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oXiris ®强化血液净化方案治疗重症烧伤患者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一项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强化血液净化方案对重症烧伤所致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考虑到重症烧伤患者的炎症风暴及该滤器对炎症介质的吸附限制,本院使用每12 h更换滤器的方案治疗了2020年6月在"6.13槽罐车爆炸事故"中重症烧伤的10名爆震伤患者。在基础时间(T0)、24 h(T1)、48 h(T2)、72 h(T3)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治疗前均诊断急性肾损伤KDIGO 3级,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使用广谱抗生素。在使用oXiris滤器治疗后,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对血管活性药物需求减少、SOFA评分及乳酸下降。除其中1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需低分子肝素及阿加曲班抗凝外,其余患者均未抗凝,治疗期间无1例凝血下机。结论:对重症烧伤合并脓毒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用oXiris滤器行强化血液净化方案持续性肾替代治疗可改善循环情况、肾脏功能,减少抗凝药物使用。上述结论需要更多的RCT研究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 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r=-0.562, 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567, P=0.010)。 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治疗儿童重型脑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儿童重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就诊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儿童重型CVST患者临床数据,从技术可行性、围术期并发症、神经功能及影像学预后等方面分析血管内治疗儿童重型CVST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6例(40.0%),女9例(60.0%),年龄(14.60±2.26)岁。术前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47±1.06)分,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7(12~26) d。13例(86.7%)接受机械取栓术(包括导管抽吸和/或支架取栓并必要时置管溶栓),2例(13.3%)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3例(20.0%)出现围术期并发症,10例(66.7%)出院mRS≤2分。12例(80.0%)有有效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资料,随访时间9.5(3.5~19.0)个月,12例患儿mRS≤2分,其中8例(66.7%)静脉窦良好复通。结论:血管内治疗儿童重型CVST技术可行性高,具有可以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在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早期活动开展受限的问题,于2017年3~8月开展"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品管圈主题活动,通过头脑风暴法采用建立早期活动流程、发放早期活动口袋书、添置活动器材等方法,比较开展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前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从18.18%提高至60%。结论: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 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 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 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 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 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 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 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 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 CI 1.562~17.317, 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 CI 1.469~42.042, 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 CI 0.613~22.812, P=0.153)。 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ngioJet改进入路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入路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提高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31例通过改进穿刺入路对急性全下肢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26例,另5例采用小腿深静脉入路。29例吸栓前先喷注尿激酶,7例进一步行导管溶栓治疗,26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14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 d,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50%~99%)16例(51.6%)、Ⅲ级(100%)15例(48.4%)。31例患者有3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血管闭塞的5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6.7%(5/30)。结论:通过改进入路采用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改善流入道血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喂养、止痛、镇静、预防血栓、床头高、预防溃疡、血糖控制、自主呼吸试验、液体平衡、尽早拔除管道、抗生素降阶梯(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FAST HUGS BID质检理念护理可提升患者监管质量,降低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评估影响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的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分析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将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46例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95例)与结局不良组(51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静脉溶栓比例、闭塞部位、治疗策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状态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预示患者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评分对患者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组间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单纯抽吸取栓占比、侧支循环分级[2(2,3)级比2(1,2)级]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比6(6,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通分级2b/3级占比降低( P<0.05);NIHS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和静脉引流状态是机械取栓术后3个月内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OR = 2.51、1.93、2.61, P<0.05);侧支循环分级与静脉引流评分预测AIS患者机械取栓后结局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和0.829;侧支循环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间发病至就诊时间(236.95 ± 21.03 min、(250.41 ± 21.32)min、(255.72 ± 20.98 min)]、核心梗死体积[52(17,80)ml、25(15.5,30)ml、15(10,25)ml]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5(5,8)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引流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234.81 ± 21.22)min、(256.83 ± 20.88)min、(258.97 ± 21.35)min)、核心梗死体积[17(13,45)ml、26(25,29)ml、20(11,29)ml]和侧支循环分级[2(1,2)级、2(1,3)级、2(2,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DSA影像学判断得出的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评分,是动脉机械取栓AIS患者3个月内发生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