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胱抑素C、信号素3A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胱抑素C(CysC)、信号素3A(Semaphorin3A)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临海市中医院医共体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历资料,将这120例作为高血压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37例)、IMT增厚组(40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43例).另选同期15 2例非高血压的老年健康体检者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对照组及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血清Ficolin-3、Cys C、Semaphorin 3A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Ficolin-3、Cys C、Semaphorin 3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icolin-3、Cys C、Semaphorin 3A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Ficolin-3、Semaphorin 3A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清Ficolin-3、Semaphorin 3A水平均低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低于IMT正常组(P<0.05);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水平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Ficolin-3、Semaphorin 3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r=-0.429、r=-0.452,均P<0.05);Cys 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829,P<0.05).结论 血清Ficolin-3、Semaphorin 3A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呈低表达,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Cys C呈高表达,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规律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优化NAFLD患者康复运动处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8周龄雄性OLETF大鼠分为模型安静组和模型运动组,每组12只大鼠,另选取12只鼠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同品系LETO大鼠纳入健康对照组。模型运动组大鼠给予12周跑台运动训练,健康对照组及模型安静组大鼠则同期保持安静状态。于12周跑台训练结束后采用比色法检测3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然后处死大鼠提取肝脏组织,通过肝脏Masson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获取胶原容积分数,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活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富半胱氨酸蛋白61(CCN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MP-1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安静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c、肝脏胶原容积分数均显著升高( P<0.05),MMP-2及MMP-9活性则明显降低( P<0.05),TGF-β、αSMA、CCN1、IL-1β、TNF-α、MMP-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调。与模型安静组比较,模型运动组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c、肝脏胶原容积分数均显著降低( P<0.05),肝脏MMP-2、MMP-9活性及CCN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0.05),TGF-β、αSMA、IL-1β、TNF-α、MMP-1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P<0.05),体重水平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律有氧运动能延缓NAFLD大鼠肝脏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和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改善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前血清胱抑素C浓度与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在脊髓-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90例,年龄>5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MMSE评分>23分。术前抽取外周血标本,采取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浓度。脊髓-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抽取2 ml脑脊液(CSF),采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未发生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分析CSF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Cys C浓度及其联合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327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3.5%。logistic回归在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MMSE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的结果表明,血清Cys C浓度升高、CSF P-tau和T-tau的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2浓度、Aβ42/P-tau比值和Aβ42/T-tau比值升高是POD的保护因素( 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血清Cys C浓度和POD的关系由CSF T-tau浓度(11.1%)和CSF Aβ42/T-tau比值(18.0%)介导。血清Cys C浓度联合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7( P<0.001)。 结论:术前血清Cys C浓度升高是患者POD的危险因素;CSF T-tau浓度和Aβ42/T-tau比值在血清Cys C浓度与患者POD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胱抑素C和白细胞介素-17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17(IL-17)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69例行RFCA治疗的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6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水平。记录RFCA术后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T-proBNP、CysC和IL-17预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心房颤动组术前和术后7 d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9.41 ± 89.22)和(358.96 ± 50.24)ng/L比(114.38 ± 32.56)ng/L、(1.42 ± 0.30)和(1.20 ± 0.21)mg/L比(0.98 ± 0.17)mg/L、(12.48 ± 3.21)和(9.83 ± 2.58)ng/L比(7.85 ± 2.1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和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房颤动组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69例患者随访1年,复发20例,未复发49例。复发与未复发患者术前和术后7 d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患者术后1和3个月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术后1个月:(132.49 ± 32.84)ng/L比(115.56 ± 27.61)ng/L、(1.10 ± 0.15)mg/L比(0.99 ± 0.12)mg/L和(8.59 ± 1.76)ng/L比(7.65 ± 1.58)ng/L;术后3个月:(140.37 ± 32.83)ng/L比(119.90 ± 25.44)ng/L、(1.17 ± 0.20)mg/L比(1.02 ± 0.15)mg/L和(9.12 ± 2.31)ng/L比(7.74 ± 1.8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和3个月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是影响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血清NT-proBNP、CysC、IL-17及三项指标联合预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术后1个月(0.813比0.783、0.770比0.721、0.725比0.717和0.927比0.833, P<0.05),术后1和3个月血清三项指标联合AUC明显高于各时间点单个指标( P<0.05)。 结论: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血清NT-proBNP、CysC和IL-17水平升高与RFCA术后复发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复发的生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iR-520c-3p对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miR-520c-3p对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DKD组,4例)和糖耐量正常肾脏肿瘤手术者(正常对照组,4例)的肾脏组织。HE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和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取生长状态良好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HK-2)细胞传代至培养板内,并分成如下8组:正常葡萄糖组(NG,5.6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0.0 mmol/L葡萄糖)、抑制物组(正常葡萄糖+转染 miR-520c-3p抑制物)、抑制物对照组(正常葡萄糖+转染 miR-520c-3p抑制物阴性对照物)、模拟物组(高糖+转染 miR-520c-3p模拟物)、模拟物对照组(高糖+转染 miR-520c-3p模拟物阴性对照物)、模拟物+TXNIP共转染组(高糖+共转染 miR-520c-3p模拟物+TXNIP)、共转染阴性对照组(高糖+共转染 miR-520c-3p模拟物+TXNIP阴性对照物)。