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与叶酸的关联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叶酸及两者的关联性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SCZ)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发未用药SCZ患者100例(SCZ组)和健康对照者90名(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叶酸水平,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SCZ组精神症状,采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功能。采集粪便样本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RNA测序。探索SCZ患者肠道菌群和叶酸对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SCZ组纳入男41例,女59例,年龄(22.6±8.2)岁;健康对照组纳入男32名,女58名,年龄(23.0±3.0)岁。SCZ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M( Q1, Q3)][6.92(4.98,8.49)μg/L比8.93(7.13,13.37)μg/L]( P<0.001)。SCZ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0.005(0.003,0.013)比0.014(0.004,0.031)]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0.015(0.001,0.091)比0.083(0.029,0.193)]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Z组在认知功能的七大维度的评分下降明显(均 P<0.05)。SCZ组血清叶酸水平与PANSS中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 r=-0.378, P<0.001),与信息处理速度( r=0.310, P=0.011)呈正相关。SCZ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与血清叶酸水平呈正相关( r=0.374, P<0.001),与一般精神病理分呈负相关( r=-0.326, P=0.001),与信息处理速度呈正相关( r=0.330, P=0.00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Z患者叶酸×双歧杆菌属交互项与一般精神病理分相关( F=8.655, P=0.007),回归系数为-29.240。叶酸×双歧杆菌交互项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首发未用药SCZ患者中血清叶酸水平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并且与其精神症状相关,提示菌群相对丰度和叶酸水平可作为精神症状的潜在客观评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2 +根治性胃腺癌切除术后组织Rictor蛋白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预测D2 +根治性胃腺癌切除术后病变组织检测Rictor蛋白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列线图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D2 +根治性切除术的1 366例胃腺癌患者组织样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ictor蛋白表达。Rictor阳性676例,按7∶3比例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其中训练队列496例,验证队列180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ictor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Rictor阳性患者PFS的关系,确定PFS独立影响因素。根据PFS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胃腺癌患者3年和5年PFS率的列线图。进行10 000次重复采样的内部交叉验证,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度。通过校准曲线、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进一步评估模型的内部和外部预测能力。应用列线图模型对训练队列496例PFS进行评分,采用X-tile软件获得评分的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总体队列、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病例分为低危组(≤最佳临界值)和高危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队列低危组和高危组PFS差异。 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pT分期、阳性淋巴结数、神经侵犯、肿瘤长径、网膜侵犯、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CGA的表达为Rictor阳性胃腺癌训练队列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上述指标构建预测Rictor阳性胃腺癌患者3年和5年PFS率的列线图。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PFS吻合较好。时间ROC曲线显示,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模型预测3年PFS率的AUC分别为0.834(95% CI 0.746~0.823)、0.799(95% CI 0.699~0.868),预测5年PFS率的AUC分别为0.817(95% CI 0.718~0.821)、0.795(95% CI 0.675~0.895)。模型整体预测的C指数为0.795(95% CI 0.764~0.825),优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的0.693(95% CI 0.662~0.723);外部验证DCA示,模型预测的C指数为0.769(95% CI 0.718~0.821),优于AJCC第8版TNM分期的0.715(95% CI 0.669~0.760)。X-tile软件分析示训练队列模型PFS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265.08,所有队列、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低危组分别有457、337、120例,高危组分别有219、159、60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所有队列、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低危组中位PFS时间均未达到,高危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4、24、28个月,各队列低危组和高危组间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首次成功构建了针对Rictor阳性表达的胃腺癌患者PFS预测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区分PFS风险低危和高危患者。对于Rictor表达阳性的高危胃腺癌患者,除了控制肿瘤的转移和术后并发症,还应该注意针对Rictor表达阳性的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联素分子受体3在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特别是PAQR3表达水平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介导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80例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手术组织标本中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PAQR3、TGF-β、p-Smad2、p-Smad3、p53、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AQR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PAQR3表达与TGF-β通路、EMT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78.3%(141/180)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的PAQR3蛋白呈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1.1%,2/180)。癌组织中PAQR3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χ2=73.383, P<0.01)、肿瘤大小( χ2=51.207, P<0.01)、肿瘤分化( χ2=82.303, P<0.01)、静脉浸润( χ2=7.639, P<0.01)、神经侵犯( χ2=19.047, P<0.01)、浸润深度( χ2=14.572, P<0.01)、淋巴结转移( χ2=20.531, P<0.01)、远处转移( χ2=49.787, P<0.01)及TNM分期( χ2=147.120, P<0.01)均呈明显负相关;而与性别( χ2=1.326, P>0.05)、肿瘤诊断时年龄( χ2=0.815, P>0.05)均无相关。癌组织中PAQR3低表达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PAQR3正常或高表达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87, P<0.01)。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蛋白上调( r=-0.768, P<0.01)、p-Smad2蛋白上调( r=-0.771, P<0.01)、p-Smad3蛋白上调( r=-0.774, P<0.01)、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上调( r=-0.946, P<0.01)、Twist蛋白上调( r=-0.966, P<0.01)、Snail蛋白上调( r=-0.931, P<0.01)及SIP1蛋白上调( r=-0.932, P<0.01)呈明显负相关,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下调呈明显正相关( r=0.875, P<0.01)。 