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症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62、10.598、29.769, 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4.242、15.220, 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9.663、11.206,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OR=48.519、44.352、53.432、39.989,95% 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症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9、6.310, P=0.008、0.012)。 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谱及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查询并下载NCBI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预测菌株分子药敏结果,统计不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类型,并分析耐药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分子药敏结果从2 019株菌株中鉴定出1 024株耐多药菌株,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 katG S315T(73.2%,异烟肼)、 rpoB S450L(63.1%,利福平)、 rpsL K43R(70.0%,链霉素)、 embB M306V(37.4%,乙胺丁醇)、 pncA启动子区T(-11)C(7.9%,吡嗪酰胺)、 gyrA A90V (32.3%,氟喹诺酮类)、 rrs A1401G(67.7%,二线注射类)、 fabG1启动子区C(-15)T(87.0%,乙硫异烟胺)、 folC I43T(30.4%,对氨基水杨酸)。其中, katG S315T、 rpsL K43R、 embB M306V、 gyrA D94G在L2系菌株中的频率显著高于L4系菌株, folC I43T仅在L2系菌株中发现; katG S315T在古典北京型菌株中比例较高,而 rpsL K43R在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的比例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为研发敏感、特异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发现多种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及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北京基因型MTB的流行风险因素及其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MTB菌阳临床株1 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MTB;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1 140株MTB临床分离株中,北京基因型941株(82.5%),非北京基因型199株;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663例(7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124例(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OR(95 %CI):1.442(1.048~1.985)];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441例(46.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78例(3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OR (95 %CI):1.368(1.001~1.869)];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年龄≥65岁的患者129例(13.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40例(2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OR(95 %CI):0.631(0.426~0.9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fx)、阿米卡星(Amikacin, 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m)、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PAS)的耐药率分别为5.5%(52/941)、1.3%(12/941)、3.2%(30/941)和3.0%(28/941),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以上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6%(21/199)、8.5%(17/199)、12.6%(25/199)和11.6%(23/199),二者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多药(MDR)菌株58株(6.2%),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DR菌株19株(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北京基因型MTB在北京广泛流行且在男性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对Lfx、Am、Cm及PAS的耐药率低,但MDR-TB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1例MIS-C的临床资料。对MIS-C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随访进行总结。结果: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就诊年龄4.4(2.0,5.5)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持续时间7(5,9)d。皮疹7例、球结膜充血5例、口唇红和杨梅舌3例、淋巴结肿大3例、手足硬肿2例。出现消化道症状8例、呼吸系统症状8例,神经系统症状3例。8例患儿存在多系统损伤,其中1例有休克症状。11例患儿均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F.7)变异株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示11例均有炎症指标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6例白细胞计数升高,5例肝功能损伤,3例肾功能损伤,8例冠状动脉病变。11例患儿均接受抗感染治疗,其中8例接受2 g/kg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2 mg/(kg·d)甲泼尼龙治疗,3例仅接受2 g/kg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中6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所有患儿出院后2周随访其炎症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4周后复查冠状动脉病变8例和肺炎3例均较前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所有患儿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新增并发症或合并症。结论:MIS-C可表现为类川崎病样症状,伴或不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症状,炎症指标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和心脏损伤有助于MIS-C诊断。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为治疗MIS-C首选药物,随访3个月以上短期预后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合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和PSC未合并IBD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一步探讨PSC合并IBD的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PSC患者42例,其中合并IBD患者14例;对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伴随疾病、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PSC患者的确诊年龄为11~74(43±18)岁,其中14例合并IBD,共患率33.3%,确诊年龄为12~63(42±17)岁。PSC合并IBD患者与PSC未合并IBD患者相比较,腹泻发生率更高,黄疸、乏力发生率更低(均 P<0.05)。PSC未合并IBD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糖类抗原19-9水平更高(均 P<0.05),而PSC合并IBD患者抗核抗体及粪便潜血的阳性率更高(均 P<0.05)。PSC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镜表现以广泛结肠受累为主。PSC合并IBD患者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更高( P=0.025)。 结论: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PSC合并IBD的共患率低于西方国家。