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嵴研究手段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的一个广泛迁移的多能干细胞群体,谱系追踪是有关其研究的重点.150多年来,神经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形态学观察到单细胞水平的转变.本文对同位素标记、嵌合体、活体染料、体外克隆分析、基因条件重组、单细胞测序等研究手段在神经嵴研究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房水流出通道造影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维持正常的房水流出(AHO)是眼内细胞健康和视力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AHO的损伤可导致眼压升高、神经损伤并伴随青光眼的发生。了解AHO能更好地指导青光眼手术,促进AHO靶向药物的研发,进而改善AHO的功能。AHO通道造影是一种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类似的、应用荧光素或吲哚菁绿辅助显影AHO的眼前节造影技术,但其成像的是房水的排出轨迹而不是血流的运动。将造影剂引入前房,经房水循环,追踪造影剂的运动轨迹,捕捉围绕角膜缘360° AHO图像信息,可获得实时、动态的AHO影像资料。研究者先后研究了不同物种离体眼球的AHO特点,实时观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活体眼球AHO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活体眼球房水引流的运动轨迹及变化特点。AHO通道造影技术作为一种AHO功能评估的新工具,为AHO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其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技术,本文就AHO通道造影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因POAG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对POAG病因、疗效及预后进行精准判定和可量化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检测方法,在眼科主要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过程,为临床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性代谢物。POAG是代谢组学技术应用较早的眼科疾病之一,研究者们利用非靶向、靶向和广泛靶向等代谢组学方法,依靠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平台,筛选出众多具有高度选择性、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代谢物产物和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起代谢组学在POAG应用研究中用于追踪生物体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系统和技术平台,为今后代谢组学在POAG临床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就代谢组学及其临床研究意义、基于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POAG患者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张应力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外泌体微RNA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静止和循环张应力条件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s,MCC)外泌体显著差异微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谱并探究张应力调节髁突软骨内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选择5只2周龄雄性SD大鼠(共10只)在静止和循环张应力条件下培养大鼠MCC,提取细胞外泌体,两组外泌体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流式检测仪、纳米颗粒追踪分析等方法观察并鉴定,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采用TargetScan、miRanda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成骨相关靶基因预测。结果:实验组大鼠MCC外泌体均呈“双凹圆盘状”单层膜结构,CD9、CD81表达阳性,粒径分布符合外泌体特征,与对照组大鼠MCC外泌体一致。高通量测序筛选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共85个( P<0.05)。差异miRNA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与分子功能分别为生物学过程和蛋白质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有显著富集( P<0.05)。其中miR-199a-5p的候选靶基因有骨形态发生蛋白3(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3,BMP3)、内皮素转换酶-1,miR-186-5p可靶向Smad8、BMP3,以发挥成骨相关功能。 结论:相比于静止状态,CTS刺激能改变大鼠MCC外泌体中miR-199a-5p、miR-186-5p等miRNA的表达量,可考虑作为调节外泌体应用潜能的一种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类胰腺导管腺癌三维类器官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导管腺癌(PDA)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干细胞或祖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而来的含有多种细胞类型、通过细胞自我更新的自组织结构,其类似于体内细胞原始器官功能的活体生物样本库。PDA类器官培养可来自手术或活检组织,从活检建立类器官的能力将会促进更大范围PDA患者人群的抽样,且重复采样可纵向追踪患者疾病的全过程。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相比,PDA类器官三维培养的时间短、成功率高、可冷冻保存并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这种模拟疾病的类器官作为一种可选择的药物测试系统,不仅可更好地解决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效果,还可减少动物实验的次数,且无需先验性地理解潜在的分子机制,可直接进行化学敏感性测试,从而缩短治疗时间。分析了PDA类器官不同三维培养方法的优缺点及PDA类器官稳定性和侵袭性的验证方法,阐述了PDA类器官用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筛查的机制,并探讨了患者个体化和精准医学治疗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 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获取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动物模型的压力-应变环(pressure-strain loops,PSL),评估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以评价LBBB对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麻醉状态下射频消融左束支制作LBBB模型,实时测量动脉压力。分别于造模前、造模成功后30 min(Acute-LBBB)、造模成功后3个月(Chronic-LBBB)获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并获取各时间点的PSL,评估左心室整体和节段心肌做功参数。