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7±1.3)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例,2分15例;骨转移分级Ⅱ级7例,Ⅲ级15例。针对mCRPC,既往行一线治疗1例(4.6%),二线治疗4例(18.2%),三线治疗10例(45.5%),四线治疗4例(18.2%),五线治疗3例(13.6%);平均经历三线治疗。从诊断mCRPC至开始镭-223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20,34)个月。治疗前中位碱性磷酸酶(ALP)为147.0(101.8,212.5)U/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7(20.2,99.1)ng/ml;6例(27.27%)合并1~2级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115.0(103.8,122.5)g/L,中性粒细胞计数(3.0±0.3)× 10 9/L,血小板计数(169.8±17.0) ×10 9/L。患者每4周静脉注射镭-223(剂量为55kBq/kg),最多6个周期。统计分析总生存时间(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PSA进展时间、PSA缓解率、疼痛缓解率、疼痛进展时间,根据镭-223治疗前经历的治疗线数分层分析OS、rPFS、PSA进展时间等。同时分析镭-223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22例采用镭-223治疗平均2.7(1~6)个周期,共4例完成6个周期;12例(54.6%)治疗≥3个周期,10例(45.5%)治疗<3个周期。13例(59.1%)单独采用镭-223治疗,9例(40.9%)联合其他治疗(其中多西他赛化疗1例,恩扎卢胺2例,奥拉帕利3例,磷酸雌莫司汀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本组中10例(45.5%)死亡,均死于疾病进展;22例中位生存时间11.0(2.2,19.8)个月。3例(13.6%)、7例(31.8%)、3例(13.6%)、1例(4.5%)分别于治疗后2、3、4、10个月出现影像学进展,余8例(36.4%)均未出现影像学进展,22例中位rPFS为4.0(3.1,4.9)个月。4例(18.2%)出现PSA缓解,其中3例(13.6%)后期PSA再次升高,1例(4.5%)PSA持续稳定下降;22例中位PSA进展时间为3.6(2.2,5.1)个月。15例(68.2%)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其中5例(22.7%)后期出现疼痛加重,10例(45.5%)疼痛持续缓解;22例疼痛进展时间中位值5.5(3.5,7.6)个月。本组无骨折患者,无因疼痛行放疗或手术患者。7例(31.8%)治疗后ALP较基线下降≥30%。镭-223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15例,68.2%)、呕吐(7例,3.8%)、血小板减少(8例,36.4%)、贫血(6例,27.3%)、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4.6%),均为1~2级,无≥3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者。结论:镭-223治疗mCRPC患者疼痛缓解率高,可延长OS、rPFS及PSA进展时间;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脾利湿化瘀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93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持续内分泌治疗,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82例)和单独治疗组(94例)。比较两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睾酮、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Karnofsky评分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PFS),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F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6例mHSPC患者,年龄(67±11)岁;两组患者治疗前PSA、血清睾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I-PSS评分、Karnofsky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91例mHSPC患者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其中单独治疗组51例、联合治疗组40例。9例死亡患者均为进展至mCRPC死亡。所有患者中位PFS时间为19个月,其中单独治疗组中位PFS时间为17.9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PFS时间为20.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最低睾酮值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01)。联合治疗组治疗6、9、12个月时总胆固醇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治疗3、6、9、12个月时三酰甘油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9、12个月时I-PSS评分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 结论:健脾利湿化瘀方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可延缓mHSPC疾病进展,改善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远期疗效及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下前列腺冷冻消融术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远处转移情况分为无转移组62例(58.7%),转移组43例(41.3%)。无转移组中位年龄79(73,82)岁,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10,47)ng/ml,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37例(59.7%),术前PSA 8 (2,14)ng/ml;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4例(6.5%),2级11例(17.7%),3级16例(25.8%),4级16例(25.8%),5级15例(24.2%);T 2期49例,T 3期6例,T 4期7例;N 0期62例(100.0%),N 1期0例。转移组中位年龄68(62,74)岁,初诊PSA 64(27,200)ng/ml,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2例(97.7%),术前PSA 0(0,3)ng/ml;ISUP分级1级0例,2级5例(11.6%),3级3例(7.0%),4级19例(44.2%),5级16例(37.2%);T 2期29例(67.4%),T 3期8例(18.6%),T 4期6例(14.0%);N 0期38例(88.4%),N 1期5例(11.6%);M 1a期5例(11.6%),M 1b期35例(81.4%),M 1c期3例(7.0%)。