对于腹泻及粪便潜血阳性的PSC患者进行结肠镜筛查有利于早期IBD的发现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循环非大动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非大动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7例前循环非大动脉WUIS患者[最后表现正常(入睡或最后一次起夜)至静脉溶栓时间≤9 h且>4.5 h]为研究对象,以其中接受静脉溶栓后继续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rt-PA动脉溶栓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研究组患者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分级2、3级为血管再通良好),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3个月后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及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良好率为81.25%(26/3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 d、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62.50%,20/32)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15.6%(5/32) vs. 5.71%(2/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组患者资料显示,对最后正常至静脉溶栓时间≤9 h且>4.5 h的前循环非大动脉WUIS患者实施rt-PA动脉溶栓仍可获益,且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并未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治和复治肺结核病例中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初治和复治肺结核病病例中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 M. tb)流行与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出现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菌阳 M. tb临床分离株1 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应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和非北京基因型;分析基因型流行和耐药性产生间的相关性。 结果:在初治病例中,北京基因型 M. tb中异烟肼(INH)、阿米卡星(AK)、卷曲霉素(CPM)和对氨基水杨酸(PAS)的耐药率均低于非北京基因型( χ2值分别为2.670、15.282、16.219、22.676, P值均<0.05)。在复治病例中,北京基因型 M. tb中AK、PAS的耐药率均低于非北京基因型( χ2值分别为15.167、4.574, P值均<0.05);北京基因型 M. tb中耐多药结核病菌株的比例低于非北京基因型( χ2值为7.046, P<0.05)。 结论:在初治和复治病例中北京基因型 M. tb的流行和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有不同的相关性,在初治病例中和INH、AK、CPM和PAS耐药性的出现有关联,而在复治病例中只在AK和PAS耐药性的产生上有关联,同时在复治病例中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出现耐多药结核病的概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AMH、Hcy水平诊断PCOS价值及与不孕治疗结局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分析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价值及与不孕治疗结局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9月 2022年3月收治的81例PCOS和卵巢功能减退(DOR)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COS 42例为PCOS组,DOR 39例为DOR组,选择健康体检女性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AMH和Hcy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2指标联合应用诊断PCOS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AMH和Hcy水平与PCOS患者不孕治疗1年后结局关系.结果:PCOS组、DOR组、对照组血清AMH和Hcy水平存在差异,其中PCOS组AMH和Hcy水平最高(P<0.05);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的 PCOS 诊断模型为 Log(P)=0.675× AMH+0.701×Hcy+0.644(P<0.05);AMH 和 Hcy 联合应用诊断 P-COS的曲线下面积(0.970)高于AMH(0.850)、Hcy(0.895)单独应用(P<0.05);PCOS组随访1年,妊娠患者血清AMH(12.03±1.21 ng/ml)和 Hcy(11.79±1.31μmol/L)水平均低于未妊娠患者(15.12±2.31 ng/ml、14.11±1.89μmol/L),且二者水平均与PCOS患者不孕妊娠结局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AMH和Hcy水平联合联合检测有效诊断PCOS,且两指标与PCOS患者治疗不孕结局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101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及合理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15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疗程、联合用药等,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363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91%,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为11.85%.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6岁(64.5~84),79.61%患者合并1种以上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DDDs合计3571,其中使用DDDs最高的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1153(32.29%),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183例(50.41%).363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有27例使用不合理(7.44%),其中13例(3.58%)为无适应证用药,6例(1.65%)为联合用药不适宜,4例(1.10%)为用法用量不适宜,2例(0.55%)为溶媒浓度不适宜.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临床应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加强病原学监测,避免抗菌药物过度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118例骨关节结核耐药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分析118例骨关节结核住院患者的耐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118例骨关节结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药敏试验检测来自118例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利福喷丁(Rft)、左氧左旋氧氟沙星(Lfx)、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丙硫异烟胺(Pto)、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Pa)、莫西沙星(Mfx)、对氨基水杨酸(PAS)、克拉霉素(Clr)、利福布汀(Rfb)、卡那霉素(Km)和氯法齐明(Cfz)的敏感性,分析骨关节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初治或复治情况,以及病原学确诊为骨关节结核初治与复治患者耐药类型的差异.结果 11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对16种抗结核药的总耐药率为28.0%(33/118),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21/30)vs.13.6%(12/88),P<0.001].11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任一耐药率顺位前7位为Sm、INH、RFP、Rft、Rfb、Pa和Clr,初治患者任一耐药率顺位前7位为Sm、INH、Clr、Pa、RFP、Rft和PAS,复治患者任一耐药率顺位前7位为Sm、RFP、Rft、Rfb、INH、Pa和EMB.11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的总单耐药率、总多耐药率、总耐多药率依次为7.6%(9/118)、8.5%(10/118)、11.9%(14/118).初治患者与复治患者的单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6/88)vs.10.0%(3/30),P=0.691],复治患者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20.0%(6/30)vs.4.5%(4/88),P=0.017;40.0%(12/30)vs.2.3%(2/88),P<0.001].结论 骨关节结核耐药问题严重,临床医师在行手术治疗的同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