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中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AVG)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1例建立AV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8个月(2~61个月)。患者AVG术后平均初级通畅时间为(22.20±1.97)个月,1、2、3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1.5%、36.6%和23.2%。AVG术后平均次级通畅时间为(38.30±2.30)个月,术后的1、2、3年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5.6%、68.6%和55.8%。AVG术后出现血栓形成65例(49.6%),通路狭窄50例(38.2%),移植物感染13例(9.9%),假性动脉瘤2例(1.5%),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2例(1.5%),血清肿2例(1.5%)。结论:AVG初级通畅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差,但通过修复手术能达到较满意的次级通畅率。术后规律随访,早期发现狭窄病变并进行相应处理,是维持AVG远期通畅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并发症的干预原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狭窄、血栓形成及感染等。狭窄常采用腔内技术处理,特殊部位可采用旁路、间置、补片等外科修复技术。血栓处理常包括血栓减容与纠正狭窄两部分,前者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腔内介入技术、外科修复技术或杂交技术。经验性抗生素应用前留取病原学检测是感染处理的第一步,针对不同感染范围可分别采取移植物部分切除并置换、移植物全切、移植物部分切除手段。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正确干预并发症可以改善AVG结局。AVG并发症的干预方案应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个体化制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长段狭窄的疗效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 t=-41.731,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t=-12.510, 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t=9.241, 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 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22,95% CI 1.001~1.045, P=0.042)。 结论: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静脉移植物内瘘通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的通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血管通路选择、提高透析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新建AV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VG通畅率,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VG通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AVG 381例次,年龄为(55.5±11.8)岁,男性154例次(40.4%),糖尿病140例次(36.7%)。AVG中位一期通畅时间为377.00(95% CI 314.26~439.74)d,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51.0%、30.7%和15.4%。中位一期辅助通畅时间为839.00(95% CI 668.89~1 009.11)d,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78.3%、56.4%和39.1%。术后1年、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7%、90.1%和78.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静脉为贵要静脉和头静脉(以肘正中静脉为参照, HR=1.869,95% CI 1.124~3.107, P=0.016; HR=2.110,95% CI 1.176~3.786, P=0.012)及吻合静脉术前内径<3.5 mm( HR=1.411,95% CI 1.020~1.952, P=0.037)为AVG一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 HR=1.680,95% CI 1.127~2.503, P=0.011)、平均动脉压<70 mmHg( HR=3.228,95% CI 1.109~9.394, P=0.032)、Acuseal移植物类型(以Intering为参照, HR=1.884,95% CI 1.185~2.994, P=0.007)、吻合静脉为头静脉(以肘正中静脉为参照, HR=2.817,95% CI 1.328~5.977, P=0.007)、吻合静脉术前内径<3.5 mm( HR=1.555,95% CI 1.048~2.306, P=0.028)、血磷≤1.78 mmol/L(血磷1.13~1.78 mmol/L />1.78 mmol/L, HR=1.737,95% CI 1.111~2.716, P=0.015;血磷<1.13 mmol/L />1.78 mmol/L, HR=2.162,95% CI 1.072~4.362, P=0.031)以及铁蛋白<200 μg/L( HR=1.850,95% CI 1.231~2.780, P=0.003)为AVG一期辅助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白蛋白<40 g/L( HR=2.165,95% CI 1.096~4.275, P=0.026)为AVG二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AVG术后1年、2年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51.0%、30.7%和15.4%。AVG术后1年、2年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7%、90.1%和78.5%。吻合静脉为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及内径<3.5 mm是AVG一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静脉为头静脉及内径<3.5 mm是一期辅助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40 g/L为二期通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系统评估以及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对于维持AVG的长期通畅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动静脉移植物内瘘临床实践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是国内外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替代通路类型,但我国AVG的使用远未满足临床需求。现有研究显示,AVG的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认知,足以支撑其成为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通路类型之一。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患者和移植物可以改善AVG结局。未来需要开展更广泛的临床研究助力精准个体化选择,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靶向药物、新型移植物材料的研发来进一步改善AVG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即穿型人工血管构建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血液透析植入即穿型人工血管构建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的309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男138例,女17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1.5±10.3)岁,其中244例患者(男119例,女125例)得到规律随访。随访期间24例患者死亡。309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移植物感染11例(4.5%),穿刺相关血肿11例(4.5%),窃血综合征10例(4.1%),无血清肿、吻合口破裂及移植物内瘘血栓形成发生。