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乳术中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及与远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保乳术中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对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SLNB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124例,根据保乳术中是否进行ALND分成A组(66例)与B组(58例),A组未行ALND术,B组行ALND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记录并发症情况。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术前、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术后通过电话或复查形式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记录术后2年的乳腺癌复发率、转移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 t检验。 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79.25±5.87) min比(91.31±8.95) min, t=8.972, P<0.05;(10.31±2.40) d比(13.49±3.07) d, t=6.464, 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B组[(80.06±7.49) ml比(102.44±11.62) ml, t=12.896, P<0.05;(108.75±16.98) ml比(42.48±13.64) ml, t=12.084, P<0.05]。两组术后血清CA153、CEA水平低于术前[(9.41±1.45) U/ml比(16.93±2.91) U/ml, t=1.898, P<0.05;(9.34±2.07) U/ml比(17.95±3.88) U/ml, t=0.832, P<0.05;(22.12±3.67) ng/ml比(60.48±7.46) ng/ml, t=1.253, P<0.05;(21.46±5.19) ng/ml比(61.69±8.92) ng/ml, t=1.265, P<0.05],但术前、术后7 d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68、0.220、0.822、0.825,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精神健康、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评分高于术前,且A组高于B组( t=5.235、4.365、4.213、6.345、3.564、3.254、5.843、2.185, P<0.05)。A组术后2年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7.58%、3.03%,与B组(5.17%、1.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1、0.013, P>0.05)。 结论:保乳术中SLNB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中不行ALND术能促进围术期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近期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理想且未增加远期复发率、转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决策及预防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os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PH)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发生时间不定,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较高,是胰腺外科医师的噩梦。PPH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生存,对其正确的认知和处理尤为重要,应秉承“预防为主、源头控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本文通过梳理PPH相关的循证医学依据,分析各类初始治疗方案的优劣性。对于早期PPH,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迟发性PPH,应以介入治疗为主,手术的作用仍不能替代。对于前哨出血,应立刻采取干预措施。发生PPH行再手术止血时,手术方式应本着“胆胰分流”的目的和“损伤控制”的原则酌情处理。认识及制定正确的治疗决策能够显著提高干预PPH的成功率;同时,优化PPH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PPH的发生率,这些对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使用腔镜技术进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传统开放的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乳腺癌患者92例,其中46例使用腔镜技术进行乳腺癌根治术;46例患者使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乳腺癌根治术。两组之间均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然后分析两组之间临床病理资料、短期结果及初步肿瘤学结果差异。所有患者随访的终点是死亡或者截至2023年6月30日。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Log-rank检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月经情况、肿瘤部位、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及前哨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45、0.989、0.990、0.366, χ2=0.667、0.383, P>0.05)。腔镜手术组所需手术时间[(90.6±10.0) min比(65.9±11.1) min]长于开放手术组,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手术组[(39.9±8.2) ml比(56.5±12.7) ml]、[(854.4±132.2) ml比(1 709.9±278.8) ml]、手术切口小于开放手术组[(8.6±1.2) cm比(21.0±3.8) cm]、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6.1±0.9) d比(6.7±1.0) d]、术后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开放手术组[(93.9%)比(75.5%), t=11.573、7.687、19.408、3.346、3.122,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5, P>0.05)。开放手术组与腔镜手术组的3年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4、0.544,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BMI、月经状况、前哨淋巴结数量、分子分型、T分期及手术方式均不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腔镜技术进行乳腺切除安全可行,可明显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同时也可以获得与开放手术类似的肿瘤学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患者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患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82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59.0±7.7)岁。根据前哨出血后治疗不同分为介入组( n=42)和外科手术组( n=40)。比较两组肝胆胰外科手术后血管损伤情况、前哨出血后首次手术时间、单次手术止血成功例数、死亡率等指标。 结果:两组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手术、肝切除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和胆囊切除手术均以肝动脉损伤为主,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以胃十二指肠动脉损伤为主,脾切除手术以脾动脉损伤为主。介入组有36例(85.7%)单次介入手术止血成功,外科手术组有32例(80.0%)单次手术止血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7, P=0.492)。介入组前哨出血后首次手术时间为(40.5±8.5) min、死亡率2.4%(1/42),优于外科手术组(90.6±20.8) min、15.0%(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作为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前哨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前哨性头痛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伴前哨性头痛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湘南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经DSA/CTA确诊且伴前哨性头痛的4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44例无前哨性头痛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不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及4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动脉瘤组)为对照,分析3组患者动脉瘤长径(最大径)、形态、瘤体长径(最大径)/瘤颈宽度(AR)值及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PHASES)的差异。结果:40例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局限于前额眶周偏侧疼痛20例(50%),后颈部疼痛3例(7.5%),头痛部位描述无规律17例(42.5%);34例(85%)为新发头痛,6例(15%)为慢性头痛基础上头痛性质发生改变;后交通动脉瘤24例(60%),颈内动脉瘤12例(30%),大脑中动脉瘤1例(2.5%),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7.5%);36例(90%)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不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及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动脉瘤长径(最大径)更大,形态不规则占比、AR值及PHASE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伴前哨性头痛未破裂动脉瘤组较破裂动脉瘤组患者的动脉瘤长径(最大径)更大,PHASE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哨性头痛常见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相对特异性的头痛模式为突发眶周偏侧疼痛或后颈部疼痛。