结果:与Baseline相比,Acute-LBBB、Chronic-LBBB左心室整体做功效率显著降低( P<0.05),整体无用功显著增加( P<0.01),Acute-LBBB的GLS显著降低( P=0.04)。造模前,室间隔基底段及中段做功效率、有用功均高于左室侧壁相应节段( P<0.01),而无用功节段值的分布则相反( P<0.01)。Acute-LBBB室间隔各节段心肌做功效率较造模前显著降低(基底段、中段、心尖段 P<0.05)、无用功增加( P<0.05),室间隔基底段有用功降低( P=0.01),而侧壁基底段无用功增加( P=0.04)。Chronic-LBBB室间隔基底段与中段的心肌做功效率较Acute-LBBB轻度恢复( P=0.03),但仍显著低于造模前( P=0.001),其余各节段做功参数的改变与Acute-LBBB相似。 结论:急性及慢性LBBB均可导致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做功能参数的改变。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可以定量分析LBBB的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虚拟操作系统在小鼠视觉疾病动物模型行为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视觉行为学检测是视觉疾病动物模型鉴定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主要通过虚拟操作系统(VOS)产生视觉刺激诱发动物模型产生视动反应(OMR)或视动反射(OKR)来进行测量。自动化VOS能够调节光栅条纹宽度、旋转速度、光照强度等参数控制监测装置的对比敏感度和空间频率阈值,并追踪OKR、OMR及OKR联合OMR运动。通过对巩膜搜索线圈法、角膜标记法、OMR-arena系统、OMR指数、阶梯测试协议等测量方法及评估指标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图形二维刺激升级为三维刺激,并引入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提取小鼠身体及头部轮廓,利用深度学习等计算机算法,分析并处理疾病小鼠视觉行为学数据,提高灵敏度,缩短测量时间,减少检测误差,增加数据精准度,从而获得更可靠的视功能评估结果,为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遗传性眼病、视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本文主要从视觉检测方法和视力评估指标2个方面对现有自动化VOS在小鼠视觉疾病模型行为评估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卡压损伤对大鼠脊髓节段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对大鼠腰椎4~6(L4~6)脊髓节段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将120只SD大鼠(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抽签法分成A、B两组。A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为假手术组;B组对SD大鼠右侧后腿坐骨神经造成慢性卡压损伤,为卡压手术组。于造模成功后1、2、3、4、5个月时间点随机取各组大鼠12只处死;6只灌注后逆行追踪坐骨神经至脊髓,截取大鼠坐骨神经对应L4~6节段脊髓行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6只直接取对应L4~6节段脊髓行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定量测定MMP-9及TIMP-1含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B组大鼠L4~6脊髓节段内神经元数目、髓鞘面积及占比低于A组(314.63±43.56比352.27±33.74,68.61±5.36比75.61±6.57,23.74±3.37比26.82±3.48, t=2.351、3.622、3.856, P<0.05);B组大鼠L4~6脊髓节段内MMP-9及TIMP-1含量高于A组(23.96±1.22比19.96±1.37, t=4.847, P<0.05),(19.49±1.26比14.57±1.22, t=3.681, P<0.05);MMP-9 mRNA及蛋白在3月时达峰值(5.96±1.03比4.69±0.72, t=3.477, P<0.05),(64.55±4.85比55.83±4.57, t=4.278, P<0.05),TIMP-1在4月时达峰值(4.04±0.61比2.71±0.41, t=3.178, P<0.05),(52.41±2.96比39.58±3.21, t=3.471, P<0.05);TIMP-1的高表达滞后于MMP-9的表达。 结论: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可导致对应脊髓节段内MMP-9及TIMP-1表达的升高,表明MMP-9及TIMP-1在脊髓神经元退变和死亡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其下游支配区域心肌灌注和心肌应变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与其下游支配区域心肌灌注和心肌应变的关系。方法:应用Vevo2100型高分辨小动物超声仪分别对13只冠状动脉具有稳定斑块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稳定斑块组)、13只冠状动脉具有易损斑块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易损斑块组)及15只性别、周龄相匹配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CE)联合腺苷负荷实验对小鼠局部心肌灌注进行量化评估。根据拟合曲线计算上升期造影剂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斜率(β)和平台期造影剂的峰值强度(A)。局部心肌血流量(MBF)等于A值与β值的乘积。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联合腺苷负荷试验对小鼠左室心肌纵向应变进行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将通过组织病理学在左冠状动脉的连续组织切片中评估。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质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病理结果显示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小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分别为(74.3±4.9)%、(75.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在静息及腺苷负荷状态下,左心室前间隔中段以及后壁中段MB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静息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M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腺苷负荷状态下易损斑块组MBF值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 P<0.05)。静息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左室纵向应变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腺苷负荷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纵向应变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 P<0.05),且易损斑块组纵向应变较稳定斑块组也明显降低( P<0.05)。 结论:在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腺苷负荷状态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组小鼠较稳定斑块组小鼠下游心肌灌注减少且心肌应变减低,即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会影响下游心肌灌注和心肌应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