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舌与下颌正中联合及切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 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骨性Ⅱ类29例,骨性Ⅲ类22例),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 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 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 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 2]( 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 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 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 r=0.323, P=0.05),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 r=0.254, P=0.029);舌根面积与正中倾斜角呈负相关( r=-0.355, P=0.002);舌尖垂直位置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 r=-0.471, P<0.001)。 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相较于骨性Ⅰ类、Ⅱ类患者舌更厚,舌根更大;骨性Ⅲ类患者舌尖位置比骨性Ⅱ类患者低;骨性Ⅱ类患者口内舌位置较骨性Ⅲ类患者更靠前上;舌长度、高度及位置与下中切牙唇倾度、正中联合倾斜度及下中切牙槽骨厚度均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对单侧唇腭裂患儿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估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和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纠正单侧唇腭裂患儿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Ⅲ类错合的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正畸科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8~12(11.09±1.35)岁]分为3组: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组(A组)、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组(B组)、对照组,每组18例。在矫治开始前(T1)及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Dolphin软件进行颌骨、牙齿以及软组织测量,将头影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和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0.51±1.33)个月和(9.20±1.45)个月( P=0.146)。A组和B组A点平均前移4.08 mm和4.83 mm,ANB角(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构成角)和Wits值(Ao点与Bo点间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上颌骨前移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U6-VRmx平均增加0.46 mm,U1-pp平均增加0.63 mm,均明显小于A组(均 P<0.001),提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 结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明显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等不利的牙齿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Ⅲ类错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唇部形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 正颌手术减数病例治疗前后唇部相关软硬组织形态变化特点。 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 上颌减数患者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23.54±4.24)岁]。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各阶段的面部三维扫描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唇部软组织三维形态测量及头影测量,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探究唇部形态变化规律。 结果:患者上唇红饱满度术前正畸后减小,治疗后增大[治疗前(9.99±2.45) mm,术前(7.36±1.99) mm,结束时(10.27±2.42), P<0.001],下唇红饱满度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减小[治疗前(11.90±2.82) mm,术前(12.11±2.37) mm,结束时(10.36±2.81) mm, P=0.003],上唇红面积术前减小,治疗后增大[治疗前(387.08±89.59) mm 2,术前(309.3±112.27) mm 2,结束时(407.96±106.98) mm 2, P<0.001],下唇红面积术前增大,治疗后减小[治疗前(510.76±115.95) mm 2,术前(536.26±122.83) mm 2,结束时(453.64±122.39) mm 2, P<0.001]。术后6个月到治疗结束时,唇部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唇高、人中宽、中弓角、下唇红侧突角等在治疗中各阶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上颌减数的骨性Ⅲ类手术病例,在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唇部美学特征发生明显恶化,但正颌术后6个月时唇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可基本接近正常。不过仍有部分唇部形态特征在正颌手术后并不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正畸传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错 畸形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类口腔疾病,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健康、美观、功能及稳定。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是林久祥教授团队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矫治体系,为较疑难的骨性错 畸形,特别是骨性Ⅲ类错 畸形的非手术矫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实施健康矫治理念的良好载体。关于正畸医师应如何规范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国内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南和规范。本技术规范由林久祥教授指导,多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权威专家共同修改,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和专著,并结合众多专家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形成本技术规范,旨在为广大正畸医师开展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规范和指导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减少并发症,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促进该矫治技术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翻转课堂联合CBL教学在口腔正畸学X线头影测量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对口腔正畸学实验课"X线头影测量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0名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分为教改组和传统组,每组35人。