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锥体束不交叉至同侧偏瘫的Trousseau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75岁.三年前咳嗽、咳痰一月余,CT显示左肺门占位,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闭塞伴肺组织缩小实变(图1),病理诊断为肺癌(图2),在靶向治疗过程出现左手无力就诊.查体:心率:57 次/min,血压:134/82 mmHg,手指伸、指屈肌2级,伸腕、腕屈肌 2 级,神志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性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性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肯尼迪病患者60例神经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肯尼迪病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了解其神经功能状况。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60例肯尼迪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肯尼迪病组29例、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31例)及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分别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体感诱发电位(SEP)、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及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采用 t检验分别对组内及组间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SEP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CHEP起始峰潜伏期等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值比较,肯尼迪病组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明显降低[正中神经(0.7±0.4)μV,尺神经(0.8±0.3)μV,腓肠神经(1.8±0.1)μV,波幅下降30%~8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波幅低于腓肠神经( t=2.43, P=0.010; t=2.40, P=0.010);SEP和CHEP的周围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15%~130%),SEP中枢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04%~115%),17例TST结果异常(TST 测试/TST 对照波幅比下降40%~60%)。DPN组患者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2.9±0.5)μV,尺神经(2.6±0.6)μV,腓肠神经(1.6±0.2)μV,波幅下降30%~50%],腓肠神经波幅低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t=2.52, P=0.006; t=2.47, P=0.007),SEP和CHEP周围段受累(潜伏期延长75%~112%),中枢段正常。与DPN组比较,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上肢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0.7±0.3)μV, t=3.18, P=0.001;尺神经(0.8±0.4)μV, t=3.20, P=0.001]。 结论:肯尼迪病患者感觉神经大、小纤维均受累,深感觉通路中枢段异常;除前角细胞受累外,锥体束功能可能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后牙正锁 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形态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采用CBCT对单侧后牙正锁 患者治疗前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 患者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0.18±4.40岁;改良舌腭弓矫治器矫治锁 ;拍摄矫治前矫治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髁突位置、形态等相关项目进行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矫治前锁 侧较非锁 侧髁突中心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治疗后锁 侧较非锁 侧髁突矢状面与标准水平面角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锁 侧髁突顶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增大,治疗后较治疗前锁 侧髁突高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锁 影响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矫治后髁突位置有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 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 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 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 方法:选取后牙正锁 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 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 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 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 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 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 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正锁 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 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正锁 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 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正锁 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 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 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低温顺行机械灌注对犬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亚低温顺行机械灌注对犬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3只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灌注组(6只)和常温灌注组(7只)。自颈部离断建立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缺血停循环1 h后,利用基于自体血的灌注液经双侧颈总动脉持续灌注6 h,亚低温灌注组和常温灌注组的灌注液温度分别设定在33℃和37℃。