两组比较,T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46),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列腺癌冷冻消融术采用全麻或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截石位,留置F20三腔导尿管持续冲洗。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平行探头经会阴插入冷冻针,针尖距膀胱壁的安全距离为3 mm。采用全腺体冷冻模式,从患者腹侧开始向直肠侧逐层消融。采用超声实时观察冰球位置和范围,消融过程中调整冰球范围,使其与前列腺边缘贴合,同时保护周围结构。消融结束后,拔除冷冻针,碘伏消毒穿刺点后纱布压迫止血20 s至无出血后贴敷料。术后10 d拔除导尿管。术后第1天以及术后6、12周复查PSA。将术后第1天PSA与术前PSA比值定义为PSA释放率。术后生化复发定义为PSA较术后最低值升高超过0.2 ng/ml。比较两组的无PSA进展生存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转移组和转移组的PSA释放率分别为4.2(2.2,6.4)和3.9(1.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272)。术后6周中位PSA为0.23(0.01,1.22)ng/ml,术后12周中位PSA为0.02(0.01,0.49)ng/ml。无转移组术后6周和12周中位PSA分别为0.42(0.25,1.00)ng/ml和0.03 (0.01, 0.57)ng/ml。转移组术后6周和12周中位PSA分别为0.30 (0.14,0.50)ng/ml和0.02 (0.01,1.17)ng/ml。中位随访时间339(128,571)d。术后均未发生Clavien-Dindo≥2级并发症。1例(0.9%)术后1个月出现膀胱颈口尿道狭窄,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好转;2例(1.9%)术后7 d出现尿潴留,再次留置尿管2周后恢复正常。无尿失禁患者。2例(1.9%)非肿瘤性死亡,1例死于心脏病,1例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随访期间29例(27.6%)发生PSA进展,中位无PSA进展时间为808.0 d。无转移组中位无PSA进展生存时间未达到,转移组中位无PSA进展时间为764.0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 ( HR=1.02,95% CI 1.00~1.03, P=0.048),T 3期 ( HR=9.00,95% CI 2.59~31.25, P<0.01),T 4期( HR=5.83,95% CI 1.68~20.21, P=0.005)是无PSA进展的预后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 3期( HR=9.08,95% CI 2.47~33.45, P<0.01)、T 4期( HR=4.50,95% CI 1.18~17.22, P=0.028)是无PSA进展的独立预后预测因素。 结论: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安全性较高。无论是否有远处转移,对于初诊时T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冷冻消融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例行冷冻消融治疗的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3.1(57.3~85.0)岁,初诊Gleason评分6分5例,7分8例,≥8分8例。初诊临床分期:cT 2期13例;cT 3期8例。放疗前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5.3(6.4~78.5) ng/ml,放疗后PSA最低值为1.8ng/ml;中位随访8(3~12)个月后均因PSA持续升高就诊。盆腔MRI及PSMA SPECT检查提示前列腺癌原发灶复发。21例均行挽救性内分泌治疗,冷冻消融术前PSA 4.1(1.8~14.4)ng/ml。术前检查综合评估,患者仅原发灶复发,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采用氩气-氦气低温手术治疗系统,针对复发病灶留置1~3根冷冻针,采用两个冷热循环进行冷冻消融。术后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以及PSA进展、原发灶复发或转移等预后指标。 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评估前列腺体积中位值为42.0(23.0~85.0)ml。21例中术后2例出现尿潴留,1例尿路感染,2例排尿后出现组织脱落。11例术后2~3个月PSA快速下降,下降至中位最低值0.400(0.003~2.800)ng/ml。冷冻消融术后中位随访18(6~51)个月,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列腺局部仍有弥散受限或PSMA摄取增高;4例出现PSA进展,PSA进展时间中位值13(4~36)个月;16例疾病控制良好。无复发转移病例。PSA进展患者较疾病控制良好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更大[69.2(59.2~85.0)ml与38.7(23.0~48.7)ml, P<0.001],冷冻消融术前PSA更高[9.8(6.4~14.4)ng/ml与2.0(1.8~13.8) ng/ml, P=0.021]。 结论:前列腺冷冻消融可延缓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肿瘤复发后的进展,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的一种局部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绿激光各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绿激光各种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本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2年内绿激光各种术式,包括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GL-PVP)、绿激光前列腺汽化切割术(GL-PVRP)、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GEL-EP)治疗前列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等近期临床指标。对于术后3个月随访的尿流动力学数据、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改变值、术后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改变值、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评分(IIEF评分)差值、术后并发症等远期临床指标进行组间分析。