活细胞动态实时监测细胞活性,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焦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miR-520c-3p、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和细胞焦亡分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caspase-1)、消皮素D(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 miR-520c-3p和 TXNIP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KD组肾脏组织肾小管炎性细胞增多,伴随 miR-520c-3p表达水平下降, TXNIP表达升高(均 P<0.05);肾小管特异性标志物水通道蛋白1(AQP1)与NLRP3和GSDMD焦亡蛋白共定位均增加。在HK-2细胞中,与NG组相比,HG组焦亡细胞增多,伴随 miR-520c-3p表达水平下降,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细胞上清液IL-1β浓度升高(均 P<0.05);与模拟物对照组相比,模拟物组中 miR-520c-3p表达量更高, TXNIP mRNA表达量更低,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IL-1β浓度更低(均 P<0.01),TXNIP和NLRP3共表达定位减少( P<0.05);与抑制物对照组相比,抑制物组中 miR-520c-3p表达量更低, TXNIP mRNA表达量更高,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IL-1β浓度更高(均 P<0.01)。与共转染阴性对照组相比,模拟物+TXNIP共转染组的TXNIP和NLRP3共表达定位增加,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更高(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 TXNIP是 miR-520c-3p直接作用靶点, miR-520c-3p通过靶向调节TXNIP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焦亡。 结论:miR-520c-3p通过抑制TXNIP/NLRP3途径减轻高糖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常见实验室指标对评估缺血性卒中梗死面积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常见实验室指标在不同梗死面积缺血性卒中(I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237例IS患者及其入院24 h内实验室指标的基线数据。依据患者梗死面积分为腔隙灶组( n=80)和梗死灶组( n=157),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筛选梗死面积的独立影响因子并建立联合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模型校准图验证各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梗死灶组患者的胆固醇(CHO)/HDL、LDL/HDL、中性粒细胞计数、胱抑素C(Cys C)、磷(PHOS)、间接胆红素(IBIL)、LDL、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水平及吸烟、饮酒、超重比例和大动脉狭窄程度均高于腔隙灶组(均 P<0.05),载脂蛋白AⅠ(ApoAⅠ)/ApoB、ApoAⅠ、CO 2水平均低于腔隙灶组(均 P<0.05)。ApoAⅠ/ApoB、CO 2是梗死面积的独立保护因子(均 P<0.05),Cys C、PHOS、IBIL是梗死面积的独立危险因子(均 P<0.05)。CO 2、PHOS、IBIL、ApoAⅠ/ApoB、Cys C联合预测模型对梗死面积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 结论:常见实验室指标与IS梗死面积紧密相关,联合诊断模型效能较好,可为IS的评估预警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肌酐和胱抑素C比值及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与血清肌酐(creatinine,Cr)/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比值及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患者中,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04例、双支病变组75例及多支病变组21例;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狭窄组98例(<30分)、中度狭窄组78例(30~90分)及重度狭窄组24例(>90分).收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检测受试者血清Cys C、Cr、HDL-C及单核细胞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r/Cys C比值和单核细胞/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r、Cys C、单核细胞、单核细胞/HDL-C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r/Cys C比值、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Cr、Cys C、单核细胞、单核细胞/HDL-C比值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Cr/Cys C比值、HDL-C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P<0.05).重度狭窄组Cr、Cys C、单核细胞、单核细胞/HDL-C比值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Cr/Cys C比值、HDL-C显著低于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r/Cys 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743,P<0.05;r=-0.673,P<0.05);单核细胞/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92,P<0.05;r=0.611,P<0.05).结论 血清Cr/Cys C比值及单核细胞/HDL-C比值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密切相关,且Cr/Cys C比值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单核细胞/HDL-C比值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中老年人群体力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及其中介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体力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以及影响此种关系的中介变量,为减少我国中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 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完成基线调查和3次随访调查的5 727名 ≥45岁中老年人群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其体力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随访期间体质指数(BMI)、血压和血生化指标等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中国5 727名≥45岁中老年人群中,体力活动量最低四分位数组(<1 720.95METs-分/周)1 813 人(31.66%),第二四分位数组(1 720.95~5 543.99METs-分/周)1 082 人(18.89%),第三四分位数组(5 544.00~12 263.99 METs-分/周)1 374 人(23.99%),最高四分位数组(≥ 12 264.00 METs-分/周)1 458人(25.46%).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事件者509例,全因死亡率为8.92%,其中体力活动量最低四分位数组、第二四分位数组、第三四分位数组和最高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发生全因死亡事件者分别为271、85、80和73例,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4.99%、7.88%、5.89%和5.01%,中国中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率随着体力活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x2趋势=653.81,P趋势<0.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BUN)、肌酐、尿酸(UA)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CysC)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量第二四分位数组、第三四分位数组和最高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为体力活动量最低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的0.62 倍(HR=0.62,95%CI=0.49~0.80)、0.52 倍(HR=0.52,95%CI=0.40~0.67)和 0.46 倍(HR=0.46,95%CI=0.35~0.6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中老年人群体力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者呈L形关联,即全因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但当体力活动量达到16 000 METs-分/周时,全因死亡风险不再随体力活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BMI和CRP可能介导了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体力活动量最高四分位数组中老年人群的中介效应百分比分别为37.22%和39.60%.结论 体力活动量的增加可降低中国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适当的体力活动量可为中老年人群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降低BMI和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是体力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胱抑素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究胱抑素C(Cys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2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金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D患者40例作为AD组,VD患者40例作为VD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AD和VD患者分为轻度AD组22例、轻度VD组24例(MoCA评分18~26分),中重度AD组18例、中重度VD组16例(MoCA评分≤17分).检测血清Cys C、HDL-C含量;ROC曲线分析血清Cys C、HDL-C对AD及VD的诊断效能.结果 AD组和VD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AD组和中重度VD组Cys C水平高于轻度AD组和轻度VD组(P<0.05);中重度AD组、中重度VD组、轻度AD组、轻度VD组HDL-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ys C和HDL-C联合诊断AD和V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5%CI:0.943~1.000)和0.951(95%CI:0.905~0.996).结论 Cys C、HDL-C检测便捷,在AD和V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可能成为筛查AD和VD的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 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 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