灌注0,1,2,3,4,5,6 h,记录两组血氧饱和度,评价灌注液血氧含量;抽取灌注液,检测灌注液Na +、K +和Ca 2+离子、葡萄糖浓度和pH值。灌注结束后,取两组每一只犬顶叶脑组织,评价脑组织含水量;取额叶皮质区和海马区组织,采用尼氏染色评价锥体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完整性;采用神经元核抗原(NeuN)染色评价锥体神经元结构和形态完整性;采用免疫荧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染色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片段完整性和活跃性。 结果:灌注0,1,2,3,4,5,6 h,亚低温灌注组和常温灌注组血氧饱和度和Na +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灌注0,1,2,3,4,5,6 h,亚低温灌注组K +浓度分别为(4.57±0.12)mmol/L、(4.67±0.14)mmol/L、(4.27±0.12)mmol/L、(4.45±0.10)mmol/L、(6.60±0.15)mmol/L、(7.37±0.18)mmol/L、(9.03±0.16)mmol/L,较常温灌注组的(4.84±0.10)mmol/L、(5.31±0.13)mmol/L、(5.44±0.24)mmol/L、(5.70±0.18)mmol/L、(7.79±0.18)mmol/L、(10.44±0.40)mmol/L、(11.40±0.41)mmol/L显著降低( P均<0.01)。灌注0,1,2,3 h,亚低温灌注组Ca 2+浓度分别为(0.72±0.15)mmol/L、(1.55±0.16)mmol/L、(1.62±0.15)mmol/L、(1.88±0.15)mmol/L,较常温灌注组的(0.41±0.13)mmol/L、(0.99±0.12)mmol/L、(1.29±0.13)mmol/L、(1.57±0.11)mmol/L显著提高( P均<0.01),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灌注0,1,2 h,亚低温灌注组的葡萄糖浓度为(5.75±0.19)mmol/L、(5.17±0.15)mmol/L和(4.72±0.15)mmol/L,较常温灌注组的(5.30±0.22)mmol/L、(4.89±0.20)mmol/L和(4.30±0.17)mmol/L显著提高( P均<0.01),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灌注2,3,4,5,6 h,亚低温灌注组pH值分别为7.32±0.06、7.25±0.02、7.23±0.02、7.24±0.02、7.24±0.02,较常温灌注组的7.26±0.01、7.21±0.01、7.17±0.02、7.15±0.02、7.08±0.02显著提高( P<0.05或0.01),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亚低温灌注组脑组织含水量为(74.9±0.4)%,明显低于常温灌注组的(79.9±0.9)%( 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亚低温灌注组前额叶皮质区和齿状回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完整。Neu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亚低温灌注组较常温灌注组锥体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状态较好,轴突清晰可见,而常温灌注组胞体饱满膨胀,轴突少。GFAP和Iba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亚低温灌注组较常温灌注组胶质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异常活跃,轴突增厚,各方向轴突完整性较好。 结论:与常温顺行机械灌注相比,亚低温顺行机械灌注能够通过持续稳定供能供氧、平衡离子稳态和灌注液酸碱度、减轻组织水肿、维持锥体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低代谢等,对犬脑组织进行保护,减缓缺血性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2个家系临床、影像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SPG7)2个家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两家系先证者及相关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基因检测,并查阅相关文献,与既往报道的国内SPG7家系进行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的总结。结果:本组两家系共4例患者,均在成年期发病,均存在宽基底共济失调步态,其中1例随访时出现痉挛性步态,4例均出现以下肢病理征阳性为主的锥体束受累体征;3例伴构音障碍;3例头颅MRI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基因检测发现4例患者均存在 SPG7基因复合杂合或纯合变异,其中c.2062C>T和c.2176C>T为新报道突变。我国目前仅报道5个SPG7家系,加上本组2个家系共12例患者中,锥体束受累12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0例,构音障碍7例,认知障碍3例;11例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9例患者影像学存在小脑萎缩。已报道的5个家系中存在6种新发突变。 结论:SPG7家系在我国较罕见,主要表现为锥体束受累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伴小脑萎缩,经基因检测明确为 SPG7突变,且我国的SPG7家系存在多种新发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年脑腱黄瘤病临床和基因特征及一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中国成年脑腱黄瘤病(CTX)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特点以及基因变异等方面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于CTX的认识,以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20年8月就诊的1例CTX患者家系病史、神经系统查体、辅助检查、影像学及基因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报道的经基因诊断的中国成年CTX病例,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首发症状、常见症状体征、病理结果、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及基因突变特征。结果:患者女性,39岁,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广泛受累且发病较早,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及共济失调,其他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幼年白内障、肌腱肿物。头颅MRI以脑萎缩、对称性锥体束为主的白质病变和小脑齿状核对称性病变为特征性表现。患者固醇-27-羟化酶(CYP27A1)基因存在c.1477-2A>C纯合突变,为全球首例。鹅脱氧胆酸治疗效果较好。该家系中无类似临床表现患者,但发现了c.1477-2A>C突变基因携带者。结合文献,发现中国成年CTX患者多报道于华东地区55.4%(31/56),男女性别比为1.8∶1,发病年龄为9(6,17)岁,病程23(10,29)年,确诊年龄20~49(35±7)岁,可以累及神经系统、肌腱、晶状体、肺、骨骼肌等多个器官组织,神经系统受累最为明显,以认知功能障碍84.6%(44/52)、共济失调86.3%(44/51)为其常见表现。本病具有起病早,多系统慢性进行性损害,病程长,诊断晚,预后差等特点。经基因诊断的中国成年CTX患者最常见的两种基因突变是c.1263+1G>A和c.379C>T,CYP27A1基因2号外显子是突变的热点区域。结论:中国成年CTX患者临床特征复杂,诊断周期长,基因突变位点较多,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需引起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