结果:GL-PVP组、GL-PVRP组、GEL-EP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数据[年龄、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术前IPSS评分、术前QOL评分、术前最大尿流率(Q max)、术前膀胱残余尿(PUR)、IIE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比术前,患者在术后最大尿流率(Q max)、术后膀胱残余尿(PUR)、术后IPSS评分、术后QOL评分改善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组间比较中,PVP、PVRP、E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IPSS改变值、术后QOL改变值、尿流率改变值、膀胱残余尿改变值、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评分差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绿激光可以有效地、安全地治疗前列腺增生,相比PVRP及GL-EP术,PVP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更短,留置尿管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17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3.3±8.5)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5.7(3.2,36.5)ng/ml,碱性磷酸酶(ALP)中位值131.5(79.0,430.7)U/L。所有患者骨转移灶数量≥2个且无内脏或淋巴结转移,骨扫描病灶数量中位值10(8,15)个。16例(94.1%)存在骨痛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9例,1分2例,0分6例。17例均接受镭-223治疗(55 kBq/kg,每4周注射1次,最多6次),其中5例联合恩扎卢胺治疗,8例联合阿帕他胺治疗,4例联合比卡鲁胺治疗。分析PSA应答(PSA较基线水平下降≥30%且至少维持1个月)率、ALP应答(ALP较基线水平下降≥30%且至少维持1个月)率、疼痛缓解率。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计算转移病灶客观缓解率,同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骨骼相关事件(SRE)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17例中,治疗6、5、≤4次者分别为11、3、3例,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骨保护药物。末次治疗1个月后ALP中位值83.2(51.5,126.5)U/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2例(70.6%)出现ALP应答,5例(29.4%)AL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例(23.5%)出现PSA应答,其中2例PSA持续下降,2例PSA后期有所升高。15例(88.2%)治疗期间疼痛缓解,1例(5.9%)因疾病进展疼痛加重,1例(5.9%)治疗期间无变化。17例中ECOG评分下降、无变化、增加者分别为15、1、1例。末次治疗1个月后患者中位骨转移灶数量减少至5(4,9)个。1例(5.9%)治疗过程中完全缓解,11例(64.7%)部分缓解,4例(23.5%)病情稳定,1例(5.9%)治疗4个月后出现影像学进展;总体客观缓解率为70.5%(12/17)。治疗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贫血(1例,5.9%,3级)、血小板减少(1例,5.9%,3级)、白细胞减少(1例,5.9%,2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疲乏(3例,17.6%;1级2例,2级1例)、消化道出血(1例,5.9%,3级)、腹泻(1例,5.9%,2级)、发热(1例,5.9%,1级)。1~2级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3例因不能耐受3级不良反应终止治疗;1例自行终止治疗。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无SRE发生。结论: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对mCRPC骨转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结论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访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4例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伴有骨转移,无内脏转移,其中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97例,平均年龄70(42~87)岁;92例为高肿瘤负荷(存在>4处骨转移灶,其中至少1处为脊柱或骨盆外转移),5例为低肿瘤负荷;化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74.1(11.0~145.0)ng/ml;Gleason评分≤7分35例(36.1%),≥8分62例(63.9%);26例存在骨痛症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平均3.7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107例;平均年龄73(56~83)岁;化疗前PSA中位值84.5(12.4~490.2)ng/ml;Gleason评分≤7分32例(29.9%),≥8分75例(70.1%);75例存在骨痛症状,疼痛NRS平均5.4分。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联合持续内分泌治疗(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75 mg/m 2,第l天静脉滴注;泼尼松5 mg,口服,2次/d,每21天为1个周期。观察PSA无进展生存(PSA-PFS)时间、疼痛NRS分数变化、骨痛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年龄、化疗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与PSA-PFS的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204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mHSPC组中,6例(6.2%)因各种原因仅行1~2个周期化疗,91例接受3~6个周期化疗,平均4.7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化疗患者中,36例出现PSA进展,中位PSA-PFS时间22个月,疼痛NRS由3.9分降至3.0分,骨痛缓解率72.0%(18/25)。