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左束支区域起搏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左束支起搏优于右心室其他部位起搏,逐渐应用于成人患者。儿童左束支起搏经验有限,仅限少数个案报道且植入对象均为青少年,缺乏婴儿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10个月婴儿,体重8.2 kg,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导致二度Ⅱ型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成功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安全,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半年起搏导线参数稳定,心功能及心脏同步性保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结构性心脏病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长期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T)好发于结构性心脏病(SHD)。首发症状多为晕厥先兆、晕厥或猝死。极少数情况下,BBRT也可见于仅存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障碍但无SHD的患者。右束支消融是BBR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左束支消融能够有效根治BBRT并且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报道1例无SHD的BBRT患者,经左束支消融成功终止BBRT后,在长期随访(74个月)期间发生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开创心脏同步化治疗新纪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优化药物治疗(OMT)一直被视为慢性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石。近20年以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成为心衰器械治疗的选择,但只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宽QRS波的患者,并且在已植入CRT的患者中约30%对治疗无反应。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出现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合CRT或对CRT无反应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将综述CCM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学龄前儿童行左束支区域起搏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少见病,多数无特定病因、不可逆,临床可表现为运动耐量受限、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导致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等,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然而目前患该疾病的学龄前儿童起搏器类型、置入部位、起搏模式选择并不完全明确。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3岁学龄前儿童,以期为学龄前儿童行生理性起搏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时起搏诱发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临时起搏常应用于严重症状性心动过缓的紧急救治或无症状患者的保护性起搏,存在感染、出血、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和处理。本文报道1例既往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围术期保护性临时起搏诱发医源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单、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左束支起搏(LBBP)的患者,分别在心房起搏伴房室结自身下传(SR组)、单极低电压起搏(ULBBP组,输出电压:1.0 V/0.5 ms)和双极高电压起搏(BLBBP组,输出电压:7.5 V/0.5 ms)3种不同起搏模式下进行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评估。同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组)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LBBP组与CRBBB组患者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差异。结果:15例LBBP患者中位年龄64.8岁,年龄范围44~83岁,其中男5例(33.3%,5/15)。LBBP组患者起搏时QRS时限(QRSd)和左右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均明显短于CRBBB组患者[QRSd:(135.0±16.2)ms对(157.1±16.4)ms, P=0.003;IVMD:(19.7±19.0)ms对(52.5±15.5)ms, P<0.001]。LBBP时,BLBBP的QRSd明显短于ULBBP[(120.3±14.2)ms对(135.0±16.2)ms, P<0.001]。BLBBP与ULBBP相比,IVMD、左心室12节段收缩峰值速度的标准差(Tmsv12-SD)及长轴应变(G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MD:(14.0±13.1)ms对(19.7±19.0)ms, P=0.221;Tmsv12-SD:(37.3±17.4)ms对(39.9±14.2)ms, P=0.492;GLS:(-16.6±3.1)%对(-15.6±3.5)%, P=0.116]。 结论:LBBP时,与ULBBP相比,BLBBP可纠正RBBB形态并改善心脏电学同步性,但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无多导仪指导的新简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九分区法LBB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拟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11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基本临床信息;行九分区法LBBaP(将右前斜心室影分为9个区,左束支电极初始旋入点在后下1/3区域),在X线影像下,3830电极的位置位于左束支区域,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且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90 ms定义为手术成功。记录术中静脉通路穿刺方式、电极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起搏器类型、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即刻心电图参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62例(52.5%),年龄(65.9±13.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49例(41.5%),窦房结和房室结双结病变患者6例(5.1%),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53.4%),心房颤动患者26例(22.0%),心肌病患者20例(16.9%);术前QRS波宽度为(109.21±39.03)ms。其中109例成功行九分区法LBBaP手术,成功率为92.4%。104例(95.5%)为腋静脉穿刺,5例(4.6%)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时间为(80.3±2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2.29±5.13)min;术后QRS波宽度为(116.36±18.11)ms。左束支电极阈值为(0.92±0.63)V,感知为(10.60±5.04)mV,阻抗为(798.71±194.90)Ω;1 V起搏时,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为(67.91±12.15)ms,5 V起搏时为(67.52±12.45)ms;置入单腔起搏器1例(0.9%),双腔起搏器106例(97.3%),三腔起搏器2例(1.8%);术中无血肿、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共有97例(89.0%)患者完成随访,随访(6.21±2.90)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九分区法LBBaP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法,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