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联合组给予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后,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91%(20/22)、77.27%(17/22)、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流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动脉瘤可致皮肤变薄、破溃、感染、疼痛;血栓形成;穿刺受限;肢体缺血;高输出量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对AVFAs的治疗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AVFAs的定义、分型及治疗最新进展等方面作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的最佳证据进行检索、评价及汇总。方法:遵循循证护理学相关方法,按照"6S"金字塔模型对相关网站及数据库进行证据检索,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团体标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2012年4月20日—2022年4月20日。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由证据小组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汇总。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版)对证据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团体标准1篇、系统评价8篇。从团队教育、围手术期管理、功能锻炼、物理疗法、药物应用、首次穿刺时机及方案6个方面汇总了28条最佳证据。结论:促进MHD患者AVF成熟的最佳证据为医务人员规范管理MHD患者AVF提供参考。建议医务人员应用相关证据时结合医疗条件、临床判断及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动静脉内瘘评估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汉化自体动静脉内瘘评估量表(AVF-AS),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改良版Brislin翻译模式,对AVF-AS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AVF-AS。采用便利抽样法,在2022年7—9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2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2周后随机抽取3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重测,有效数据用于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中文版AVF-AS包括3个维度,18个条目,评价者间一致性水平为0.94、I-CVI为0.83~1.00、平均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4、校标效度为0.68,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狭窄和缺血、穿刺位置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5.255%,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6,折半信度为0.826、0.894、0.898,重测信度为0.907。结论:中文版AVF-AS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价我国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有效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鼠动静脉内瘘增生狭窄的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小鼠颈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模型,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异常表达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46只,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VF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3只。AVF组行小鼠颈内AVF成形术,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应用转录组学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测定AVF内膜增生狭窄小鼠全基因组序列,建立微阵列数据集;应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多重假设检验校正(Benjamini & Hochberg法)筛选AVF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语言富集分析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应用多样性增量分析BUSCA软件进行AVF增生狭窄差异表达基因亚细胞定位;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网络互作可视化分析。结果:AVF组造模成功21只,失败2只,故最终AVF组21只,假手术组亦仅执行手术操作21只。小鼠颈内AVF模型创新采用连续-间断缝合法,提高了此模型建模的成功率。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显示,AVF增生狭窄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2 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 323个,下调基因1 1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活性激活、氧化还原及线粒体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富集在代谢、能量物质合成、糖尿病、氧化应激等相关信号通路;亚细胞定位统计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在线粒体蛋白(24.24%)、胞质蛋白(17.51%)、细胞核蛋白(13.13%)、细胞膜蛋白(11.45%)、细胞外蛋白(10.77%)。结论: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病理损害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2例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收治的32例动静脉内瘘(AVF)头静脉弓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8例患者行开放手术头静脉转位贵要静脉,7例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PTA术修复成功率88.23%,开放手术修复成功率100%,覆膜支架置入术修复成功率100%。随访1至6个月,动静脉内瘘头静脉弓狭窄修复后内瘘通畅中位生存时间:PTA术为5个月,开放手术为6个月,覆膜支架置入术为6个月。结果表明PTA和覆膜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开放手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中心静脉狭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且术前有中心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及CVS组与无CVS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Cox回归法分析CVS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结果:283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0.45±14.76)岁,男165例(58.3%),中位透析龄0.5(0,7.0)个月,55例(19.4%)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存在CVS,其中狭窄程度<50% 39例,狭窄程度≥50% 16例。有右颈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置管史患者[60.5%(26/43)比9.9%(15/151), χ2=51.27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 OR=4.345,95% CI 1.540~12.263, P=0.006)是CKD患者发生CVS的独立影响因素。在268例CVS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中位随访34个月,中重度CVS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CVS组(5/7比58/228, χ2=7.720, P=0.005),锁骨下静脉狭窄及上腔静脉狭窄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名静脉狭窄组(4/5比8/27, χ 2=6.974, P=0.008;6/8比8/27, χ 2=6.908, 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CVS及合并糖尿病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 HR=4.362,95% CI 1.644~11.574, P=0.003; HR=2.682,95% CI 1.624~4.431, P<0.001)。 结论: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CKD患者CVS的发生率较高,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CVS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联合多种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并发颈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48岁,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5年,左上肢肿胀伴透析时心悸、恶心、呕吐不适1周"就诊,为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3月4日以"慢性肾衰竭维持透析,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并发肿胀手综合征"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 mmHg(1 mmHg=0.133 kPa),近期血压波动,间断高达170~180/100 mmHg。3年前曾患"脑出血",遗留右上肢肌力减弱后遗症,偶有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言语迟钝,反应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及颜面部肿胀发紫,左侧颈静脉怒张,左前胸壁静脉曲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处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行影像学检查。①颈静脉及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扩张,IJV血流持续反向,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血流部分汇入头臂静脉,部分经IJV瓣膜口逆流达IJV远心段,SCV及IJV均呈动脉化血流频谱,IJV瓣口处峰流速120 cm/s;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宽5.1 mm,肱动脉流量约3 500 ml/min,桡动脉远心端血流逆向汇入内瘘(图1);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心房增大;③中心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左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狭窄(图2);④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左侧外囊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大脑脚华勒变性;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RA,TOF-MRA)示左侧海绵窦、岩下窦、横窦、乙状窦显影,呈动静脉瘘样血流(图3)。诊断明确后分别予以左头臂静脉裸支架植入术及左SCV覆膜支架植入术,左前臂人造血管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重建术(图4)。术后1周内患者上肢肿胀逐渐恢复正常,透析时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显示内瘘流量下降至1 500 ml/min左右,IJV反流停止,血流呈淤滞状态。术后半年超声复查,IJV反流又复发同术前,不伴明显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治疗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检测两组患者穿刺使用前、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穿刺时疼痛程度;记录两组内瘘并发症。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依从性,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1.3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37%(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3, P=0.04)。观察组患者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为(4.36±0.11)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26±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30, P< 0.01);两组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均较穿刺前明显增加(均 P < 0.05)。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为(0.82±0.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29, P< 0.01)。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5, P=0.04)。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36.32±3.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8±2.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5, P< 0.01)。观察组患者体力所致的角色受限(PHP)、疼痛(P)、情感所致的角色受限(EHP)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体能(PF)、一般健康看法(GHP)、情感状况(EW)、社会功能(SF2)、精力状况(EF)和总体健康评级(OH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