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 t检验和χ 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 OR=1.32,95 %CI:1.05~1.75, 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 OR=2.25,95 %CI:1.62~2.82, 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OR=1.82,95 %CI:1.31~2.43, 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 OR=1.78,95 %CI:1.26~2.32, 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 OR=2.50,95 %CI:1.52~2.98, 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置换用于自身免疫疾病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对需肾替代治疗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诱导的相关性血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血液净化中心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4例的临床资料,共行19例次治疗,其中运用单重血浆置换方案3例、15例次,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方案1例、4例次,记录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相应的生化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指标均改善,3例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1例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由76 g/L升高至83 g/L,血肌酐由703.6 μmol/L下降至526.2 μmol/L,抗Sm抗体由 > 400 RU/mL下降至 < 2 RU/mL,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由255.49 RU/mL下降至15.64 RU/mL,环核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转阴。其中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抗过敏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浆置换对需肾替代治疗的TMA及ANCA相关血管炎(AAV)的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青岛市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邯郸市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23年7月26日接受一线含CD38单抗(即达雷妥尤单抗)方案治疗的pPCL连续病例24例,包括男13例,女11例,年龄[ M( Q1, Q3)]为60(57,70)岁。根据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浆细胞比例5%~19%组( n=14)和浆细胞比例≥20%组( n=10)。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9月26日,随访时间为9.1(4.2,15.5)个月。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特点、疗效、生存率、安全性等相关数据,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24例pPCL患者中,确诊时合并贫血患者16例(66.7%),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13例(54.2%),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0 ml·min -1·(1.73m 2) -1患者8例(33.3%),合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13例(54.2%)。外周血浆细胞比例[ M( Q1, Q3)]为16%(8%,2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伴有17p缺失、t(4;14)或 t(14;16)患者分别为6例(25.0%)、4例(16.7%)、4例(16.7%)。总缓解率为83.3%(20/24),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0.5(95% CI:15.8~25.2)个月,总生存时间(OS)未达到。预计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0%和89.1%,预计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7.5%和53.4%。外周血浆细胞比例5%~19%组和外周血浆细胞比例≥20%组患者的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0.5(95% CI:15.7~25.3)个月,OS分别为17.8个月和未达到,两组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与PFS相关的危险因素( HR=7.7,95% CI:1.1~54.9, P=0.043)。共17例(70.8%)患者合并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50.0%)患者合并3~4级血小板减少,16例(66.7%)患者合并临床判定的感染,所有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后得到控制和改善。 结论: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pPCL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净化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清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虫螨腈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虫螨腈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腈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虫螨腈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腈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腈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腈,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腈能力差。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虫螨腈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腈。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PP)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拟行全弓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4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APP回输组(A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N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回输组(C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完成APP,浓缩红细胞根据术中情况及时回输,贫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血浆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N组在手术开始前完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放出的全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C组在术中单纯行自体血回收及洗涤红细胞回输,A组和N组均行自体血回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 1)、体外循环后5 min(T 2)、手术结束即刻(T 3)、术后24和48 h(T 4,5)时采集颈内静脉血及尿液,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浓度,计算[TIMP-2]×[IGFBP-7]。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和3 d时测定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尿酸和胱抑素C浓度。记录术中异体血制品输入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血液透析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N组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A组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N组T 2时Hct降低,N组和A组T 3和T 4时fHb降低,A组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降低,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降低( P<0.05);与N组比较,A组术后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T 3~5时NGAL和TIMP-2浓度、T 3,4时IGFBP-7浓度和[TIMP-2]×[IGFBP-7]、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浓度降低( P<0.05)。 结论:APP回输减轻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效果优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六例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31日至2月18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病房收治的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重型3例,危重型3例。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人工肝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截至2020年2月24日,2例重型患者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2例危重型患者仍在院治疗中,1例死亡。3例重型患者均采用血液滤过治疗;2例危重型采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治疗模式,1例采用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治疗前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6.42、2.63、15.00、15.09、12.04和30.41,治疗后分别为4.77、6.05、4.86、5.43、32.77和23.46,变化无规律。6例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在治疗前偏低,中位数为382/μL,人工肝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数上升,中位数为476/μL。检测3例危重型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2例在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别从26 042.00 ng/L和282.03 ng/L下降至226.85 ng/L和26.15 ng/L,1例患者IL-6水平持续升高,从30.14 ng/L上升至709.25 ng/L,该例患者最终死亡。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提升其淋巴细胞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IL-6水平与疾病进展有关,或能作为早期鉴别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灰花纹鹅膏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误采、误食毒蘑菇可引起急性中毒,2020年8月青岛市中医医院处置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可疑食物、临床表现、临床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等资料,对蘑菇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鉴定为灰花纹鹅膏中毒。该起事件共有6人进食灰花纹鹅膏,其中4人发病,潜伏期6~12 h,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肝肾损伤,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血液灌流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等救治方案后,患者均治愈出院。建议加强针对毒蘑菇中毒的科普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毒蘑菇鉴别与临床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吸入性甲醇中毒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对2例经呼吸道吸入甲醇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和救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提示重度甲醇中毒可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应早期识别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并控制其进展,及早血液滤过治疗,可有效地抢救生命;在动脉血气结果指导下,反复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减轻视神经损伤,避免重度酸中毒死亡,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B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比较两组透析前和透析6个月炎性因子、营养状态、肾功能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透析6个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53.24±20.98)ng/L]、超敏C反应蛋白[(15.46±2.53)mg/L]和白细胞介素6[(10.35±2.83)ng/L]低于B组[(192.37±16.47)ng/L、(21.65±2.41)mg/L和(16.74±2.41)ng/L]( t=9.394、11.343、11.007,均 P<0.05)。A组透析6个月血清铁蛋白[(268.93±15.31)μg/L]、白蛋白[(37.84±1.16)g/L]和血红蛋白[(107.25±10.24)mg/L]高于B组[(237.18±8.97)μg/L、(33.76±1.35)g/L和(95.32±7.53)mg/L]( t=11.457、14.678、6.010,均 P<0.05)。A组透析6个月血肌酐[(146.71±17.37)μmol/L]和尿素氮[(14.37±2.18)mmol/L]低于B组[(226.38±23.15)μmol/L和(20.93±2.63)mmol/L]( t=17.626、12.296,均 P<0.05)。A组透析6个月血清PTH[(409.27±25.48)ng/L]低于B组[(501.32±41.27)ng/L]( t=12.152, 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5/41),低于B组的39.02%(1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46, P<0.05)。 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效果良好,可使患者微炎症状态减轻,且患者营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in the Critically ill,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C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科病区(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ICU)连续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4 h的老年脓毒症患者。统计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分级、临床衰弱评分(clinical frailty score, CFS)、mNUTRIC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脏器支持情况。根据有无发生CCI将患者分为CCI组与快速康复(rapid recovery, RAP)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预测价值。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患者91例,其中14例(15%)在入住ICU一周内死亡,37例(41%)快速康复,40例(44%)发展为CCI。CCI组年龄、APACHE Ⅱ评分、mNUTRIC评分、CFS评分、机械通气与血液滤过比例显著高于RAP组(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独立危险因素,现患比为1.503(95% CI:1.007~2.244),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95% CI:0.592~0.805)。 结论: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CCI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