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长段狭窄的疗效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 t=-41.731,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t=-12.510, 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t=9.241, 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 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22,95% CI 1.001~1.045, P=0.042)。 结论: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切割球囊治疗血管封堵器导致股浅动脉闭塞性病变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血管封堵器(VCD)广泛应用于血管腔内治疗后闭合股动脉(FA)穿刺点,具有快速止血、患者可早期活动等优势.Perclose ProGlide是一款缝合介导的闭合装置,存在导致FA闭塞的潜在风险.笔者通过报告序贯腔内手术应用切割球囊成功治疗1例心脏介入术后Perclose ProGlide血管封堵器导致股浅动脉(SFA)闭塞病例,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于2022年10月收治的1例心脏电生理术后Perclose ProGlide导致SFA闭塞引起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32岁女性,临床诊断:下肢缺血、SFA闭塞(右侧),行序贯腔内手术联合切割球囊开通SFA闭塞性病变.一期导丝经左侧股总动脉(CFA)鞘管过病变后,选用4 mm x 4 mm普通球囊扩张后造影:见线样血流通过,明显残余狭窄,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缓解;6周后二期手术,采用2.5 mm × 40 mm球囊预扩,5 mm × 20 mm切割球囊逐步扩张,5 mm×40 mm高压球囊进一步后扩,即刻及15 min后造影示完全开通SFA病变,无残余狭窄,未见夹层形成、破裂、远端栓塞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周后随访CTA示:右侧SFA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序贯腔内手术应用切割球囊治疗Perclose ProGlide导致的SFA闭塞安全、可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下肢动脉硬化支架内再狭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对治疗效果的破坏仍困扰着临床医师.近10年来,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涌现出各种新的预防及治疗技术,尤其相关器材的研制取得巨大进步,从药物涂层球囊、切割球囊到覆膜支架、可吸收支架等,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率.本文对下肢动脉硬化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着重对各种新器材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管状胃代食管术在小儿食管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管状胃代食管术在儿童多种复杂性食管疾病的应用经验及术后近-中期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食管烧伤段长段>2 cm、多段或广泛的食管瘢痕狭窄,并且烧伤后6个月左右.(2)食管肿瘤长径>2 cm,或考虑食管不能保留.(3)重度食管瘘,直径>2 cm或经过3次或以上修补仍复发.(4)长度>2 cm的食管软骨移位,或考虑切除病变食管后无法端端吻合.排除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有预后不良的胃原发性疾病、胃体积无法制作足够长的管状胃或家属不接受管状胃代食管术的患儿.根据上述标准,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胸外科接受管状胃代食管术的36例复杂性食管疾病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化学性食管烧伤导致复杂型食管瘢痕性狭窄27例,食管肿瘤5例,重度食管瘘3例,气管软骨移位症1例.27例食管烧伤患儿保留病变食管,行胸骨后隧道管状胃代食管术,其余9例患儿均行病变食管切除及经食管床管状胃代食管术.管状胃代食管构建方式如下:使用切割缝合器于幽门管上方,沿胃小弯侧裁剪胃体、贲门至胃底部,使管径与幽门管直径相当.评估患儿围手术情况,并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CDC 200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表(2~20岁)评估患儿术后近-中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3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患儿术中切除病变食管,27保留原食管.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平均8(4~20)h.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1周后自愈;吻合口狭窄8例,经球囊扩张术后恢复正常饮食.随访6个月至7年,5例术后4~8月发现食管囊肿,均再行手术切除.1例患儿因婴儿型食管纤维肉瘤术后3周复发,家属放弃治疗,2周后死亡;其余35例患儿均存活.全组患儿营养和发育情况较术前改善,85.7%(30/35)患儿术后近-中期身高和体质量基本符合CDC 200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表中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标准.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术可有效治疗儿童复杂性食管疾病,近-中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较理想的食管替代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周切割球囊在血液透析通路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 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 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模拟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重要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提高手术过程中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完整男性头颅标本.上方去除脑组织,显露卵圆孔.模拟Hartel前入路,从标本唇联合外侧2 cm处进针,另2个参考点为患者瞳孔下方1 cm处及颧弓水平外耳道前3 cm处,直视卵圆孔调整穿刺针位置,将穿刺针放置卵圆孔,根据穿刺针穿刺路径逐层分离组织,记录穿刺路径周围组织结构.结果:穿刺路径上经过的肌肉结构有颊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血管结构有面动静脉、面横动静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如咬肌支、颊肌支;主要神经为面神经的分支颊神经;以及皮肤、腮腺、副腮腺、腮腺管、颊脂体等结构.结论: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时难免对神经、肌肉、血管等结构有所损伤,但单次穿刺对上述解剖结构的损伤多症状轻微,严重的损伤多来自于锐性针尖的直接切割以及反复多次的穿刺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使用内含针芯的钝缘穿刺针以及不完全退针可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三维CT、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的运用可大幅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相关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颈外静脉重建流入道治疗内瘘头静脉弓狭窄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为尿毒症患者首选的透析血管通路,而流出道静脉狭窄是导致患者透析问题(内瘘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内瘘高压力和透析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头弓狭窄(cephalicarch stenosis,CAS)主要见于以头静脉为主要流出道的高位内瘘,治疗包括使用传统球囊和切割球囊的经皮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和外科手术干预,该区域狭窄对腔内治疗更易经常复发,与其他部位的周围病变相比球囊扩张过程有更高的破裂出血风险.因此,将外科开放手术作为CAS的初始治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贵要静脉、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均可作为重建内瘘的流入道,但并无最佳静脉选择的研究.本中心采取经颈外静脉重建内瘘流入道,解决内瘘并发头静脉弓狭窄问题,我们分析了分别采用头静脉-颈外静脉转位术和头静脉-外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CAS的2例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总结经验,为以后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周血管刻痕或切割球囊扩张导管的临床应用及审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刻痕或切割球囊属于修饰性球囊,在临床使用中可以作为辅助准备治疗(预处理)或最终治疗的选择方式,随着腔内治疗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在我国的开展与普及,刻痕或切割球囊已成为介入治疗中重要的医疗器械.本文旨在通过归纳刻痕或切割球囊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在PAD(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狭窄、动静脉透析瘘管狭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期为该类产品的验证确认、临床评价和技术审评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