伴前哨性头痛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因动脉瘤更大、形态多不规则、AR值更高,破裂出血风险较高,临床上应予与破裂动脉瘤患者同等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防范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期探寻高效、实用的护理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2例行PD术后发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出血时间、出血部位、生命体征、出血时伴随症状、外科处理措施及临床结局。结果:62例患者中19例(30.6%)为早期出血(24 h内),43例(69.4%)为迟发出血。36例次(58.1%)为动脉出血。43例次(69.4%)为腹腔出血。32例(51.6%)为C级出血。8例(12.9%)存在前哨出血。42例(67.7%)为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出血前23例(37.1%)存在胰瘘,12例(19.4%)存在腹腔感染等并发症。41例次(66.1%)出现休克症状。出血最早在术后0.3 h发现,最迟在术后869 h,中位时间为192.00(14.63,297.00)h。30例(48.4%)出血发生在护理交接班前后1 h。发现出血后立即给予输血扩容47例次(75.8%)、止血35例次(56.5%)、血管活性药物升压32例次(51.6%)。31例(50.0%)患者在出血4 h内紧急行二次手术治疗,45例(72.6%)患者经紧急手术处理后治愈。建立了外科护士对处置的预案文本。结论:外科护士应熟悉PD术后出血的临床表现,提高对PD术后出血并发症的识别警示力。建立PD术后出血处置预案文本有利于提高护士对此类患者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减重手术后出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减重手术后出血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 371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03例,女2 468例;年龄为31(16~65)岁。观察指标:(1)减重手术后出血发生情况及诊断与治疗。(2)减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减重手术后出血患者总体质量减少率、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缓解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减重手术后出血发生情况及诊断与治疗。3 371例患者中,27例确诊术后出血,其中男13例,女14例;腹腔出血18例,消化道出血9例;8例手术当天确诊,13例术后第1天确诊,4例术后第2天确诊,2例术后第3天及以后确诊。27例术后出血患者中,2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11例为腹腔引流异常,引流量为300(100~600)mL;6例为便血,便血量为500(120~1 000)mL;5例低血压;3例呕血,呕血量为300(50~800)mL;2例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同一患者可合并多种临床表现。27例术后出血患者中,6例腹腔出血患者因腹腔引流液持续增多或失血性休克再次急诊手术探查,术后心力衰竭死亡1例;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结束时间为13.5(2.0~45.0)h,腹腔积血量为1 000(600~7 000)mL。6例患者中,5例术中明确出血部位,分别为袖状胃切缘出血2例,胃旁路小网膜囊出血、胃短血管及穿刺孔出血各1例;1例探查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其余12例腹腔出血及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患者出血持续时间为(2.1±0.7)d。(2)减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手术方式是影响减重手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χ2=6.33,42.16,4.49,14.09,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减重手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为1.18~2.41, P<0.05)。(3)随访情况。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1~62)个月。18例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1年总体质量减少率为36%±12%,高血压缓解比例为8/11,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比例为6/7。6例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3年总体质量减少率为35%±12%,高血压缓解比例为4/5,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比例为1/1。 结论:减重手术后出血发生率较低,心动过速、腹腔引流液异常及低血压具有前哨提示作用。手术方式是减重手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经历着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从单纯强调根治到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理念方向改变。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可以做到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切除,因为相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胃壁的全层切除保障了肿瘤的垂直切缘的可靠性,而腹腔镜技术不但可以起到辅助内镜下进行全层切除,缝合胃壁缺损,更解决了ESD所欠缺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目前,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有腹腔镜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内镜辅助的腹腔镜楔形切除术、非暴露技术腹腔镜-内镜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和非暴露内镜下胃壁翻转术等。尽管每种双镜联合的治疗方法都存在缺陷,但是相较传统胃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等特点。淋巴结清扫问题是早期胃癌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仍然存在术中淋巴结示踪操作略显繁琐的问题,并存在一定失败率,而且术中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早期胃癌精准治疗手段,相信器械设备技术的发展会使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方法操作性更强,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例主动脉食管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胃镜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8±8)岁,基础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4例、高血压3例、高脂血症1例、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例。5例均并发呕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中4例曾出现前哨性出血,伴便血、胸痛、腹痛、胸闷等症状。CT增强扫描或主动脉CT动脉成像可见食管壁增厚、食管局部不连续、主动脉瘤样改变、主动脉支架周围气体影及造影剂外溢等表现。胃镜下可见食管凹陷性病变、深溃疡、黏膜糜烂伴出血表现。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止血效果差,未经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全部死亡。3例患者接受急诊开胸手术或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存活,1例围术期死亡。结论:主动脉食管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欠佳,病情凶险,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行CT及胃镜检查评估,及早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乳腺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联合乳腺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乳房美容效果、上肢功能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为(16.3±1.1)h、手术时间为(61.6±11.3)min,对照组拔管时间(28.2±6.4)h、手术时间(124.2±28.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922、16.479,均 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8.7±17.9)mL、术后引流量为(105.9±19.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22.4±23.1)mL、术后引流量为(257.2±36.4)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928、18.797,均 P<0.05);研究组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3.8%(χ 2=5.584, 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5±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3.7±6.6)°,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5.9±4.9)分,对照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7±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0.1±6.1)°,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3.5±4.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432、12.450、12.647,均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低于对照组的38.8%(χ 2=6.309, P<0.05)。 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