植入人工血管后24、48、72 h内进行第1次穿刺透析的比例分别为42.2%(103/244)、32.4%(79/244)、16.4%(40/2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6.5%、48.4%,6、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6.7%、91.8%。本研究结果显示即穿型人工血管移植物可安全地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血管通路,其中12个月的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覆膜支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通路并发症的临床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下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因动静脉通路并发症应用覆膜支架的临床结局。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使用覆膜支架治疗动静脉通路并发症的H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总体及各亚组覆膜支架术后靶病变的一期通畅(target lesion primary patency,TLPP)、靶病变一期辅助通畅(target lesion primary assisted patency,TLPAP)及通路的一期通畅(access circuit primary patency,ACPP)情况,并比较覆膜支架置入前后TLPP及年平均干预次数。结果: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71例患者77枚覆膜支架,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46例次(59.7%),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31例次(40.3%),中位随访时间22.4个月。覆膜支架置入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TLPP分别为89.3%、66.5%、48.3%和42.5%,TLPAP分别为94.8%、90.4%、78.7%和75.4%,ACPP分别为77.2%、54.3%、35.2%和29.0%。亚组分析时,中心静脉、头静脉弓、AVG静脉吻合口或流出道三个不同部位覆膜支架的TL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6, P=0.808),单纯狭窄组TLPP优于血栓/闭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551, P=0.110)。与置入前相比,置入覆膜支架后TLPP得到显著改善( χ2=7.484, P=0.006),中位通畅时间由16.6个月增加到23.2个月,通路年平均干预次数从0.99(0.10,1.83)次下降到0.50(0,1.45)次( Z=-2.841, P=0.004)。 结论:HD患者动静脉通路并发症应用覆膜支架后TLPP明显改善,年平均干预次数显著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吸栓与切开取栓治疗动静脉移植物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吸栓与传统切开取栓治疗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AVG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机械吸栓组和切开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64例,年龄(54.1±14.2)岁,机械吸栓组78例,切开取栓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械吸栓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7%(77/78),并发症发生率为5.1%(4/78);切开取栓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4.2%(49/52),并发症发生率为9.6%(5/52)。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械吸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取栓组[(62.8±13.9)min比(77.0±17.6)min, 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吸栓组术后12、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2.8%、38.5%,切开取栓组则分别为57.7%、36.5%,两组患者初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1)。机械吸栓组术后12、24个月的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8.7%、94.9%,切开取栓组则分别为92.3%、82.7%,机械吸栓组的次级通畅率高于切开取栓组( P=0.020)。 结论:机械吸栓治疗AVG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与切开取栓相比手术时间较短、次级通畅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膀胱上皮细胞和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行兔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膀胱脱细胞基质(BAM)和膀胱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管状移植物(TETG),在兔模型上验证其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只,首先制作兔的BAM,体外培养扩增兔膀胱上皮细胞,观察上皮细胞在BAM上的生长情况。将复合物包绕尿管制作成长为4 cm、长径为0.8 cm的TETG,使膀胱上皮细胞位于管腔内面,将TETG移植到兔模型上验证其进行尿流改道的可行性。分别于尿流改道术后1、2、4、8周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2周进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流出道的通畅情况。结果:BAM行HE检测染色显示未见细胞生长;膀胱上皮细胞种植到BAM上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将TETG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尿流改道,结果显示,实验组均存活,取材时发现移植物与盆腔脂肪轻度粘连,未见明显尿瘘、狭窄及严重的肾积水。组织学检查揭示了有管腔上皮的生长。免疫组化检查也证实了管腔内上皮的再生情况,TETG移植到体内,随时间增长,内腔覆盖多层的成熟上皮细胞,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术后12周行IVU和膀胱镜检未见梗阻发生。相反,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均死亡,尸体解剖见流出道有瘢痕形成、闭锁及双肾重度积水。结论:利用种植有尿路上皮细胞的BAM制作成TETG,并用于动物体内进行尿流改道是可行的,能使流出道的内腔有成熟上皮覆盖,具有防止尿外渗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的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下肢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的长期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3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V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男25例,女58例,年龄(58.9±13.3)岁,AVG手术成功率为100%(83/83),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时间[ M( Q1, Q3)]38.4(22.6,55.3)个月,随访率92.8%(77/83)。术后穿刺点感染9例(11.7%),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例(6.5%),血清肿2例(2.6%),下肢缺血3例(3.9%),狭窄48例(62.3%),其中24例(31.2%)继发血栓形成。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及1、2、3、5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8.9%、61.2%、39.0%、27.0%、16.3%,初级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3.5%、82.5%、74.9%、68.0%、53.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 96.1%、94.7%、93.1%、91.3%、75.3%。 结论:对于上肢血管资源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下肢AVG是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