT浓度(P<0.05,P<0.01);下调IL-1β、IL-6、TNF-α基因表达水平(P<0.01),上调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和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百合地黄汤能够有效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和肠内神经递质紊乱、下调TLR4/NF-κB/MLCK信号通路表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修复肠黏膜机械屏障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历史衍变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百合地黄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百合地黄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组方"少而精",主治百合病,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处方剂量、药味炮制及煎服法均沿袭原方,鲜有改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抑郁、失眠、抗肿瘤等作用,主要用该经典名方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心理亚健康状态等.通过全面文献考证,可为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现代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百合地黄汤基准样品HPLC特征图谱建立及其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建立百合地黄汤基准样品HPLC特征图谱,并测定梓醇、地黄苷D、王百合苷B的含量.方法 分析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T3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 35℃;检测波长 194 nm(含量测定时再增加 312 nm).结果 16 批基准样品特征图谱中有 8 个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 0.984.3 种指标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 88.8%~101.1%,RSD 2.09%~3.99%.结论 HPLC特征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可为百合地黄汤后续相关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HPO轴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基于下丘脑-垂体-卵巢(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HPO)轴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探明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功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氟哌噻吨美利曲水溶液 1.89 mg/kg)以及加味百合汤高、中、低剂量组(16.2 g/kg、8.1 g/kg、4.05 g/kg),每组 10 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双侧卵巢摘除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各组给药 21d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含量,HE染色观察下丘脑、垂体、海马等组织病理损伤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海马组织雌激素受体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显著下降(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表现出明显抑郁样行为,血清GnRH、FSH、L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 或P<0.05),E2 降低(P<0.01),下丘脑、垂体及海马组织受损,雌激素受体表达显著降低(P<0.01);经加味百合地黄汤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抑郁样行为显著改善(P<0.01 或P<0.05),HPO轴亢进状态及海马损伤得以缓解,下丘脑、海马雌激素受体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与阳性药物组比较,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下丘脑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加味百合地黄汤通过抑制HPO轴亢进及增加脑内雌激素受体水平,发挥抗围绝经期抑郁症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LC-MS法研究百合地黄汤单煎及共煎液中化学成分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测定仲景古方百合地黄汤水煎液成分,并对鲜百合和鲜地黄的水煎液所含成分进行对比,为优化百合地黄汤提取工艺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为基础,定性分析百合地黄汤水煎液所含化学成分并进行归属及聚类分析,同时对百合水煎液、地黄汁所含化学成分进行比对.结果 百合水煎液、鲜地黄汁中分别检测到35种、36种化学成分;古法煎煮后,在百合地黄汤水煎液中发现69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机酸类16种、糖类及苷类共6种、氨基酸及多肽类共8种、生物碱类3种;其中有8种物质为原百合水煎液与地黄汁共有,较两种原煎液新产生36种物质,且抗抑郁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仅存在于共煎液中.结论 古法百合地黄汤共煎液中抗抑郁有效成分比单煎液丰富,有助于抗抑郁有效成分的提取,LC-MS技术适用于复方提取液的含量测定,通过此研究,构建了基于质谱技术的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成表征的指纹图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加味百合地黄汤通过调控SDF-1/CXCR4轴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下丘脑炎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究加味百合地黄汤对围绝经期抑郁症(PDD)大鼠下丘脑神经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89 mg/kg)和加味百合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16.2、8.1、4.05 g/kg),每组 10 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卵巢摘除(OVX)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建立PDD模型,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干预21 d.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抑郁样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RT-qPCR、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Iba-1 及SDF-1/CXCR4 轴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加味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抑郁样行为改善(P<0.01);下丘脑胞体肿胀、间隙增加、炎性浸润等病理损伤缓解;脑脊液中促炎因子IL-1β、IL-6 水平降低(P<0.05),抗炎因子IL-4、IL-10、IGF-1水平升高(P<0.01),Iba-1、SDF-1、CXCR4 表达降低(P<0.05),PSD-95、BDNF、NGF表达升高(P<0.05).结论 加味百合地黄汤抗PDD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SDF-1/CXCR4 轴进而改善下丘脑神经炎性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指纹图谱联合多元统计分析的百合地黄汤物质基准质量评价及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索百合地黄汤(Baihe Dihuang decoction,BDD)物质基准制备工艺,建立BDD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并进行质量评价,阐明BDD主要成分在药材-煎煮液-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优化百合物质基准制备工艺,从而确立BDD物质基准制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建立BDD物质基准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标定并指认共有峰和色谱峰;基于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寻找引起不同批次BDD物质基准质量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根据主要化学成分转移率研究BDD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1)BDD物质基准制备方法为新鲜百合280 g浸泡10h后去除浮沫,加水400 mL,全程不加盖文武火(武火煎煮至沸腾转文火保持微沸)煎至200 mL,后加200 mL鲜地黄汁煎至300 mL,过100 目滤网得BDD煎煮液,浓缩(60℃水浴加热)后冷冻干燥.(2)建立了15 批BDD物质基准HPLC指纹图谱(S1~S15),相似度均大于0.9,共标定21 个共有峰,指认出4 个色谱峰(8 号峰梓醇、13 号峰地黄苷D、17 号峰王百合苷A、20 号峰王百合苷B).(3)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S1、S2、S3、S7、S8、S9、S10、S14 和S15 聚为一类,其他批次聚为一类,且8 号峰梓醇、17 号峰王百合苷A对聚类判别的影响较大.(4)15 批BDD物质基准中,梓醇、地黄苷 D、王百合苷 A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1.77~46.41)mg·g-1、(1.8~3.66)mg·g-1、(0.34~1.09)mg·g-1.(5)15 批BDD物质基准中,梓醇、地黄苷D、王百合苷A的煎煮液-物质基准转移率范围分别为66.23%~97.64%、41.19%~89.06%、71.91%~94.01%.结论:本研究优化了BDD物质基准制备工艺,建立BDD物质基准HPLC指纹图谱,找到造成不同批次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现BDD物质基准的主要化学成分可在药材-煎煮液-物质基准中稳定传递,为研发BDD新型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