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支持护理模式对胃癌化疗间歇期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家庭支持护理模式对胃癌化疗间歇期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胃癌化疗间歇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实施家庭支持护理方式,干预时间均为化疗间歇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指标水平以及总水平。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等睡眠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理能力、身体状态、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和饮食、药物、急症处理、监测、运动评分以及自我效能评测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家庭支持护理模式可明显增强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均给予枸橼酸钠抗凝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分别采用中文修订版疾病认知问卷(CIPQ-R)及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MSH)评价患者疾病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凝血发生情况及透析前后电解质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期间因个人原因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中因突发其他急症脱落1例,最终两组纳入观察者各49例。观察组干预后CIPQ-R评分各维度得分及SMSH评分中执行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及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5.85±3.79)分比(14.10±3.31)分、(15.82±2.09)分比(14.51±2.16)分、(15.33±2.61)分比(14.29±2.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9、2.52、2.43、3.05、2.37,均 P < 0.05)。两组凝血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3,χ 2=0.85,均 P > 0.05)。观察组透析后的Ca 2+水平高于对照组[(2.03±0.25)mmol/L比(1.93±0.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 P < 0.05)。 结论:将规范化护理管理应用于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减轻透析后机体电解质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案例法与反思日记在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培训中的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案例法与反思日记在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临海市中医院外科工作的低年资护士5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名。对照组护士接受统一的应急抢救业务技能培训,研究组护士接受案例法与反思日记进行应急抢救业务技能培训,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研究组低年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38.2±1.5)分]、急救技能[(28.2±1.2)分]、急救相关知识[(28.6±0.5)分]和考核总分[(95.0±3.2)分]均高于对照组[(30.2±1.2)分、(19.2±1.3)分、(21.8±0.4)分、(71.2±2.9)分]( t=8.856、9.052、8.458、8.768,均 P<0.001)。研究组低年资护士对处理问题能力的认可率[92.86%(26/28)]、发现问题能力的认可率[92.86%(26/28)]、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认可率[89.29%(25/28)]、综合应急能力的认可率[89.29%(25/28)]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的认可率[96.43%(27/28)]均高于对照组[57.14%(16/28)、53.57%(15/28)、53.57%(15/28)、50.00%(14/28)、64.29%(18/28)](χ 2=9.524、11.017、8.750、10.220、9.164,均 P<0.001)。 结论:案例法与反思日记在外科低年资护士的应急抢救培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疾病对口腔诊疗的影响与风险防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有口腔疾病者可能同时患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这些伴发的系统性疾病对口腔疾病的诊疗时机、方案制订等带来影响和风险。本文从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及精神系统7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系统性疾病对口腔诊疗的影响以及风险防范,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组,2020年1~12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2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相关时间指标、抢救成功率、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研究组检查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的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均升高,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继发癫痫、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服务态度、护理治疗、分诊流程、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应用于ACI患者溶栓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生发生率,促进疾病转归,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A型夹层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循证构建主动脉A型夹层(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以评估和监测中国医院的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解读,提取已有文献中关于TAAD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和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德尔菲方法对指标内容进行论证和修正。结果:构建了疼痛缓解率、术前夹层破裂病死率、急症手术、输血反应发生率等16项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经过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1.6%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6和0.93,变异系数为0.000~0.278。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指标结果可信度高,能作为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评价工具,激发护理团队制定高效的专科护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单式管理在急诊科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清单式管理用于急诊科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大学舟山医院2019年6-8月进行常规急诊护理交接班的患者170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9-11月开展清单式管理床旁交接班的患者17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在床旁交接班中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服务意识评分(92.67±3.22)分,工作责任心评分(94.81±1.95)分,解决问题能力评分(92.97±2.46)分,操作能力评分(91.19±3.06)分,预见性护理能力评分(91.06±3.82)分;对照组护士服务意识评分(84.14±3.03)分,工作责任心评分(88.39±2.19)分,解决问题能力评分(83.92±3.68)分,操作能力评分(84.67±3.57)分,预见性护理能力评分(83.14±4.12)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789、-12.524、-12.081、-7.990、-7.940,均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7.01±2.53)分,床旁交接班时间(47.64±2.72)s;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5.51±2.19)分,床旁交接班时间(54.58±2.91)s,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28、55.477,均 P<0.05)。 结论:清单式管理应用在急诊科护理床旁交接班中可以提高急诊科护士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床旁交接班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尽管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CA患者的存活率仍然低于10% [1]。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中有29.7%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存活率仅为8.8% [2]。CA后最初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的患者,由于全身长时间缺血导致大脑和心脏功能障碍,而出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PCAS是一种多因素综合征,包括缺氧性脑损伤、CA后心肌功能障碍、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以及原发病持续性诱发病理改变。PCAS的病理生理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凝血级联激活、血管调节紊乱等。CA复苏后的高病死率是由PCAS造成的。为了提高存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有必要针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所有要素制定并采用系统治疗方案 [3]。目前针对PCAS潜在治疗方案的研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4,5]、减轻炎症反应 [6,7]、改善缺血再灌注、减少氧化应激(如清除有害活性氧 [8]、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 [9,10]。PCA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ROSC患者的存活率,因此,CA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并影响预后。这个过程包括神经系统管理、心血管系统管理、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感染控制、消化系统管理、血液系统管理、内分泌系统管理、免疫系统管理、体液管理、团队护理和复苏中心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而积极地对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和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质量。本文将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管理、心血管系统管理、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复苏后团队护理和复苏中心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神经外科急症,即使患者接受了最佳的医疗护理,仍有可能出现长期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为提供全面的临床管理意见,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与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制订《中国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将证据来源分为中国人群和其他人群,并采用模块化形式,对aSAH的流行病学、临床影像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策略及选择、麻醉管理、围手术期护理和特殊人群aSAH管理建议等问题提供推荐意见、相关意见概述及未来研究方向,为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