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对单侧唇腭裂患儿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估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和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纠正单侧唇腭裂患儿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Ⅲ类错合的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正畸科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8~12(11.09±1.35)岁]分为3组: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组(A组)、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组(B组)、对照组,每组18例。在矫治开始前(T1)及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Dolphin软件进行颌骨、牙齿以及软组织测量,将头影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和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0.51±1.33)个月和(9.20±1.45)个月( P=0.146)。A组和B组A点平均前移4.08 mm和4.83 mm,ANB角(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构成角)和Wits值(Ao点与Bo点间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上颌骨前移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U6-VRmx平均增加0.46 mm,U1-pp平均增加0.63 mm,均明显小于A组(均 P<0.001),提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 结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明显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等不利的牙齿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面中部健患侧软组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面中部特定区域软组织形态与厚度变化。方法:2012年7月至2020年8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诊断为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7~28岁,平均20岁;均接受Le Fort Ⅰ型截骨术治疗。患者于术前3 d(T0)、术后7 d(T1)、术后12个月(T2)行锥形束断层成像扫描。用Dolphin 11.95软件和3D Slicer软件对面中部截骨线附近软组织进行测量和分析,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手术前后患侧软组织厚度P3、P5、P6、P8处均较健侧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T0期截骨线下P5、P6、P7、P8、P9处可见患侧术后变薄程度较健侧明显,其中P6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颊突点区域术后软组织不对称性较术前改善,术前患侧该区域较健侧平均突出0.63 mm,术后为0.1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Le Fort Ⅰ型截骨术前移上颌骨后,单侧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的面部不对称性有所改善,但健、患侧软组织厚度仍存在一定差异,患侧软组织厚度变化较健侧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海拔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10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预防唇腭裂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藏族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9例唇腭裂患者中年龄最大48岁,最小4个月。男女比1.42∶1。单纯唇裂中男女比1.40∶1;唇裂合并腭裂中男女比1.71∶1;单纯腭裂男女比1.3∶1。所有患者的母亲在孕期未产检,未服用叶酸。有家族遗传史8例(7.3%),三代内近亲结婚的2例(1.8%);孕期前3个月服用药物7例(6.4%),孕期营养不良1例(0.9%)。先天性唇腭裂中单纯唇裂65例(59.1%),其中有不完全唇裂48例(73.8%);单纯腭裂25例(22.9%),其中不完全腭裂14例(56.0%);唇裂合并腭裂19例(17.2%)。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中单侧病变均多于双侧病变,且以左侧居多。单纯唇裂的单双侧比为12∶1;左右侧比为1.9∶1;唇裂伴腭裂的单双侧比为5.3∶1,左右侧比为2.8∶1,其中以完全性腭裂居多(12例,63.2%)。结论:普及孕期保健知识,加强孕前孕期检查的宣传,可降低唇腭裂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口周力的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 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 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 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 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 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 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 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存在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期正畸治疗对骨性Ⅲ类单侧唇腭裂与非裂患者矢状上气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和非唇腭裂患者矢状上气道的差异,及正畸治疗对两类患者矢状上气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了通过替牙期矫形治疗和恒牙期固定矫治(以下简称双期正畸治疗),获得良好咬合关系和面部美观的骨性Ⅲ类UCLP患者12例,年龄(11.25±1.42)岁,UCLP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患者14例,年龄(11.79±1.32)岁,SⅢ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双期正畸治疗前、后矢状上气道的差异。结果:治疗后UCLP组颅底点对应的气道宽度增加了6.25 mm[治疗前(17.85±3.95) mm,治疗后(22.05±3.50) mm, P=0.006],腺样体对应气道宽度增加了5.75mm[治疗前(13.90±2.89) mm,治疗后(19.15±2.81) mm, P<0.001],口咽上段最短气道宽度增加了1.75 mm[治疗前(8.35±3.73) mm,治疗后(10.40±2.83) mm, P=0.032],软腭尖对应气道宽度增加了1.00 mm[治疗前(9.00±3.42) mm,治疗后(10.85±2.76) mm, P=0.049];而SⅢ组颅底点对应的气道宽度增加了3.00 mm[治疗前(22.18±3.91) mm,治疗后(25.04±3.27) mm, P=0.006],腺样体对应气道宽度增加了5.79 mm[治疗前(19.71±7.10) mm,治疗后(24.36±5.85) mm, P<0.001],口咽上段最短气道宽度增加了2.86 mm[治疗前(9.21±3.55) mm,治疗后(11.86±4.13 mm), P=0.002],软腭尖对应气道宽度增加了4.50 mm[治疗前(9.71±3.48) mm,治疗后(12.68±4.14 mm), P=0.001],口咽下段最短气道宽度增加了2.75 mm[治疗前(9.68±3.99) mm,治疗后(12.86±3.86) mm, P=0.001],会厌瓣对应气道宽度增加了5.93 mm[治疗前(16.21±4.61) mm,治疗后(22.32±3.60) mm, P<0.001]。 