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信号通路及EMT激活密切相关,提示PAQR3下调可能是食管-胃交界腺癌转移发生的起始因素,机制上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31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例P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器官转移、肿瘤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清蛋白等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3例(41.9%),女性18例(58.1%),年龄(50±9)岁,无吸烟史24例(77.4%),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24例,77.4%)、咳痰(19例,61.3%),7例(22.6%)患者由体检发现;24例(77.4%)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余7例(22.6%)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右中肺多见(8例,25.8%);淋巴结转移23例(7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阳性率为67.7%(21/31),鳞状细胞癌标志物CK5/6、p63、p40阳性率分别为90.3%(28/31)、80.6%(25/31)、77.4%(24/31),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率85.2%(23/27)。基因检测6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 M( Q1, Q3)]分别为33.0个月(7.3个月,9.3个月)、19.0个月(7.0个月,2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0个月(12.5个月,42.0个月)、18.5个月(6.5个月,38.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1例Ⅰ A期患者采用单纯手术治疗,随访92个月仍生存。10例采用免疫治疗,疗效较好。 结论:PPLELC好发于不吸烟人群,病灶多发于右中肺,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转移常见;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YFRA21-1水平与患者生存可能相关;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含表皮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1(EGF containing fibuli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FEMP1)在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分析EFEMP1与传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联合对提高恶性间皮瘤病理诊断准确性的价值。方法:收集已确诊为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组织蜡块33例,良性间皮肿瘤5例,低分化癌与恶性间皮瘤不能鉴别的疑难病例7例;低分化肺腺癌组织芯片40例,低分化肠腺癌组织芯片20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5例,腺癌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EFEMP1、BerEP4、Calretinin、WT1和D2-40的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DKN2A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各组病例表达差异。结果:在33例恶性间皮瘤中EFEMP1阳性表达率为78.8%(26/33),在40例低分化肺腺癌和20例低分化肠腺癌(以下简称低分化腺癌)中肿瘤细胞均不表达EFEMP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15例恶性间皮瘤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胞质弥漫阳性表达(15/15)。联合运用EFEMP1、BerEP4、Calretinin对鉴别恶性间皮瘤与低分化腺癌的特异度为98.3%,灵敏度为9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 结论:EFEMP1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高表达,是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重要标志物。在胸腹腔积液细胞蜡块中,EFEMP1比Calretinin更有利于间皮细胞的形态观察。EFEMP1与BerEP4、Calretinin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鉴别恶性间皮瘤和低分化腺癌的病理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且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 >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情况。以289例不伴有AFP升高的普通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GAED与对照组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的差异。 结果:724例胃腺癌中,伴血清AFP升高者有25例,其中GAED有11例,占44%。镜下观察:11例GAED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透明或空泡状,其中5例可见囊腺样结构,类似于胚胎发育时的胚囊;4例可见均质红染的圆形颗粒;6例可见腺腔内红染物。所有11例GAED均有淋巴结转移,同时2例有肝转移,5例可见血管内癌栓。癌细胞表达肠型分化标志物CDX2(11/11)、CD10(8/11)、MUC2(3/11)和原始分化标志物SALL4(8/11)、GPC3(7/11)、AFP(5/11)。同时有3例GAED存在HER2基因扩增(3/11)。随访显示,11例GAED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2),而总体生存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 结论:导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中GAED占有较高比例,此类胃癌兼有肠型分化和原始的低分化特点,其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可能较差,应避免将其诊断为普通高-中分化腺癌而低估其恶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学营养治疗(MNT)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2010年,由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共同制定了中国首个糖尿病MNT指南,并于2015年更新。近7年来,糖尿病MNT和代谢治疗领域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组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相关领域专家,启动了《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的修订工作,内容涉及糖尿病营养预防、治疗、并发症防治、人工甜味剂及新型植物化学物、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等诸多领域。指南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法学的要求,参照《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的要求,坚持基于患者问题为导向、证据级别与推荐并重、服务于临床的宗旨,结合中国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及进行证据采集,形成了《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旨在指导和规范临床MN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癌患者循环微小RNA-375和组织Yes相关蛋白1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循环微小RNA(miR-375)和组织Yes相关蛋白1(YAP1)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男45例,女42例,年龄(64.5±11.4)岁]为研究对象,以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测定外周血miR-375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结直肠癌病理组织和癌旁健康组织YAP1表达水平,分析两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根据miR-375和YAP1的表达情况将研究组分为低miR-375且高YAP1组(A组, n=21),中间组(B组, n=32,包含低miR-375且低YAP1,高YAP1且高miR-375两种情况),高miR-375且低YAP1组(C组, n=34),分析两项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循环miR-375表达水平为0.132±0.085,低于对照组(0.521±0.186),癌组织YAP1表达水平为2.201±0.856,明显高于癌旁健康组织(0.814±0.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826、51.175, P<0.05)。miR-375表达和YAP1表达之间呈负相关( r=-0.691, 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报告证实两者具有相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64, P<0.05)。miR-375和YAP1表达与Dukes分期明显相关,C期患者miR-375表达低于A和B期,YAP1表达高于A和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7、3.724, P<0.05)。miR-375联合YAP1检查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和死亡(AUC=0.739、0.69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miR-375且高YAP1者中位生存期最短,高miR-375且低YAP1者中位生存期最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5, P<0.05)。 结论:miR-375和YAP1存在交互作用,两者共同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