mCRPC组中,9例(8.4%)仅行1~2个周期化疗,98例接受3~14个周期化疗,平均5.6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化疗患者中,51例出现PSA进展,中位PSA-PFS时间11个月,疼痛NRS由5.6分降至4.4分,骨痛缓解率48.6%(35/7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HSPC组PSA-PFS与年龄、化疗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P均>0.05);mCRPC组PSA-PFS与化疗前PSA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26),与年龄、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P均>0.05)。安全性方面,mHSPC组17例(17.5%)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7例(27.8%)出现恶心、呕吐,25例(25.8%)出现乏力;mCRPC组24例(22.4%)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例(31.8%)出现恶心、呕吐,26例(24.3%)出现乏力。其他不良反应如过敏(各有2例)、肢端麻木(2例和4例)均有发生但比例较小。 结论: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阿比特龙治疗后闪烁现象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醋酸阿比特龙(AA)治疗后出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闪烁和骨闪烁的临床特征,探讨闪烁现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3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5.4±8.9)岁,PSA 58.2(16.4,148.6) ng/ml。患者应用AA 1000 mg每日1次+泼尼松5 mg每日2次治疗。PSA闪烁定义为AA治疗后PSA持续上升1~2个月后下降;骨闪烁定义为治疗后第3个月骨扫描检查提示骨转移灶数量或范围增加,继续治疗6~9个月后复查提示骨转移灶数量减少或稳定。分析发生闪烁现象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本组93例,中位随访时间16(6,54)个月。14例(15.1%)发生PSA闪烁,持续时间2(1,7)个月;7例(7.5%)发生骨闪烁,其中3例伴PSA闪烁。PSA闪烁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治疗前[119.0(97.0,288.8)U/L与115.5(98.0,198.5)U/L, P=0.01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闪烁是PFS的保护性因素( HR=0.117,95% CI 0.015~0.895, P=0.039);PSA闪烁与PFS( HR=1.314,95% CI 0.554~3.121, P=0.536)和OS( HR=1.348,95% CI 0.393~4.263, P=0.635)无相关性。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骨闪烁患者的PFS[未达到与13.0(95% CI 10.3~15.7)个月, P=0.016]和OS[未达到与24.0(95% CI 22.1~25.8)个月, P=0.047]优于无骨闪烁患者。 结论:闪烁现象在AA治疗的mCRPC患者中并不罕见,PSA闪烁多在持续治疗1~2个月后出现PSA下降,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发生骨闪烁预示AA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生化失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生化失败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RP的166例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5.4±6.2)岁,体质量指数(BMI) (24.86±3.23)kg/m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9.84(10.98,44.47)ng/ml,PSA密度0.68(0.34,1.32)ng/ml 2,前列腺体积31.20(25.58,40.23)ml。穿刺病理按照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1组18例,2组33例,3组30例,4组51例,5组33例,不详1例;穿刺阳性针数占比(55.4±25.7)%,穿刺阳性病灶线性长度最大占比80.0%(60.0%,90.0%)。术前临床分期≤T 2b期14例,T 2c期117例,T 3a期13例,≥T 3b期22例;N 0期157例,N 1期9例。103例(62.0%)应用传统影像学检查评估,63例(38.0%)应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检查评估。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66例中64例(38.6%)行新辅助治疗,治疗1~3个月37例,4~6个月23例,>6个月4例。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生化失败,包括生化持续(术后4~6周PSA≥0.1 ng/ml)和生化复发(术后PSA降至<0.1 ng/ml,无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结束后PSA升高≥0.2 ng/ml)。 结果:术后病理ISUP分级分组较穿刺病理升级48例(28.9%),T分期升级98例(59.0%),N分期升级13例(7.8%)。切缘阳性率53%(88/166),尖端切缘阳性最常见(65.9%,58/88)。114例(68.7%,114/166)术后PSA降至<0.1 ng/ml,其中74例未行辅助治疗,40例接受辅助治疗;52例(31.3%,52/166)术后PSA未降至<0.1 ng/ml,其中51例接受挽救性治疗。5例(3.0%,5/166)在辅助治疗或挽救性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出现PSA进展,考虑发生去势抵抗。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5.5(12.0,40.0)个月,生化失败78例(48.4%,78/161),其中生化持续49例,生化复发29例,无生化失败中位时间为30.0(95% CI 14.5~45.5)个月,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者较未接受辅助治疗者生化复发率降低[15.8%(6/38)与31.1%(23/74), P=0.08]。基线PSA、PSA密度、病理ISUP分级分组≥4组、病理T分期≥T 3a期、术后辅助治疗和切缘阳性与生化失败相关( P值分别为0.034、0.002、0.004、0.025、<0.001和0.0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治疗( P<0.001, OR=0.12)、PSA密度( P=0.03, OR=1.19)和切缘阳性( P=0.034, OR=1.80)是生化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RP术后生化失败率较高,故需要接受以RP为基础的多模式治疗,PSA密度、切缘阳性和术后辅助治疗是术后生化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