结论:双期正畸治疗后,除UCLP患者口咽下段外,UCLP与SⅢ患者的矢状上气道宽度均明显增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术式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后即刻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旋转推进法与下三角瓣法两种术式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后效果,优化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技术。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接受唇腭裂外科治疗不完全唇裂患者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3个月至31岁,平均3岁7个月。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并对术后鼻唇对称性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在唇裂修复术后,均获得了较好的术后即刻效果。两种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的鼻唇形态恢复指标比较中,如鼻孔底宽健患侧比( P=0.751)、鼻孔最大高度健患侧比( P=0.155)、鼻孔最大宽度健患侧比( P=0.675)、鼻翼外侧最凸点至面中线距离比( P=0.905)、鼻翼口角距健患侧比( P=0.978)、鼻翼唇峰距健患侧比( P=0.306)、唇峰至面中线距离健患侧比( P=0.100)、唇峰口角距健患侧比( P=0.516)、唇峰点红唇厚度健患侧比( P=0.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两种术式对鼻唇形态对称性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新旋转推进法术式把切口引至鼻小柱基部附近,且增加鼻小柱基部组织量有利于稳定术后鼻小柱高度,术后瘢痕隐蔽,更加美观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移植骨桥的三维纵向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 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植骨术后上颌骨及上气道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及上气道的三维形态结构特征,并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2岁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30例及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唇腭裂骨性Ⅰ类错 畸形患者30例,拍摄CBCT影像并对其上颌骨及上气道进行三维结构参数的测量分析,分析唇腭裂组上颌骨及上气道三维结构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唇腭裂组在上颌长度、上颌高度、上颌体积及硬腭长度分别为(44.60±3.01) mm、(48.33±4.32) mm、(36.75±6.87)×10 3 mm 3、(40.46±4.90) mm上与对照组分别为(49.04±3.23) mm、(51.86±2.98) mm、(42.24±6.71)×10 3 mm 3、(47.09±2.76) mm相比明显减小;其腭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分别为(5.34±2.15)×10 3 mm 3、(14.59±6.72)×10 3 mm 3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8.82±3.46)×10 3 mm 3、(19.46±6.33)×10 3 mm 3也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唇腭裂组鼻咽气道容积与上颌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硬腭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腭咽气道容积与硬腭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舌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与上颌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主要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发育受限;腭咽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明显减小。上气道容积与上颌骨垂直向和体积等相关三维结构参数呈显著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咽腔三维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咽腔三维结构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Mimics软件对成年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及同龄正常人的咽腔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noography,CBCT)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气性咽腔横径(Dtp、Dtc2、Dtc3)、前后径(Dsp、Dsc2、Dsc3)、横截面积(Ap、Ac2、Ac3)以及体积(Vt、Vp、Vp-c2、Vc2-c3)等的差异.结果 共入组 18 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及 20 例同龄正常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Dsp、Ap、Vt、Vp及Vp-c2 大于正常组(P=0.000、P=0.003、P=0.021、P=0.004、P=0.000).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咽腔大于正常人,且差异主要是鼻咽部前后径增加所导致的鼻咽面积、体积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不同材料植骨前后对上颌扩弓效应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模拟采用不同材料进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前后,对上颌扩弓效应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选取 1 名 11 岁女性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CBCT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独立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模拟使用不同材料植骨后的上颌骨模型,对比分析各观察节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植骨前扩弓效果显著、牙槽嵴前段扩弓量大于后段;而植骨后可产生扩弓效果,但扩弓幅度明显小于植骨前,且牙槽嵴后段扩弓量大于前段.植骨后各组的扩弓量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加.植骨前扩弓应力主要集中于双侧牙槽嵴后段,并沿颧牙槽嵴支柱分布;植骨后扩弓牙槽嵴前段出现应力集中区并与后段相延续.植骨后各组的应力值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的扩弓效应优于植骨后,植骨前扩弓可将施加的扩弓力后移,而植骨后扩弓可将施加的扩弓力前移.在满足植骨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弹性模量小的材料可使上颌获得更大的扩弓量且承受较小的应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