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联合组给予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后,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91%(20/22)、77.27%(17/22)、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流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SLN)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且术前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示踪剂为吲哚菁绿)行SLN检测的32例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6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SLN检出情况、SLN的分布、手术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机器人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机器人组、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40)、(169±57)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分别为(11.2±5.4)、(15.5±5.7)g/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1.3)、(8.6±1.4)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机器人组16例患者均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1枚;腹腔镜组16例患者中15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0枚。机器人组患者的SLN总检出率(16/16)与腹腔镜组(1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3, P=0.310);机器人组SLN双侧检出率(10/16)与腹腔镜组(7/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376)。机器人组每例患者切除淋巴结数为(16.6±4.1)枚,与腹腔镜组[(21.0±7.1)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 P=0.054)。两组患者切除的淋巴结及SLN术后病理检查均无肿瘤转移,SLN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均为0,阴性预测值均为100%。(4)将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划分为左侧盆腔、右侧盆腔、骶前区、腹股沟深、腹主动脉旁共5个区域。机器人组单个区域SLN显影6例(12枚),多个区域SLN显影10例(29枚),腹腔镜组单个区域SLN显影7例(14枚),多个区域SLN显影8例(26枚)。两组患者的SLN显影均以左侧盆腔最多,其次均为右侧盆腔、腹主动脉旁、腹股沟深。(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尿潴留、盆腔淋巴囊肿,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7, P=1.000)。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4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Ⅰ、Ⅱ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同时SLN双侧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胃肠腔镜外科的技术演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胃肠腔镜外科在我国经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近年来,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不断涌现,3D腹腔镜系统、4K超高清腹腔镜、近红外线荧光显影技术以及5G远程手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新时代胃肠腔镜外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对胃肠微创手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化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胃肠腔镜相关新技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阐述,认为我国胃肠微创外科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在手术技术及设备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渡过了机械模仿的时期,进入了寻求创新、注重原创的新时代;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胃肠腔镜外科同道们应不忘初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治理念,保持不断创新的思维与态度,将我国胃肠微创外科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贝复新联合高压氧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4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贝复新(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0月招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确诊为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清创后采用贝复新纱条引流,创面涂抹贝复新,同时予以红外线照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HBO治疗。治疗10 d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2组患者脂肪液化消失时间、新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总时间;评价切口愈合等级。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价治疗后第1、4、7、11天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44%)明显高于对照组(8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37, P<0.05)。研究组患者的脂肪液化消失时间、新肉芽组织组织生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4.189,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7、11天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贝复新联合HBO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红外线热成像仪皮温监测在组织移植再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IRT)在组织移植或再植术后皮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73例患者行组织移植或再植术,术后7 d每小时1次常规监测组织皮温、色泽、毛细血管返流和肿胀等指标,其中术后2、4和8 h移植或再植组织3个不同部位皮温(近、远端和中央处),每次由2名专科护士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IRTI)和电子体温枪分别监测,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名专科护士术后2、4和8 h应用电子体温枪单次测定(中央处)的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分别为(36.47±0.45)℃、(34.97±0.46)℃、(36.49±0.66)℃和(35.56±0.55)℃、(36.61±0.67)℃、(35.85±0.56)℃,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用IRTI测定结果分别为(36.48±0.45)℃、(36.46±0.67)℃、(36.40±0.66)℃和(36.46±0.48)℃、(36.50±0.69)℃、(36.48±0.67)℃,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IRTI术后2、4和8 h时3点测定总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电子体温枪测定时间分别为(4.78±0.08)s、(4.96±0.17)s、(5.13±0.22)s, 3时间点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点(中央处)测温时间分别为(1.59±0.02)s、(1.65±0.53)s、(1.71±0.07)s和(1.59±0.03)s、(1.64±0.55)s、(1.70±0.08)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RT监测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简单方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对专科护士个体差异小,具备可重复性,是移植或再植组织皮温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 t=3.793, 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 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 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 t=3.794, P=0.034)。 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后血运障碍监测与围术期护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后血运障碍的监测及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例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后的护理过程,包括病房管理、血运监测、伤口护理、饮食管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结果:通过护理门诊和社交软件随访6~14个月,3例患儿共8根断指全部成活,血运良好,形态、长度正常,伤口愈合良好,2例6指术后产生指蹼瘢痕挛缩,予二期行瘢痕松解术。3例患儿术后疼痛均不严重,患指远端均有触觉,能做基本的抓握动作,患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大致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在小儿多指离断的护理中,注重断指血运循环监测、患肢康复训练,强调减少激惹、降低疼痛,护理操作时应操作细致,动作轻柔,血运监测可借助红外线成像仪,康复训练应顺应幼儿喜抓握、好模仿的天性进行。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的康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膜功能保护的干预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腹膜透析(腹透)时间延长,腹膜将面临多重因素打击而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影响腹透效率。目前临床上依然缺乏保护腹膜功能的有效手段。该文回顾近10年来具有腹膜功能保护潜能的措施,包括针对腹透液的治疗策略、对腹膜功能有潜在保护作用的药物,以及远红外线、干细胞移植等在内的非药物治疗,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红外线联合活络膏外涂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远红外线联合活络膏外涂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远红外线照射干预,观察组采用远红外线联合活络膏外涂.比较两组干预前后AVF每分钟血流量、静脉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瘘口面积、并发症总发生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AVF血流量、内瘘口面积、静脉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VF血流量、内瘘口面积、静脉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厚度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及总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红外线联合活络膏外涂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的通畅,维持通畅血流量,减少AVF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该方法的干预,提高了 AVF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黄散湿敷联合远红外线干预对输液所致静脉炎老年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金黄散湿敷联合远红外线干预对输液所致静脉炎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 1 日~2021 年 9月 1 日收治的 80 例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远红外线照射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金黄散湿敷联合远红外线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症状改善情况、静脉炎分级、疼痛持续时间及红肿显著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红肿直径、条索硬结长度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分级、疼痛持续时间、红肿显著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金黄散湿敷联合远红外线干预可提升老年患者输液所致静脉炎疗效,改善症状,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红肿显著消退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