教改组采用翻转课堂联合CBL教学,传统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并分别对两组学生X线头影测量值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分析。选用GraphPad Prism 7.03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教改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自学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能够加深对头影测量项目含义的理解,并能将头影测量用于实际临床病例分析中且帮助诊断,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测量值准确性评价中,教改组70%测量项目的测量值差值绝对值均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仅在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中,Y轴角、FMA测量值教改组准确性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翻转课堂联合CBL教学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X线头影测量分析实验教学中仍需进一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测量技术在骨性Ⅲ类错颌双颌术后复发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 t=2.948, 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 r值为0.572~0.736, 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 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交替快速扩缩治疗骨性Ⅲ类患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性Ⅲ类错 是临床中常见的错 畸形,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或两者兼具的三种类型,其中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可以利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前方牵引得以改善。近年来,上颌交替快速扩缩治疗因能产生更令人满意的矫治效果而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本文将围绕上颌交替快速扩缩的生物学基础、临床应用及其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下颌偏斜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髁突形态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偏斜程度患者髁突形态和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伴下颌偏斜患者,根据颏下点偏离值(menton deviation,MD)分为A组(轻度偏斜组:4 mm ≤ MD<10 mm)和B组(重度偏斜组:MD≥10 mm),每组各10例.将患者术前(T1)、术后6个月(T2)颅面部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获得髁突模型,读取髁突体积、表面积,计算髁突形态学指数(morphometric index,MI).结果:T2 时 A 组偏斜侧(the deviated side,DS)与非偏斜侧(the non-deviated side,NDS)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减小(P<0.05);2组T1、T2时NDS髁突体积、表面积、MI均大于DS,双侧差异的统计学意义,B组更显著;A组各指标数值大于B组,2组DS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较T1时髁突变化幅度不同,2组DS体积、表面积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手术会导致术后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减小,且术后6个月时轻度偏斜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减小的统计学差异更加显著.患者DS髁突体积、表面积及MI小于NDS,轻度偏斜者DS髁突体积、表面积及MI大于重度偏斜者,术后髁突形态变化与偏斜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I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Ⅰ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唇腭裂骨性Ⅲ类错 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上颌骨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分别行全上颌截骨牵张术(TMD,A组)、上颌前部截骨牵张术(AMD,B组)和Le Fort Ⅰ型前徙术(LFⅠ,C组)。搜集术前1个月和牵张器拆除时(若无牵张器则为术后3个月)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 21.0及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评估颅颌面以及气道的变化。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每组各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5~21岁。3组性别、年龄分布及唇腭裂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手术治疗,3组患者的上颌发育不全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3组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增加( P均<0.05),A、B组上牙槽座点至鼻根点垂直距离(A-Nperp)增加( P均<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牙槽嵴缺隙面积均有增加趋势( P>0.05);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MA角)在B组术后减小,而其余2组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术后气道体积增加或有增加趋势(A组 P<0.05,B组 P>0.05),但C组气道体积有所减小( P>0.05)。组间比较显示,3组间术前后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及前鼻棘点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ANS-CP)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组SNA角和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B组,且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严重不足的患者,采用TMD能够明显改善上颌骨的发育不足并增加上气道体积,但可能扩大牙槽嵴的缺隙面积、增加上下颌骨的垂直高度。AMD的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小于TMD,主要用于上颌牙列重度拥挤需增加牙弓长度、上下颌骨矢状向差异较小或术前已发现有腭咽功能异常的患者。LFⅠ其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同样小于TMD,但同AMD无明显组间差异,适用于上颌发育中度不足伴上颌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LFⅠ的优势在于其术后的精确咬合设计及三维方向上的颌骨精确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优先模式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 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术优先模式(surgery-first,SF)是指正颌手术之前不接受任何使牙齿移动的正畸治疗,或只接受不超过6个月的最小术前正畸准备(minimal orthodontic preparation,MOP)的治疗模式。在传统的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conventional surgery,CS)中,术前正畸去代偿疗程较长,且常给骨性Ⅲ类患者的面型及咀嚼功能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手术优先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手术优先模式患者术后咬合状况多不稳定,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本文旨在对骨性Ⅲ类手术优先模式的发展、优势与局限、适应证、术后稳定性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