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secaea monophora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CBM)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病原体主要为裴 氏着色真菌(Fonsecaea pedrosoi)、F.monophora、F.multimorphose、F.nubica、卡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crrionii)、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和播水喙枝孢霉(Rhinocladiella aquarspersa)等.裴氏着色真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通常由微小外伤侵入皮肤引起致病,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本文报道1例由F.monophora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着色芽生菌病继发皮肤鳞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着色芽生菌病( CBM)是由暗色丝孢科的一组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 本病多因外伤后孢子植入皮肤内引起,病原菌为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 病程缓慢,初起可局限于一侧肢体的某一部位,逐渐扩展,可累及整个肢体,亦可经淋巴和血行广泛播散. CBM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男性更常见. CBM 发病部位及皮损表现形式多样,部位多见于四肢、臀部、面部及躯干,尤以下肢最为常见. 皮损在早期通常为单发、孤立、表面光滑的丘疹. 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演变为结节样、斑块样、肿瘤样、瘢痕样及疣样皮损,并有演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卡氏枝孢霉与阿耶罗枝孢瓶霉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卡氏枝孢霉与阿耶罗枝孢瓶霉的DNA多态性,了解两菌在DNA型别与形态学及菌种来源地域的相互关系.采用溴苯提取法提取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对来自五个国家的21株分离株(19株卡氏枝孢霉,2株阿耶罗枝孢瓶霉)进行研究.结果:①1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3个具有较好DNA扩增的引物.②19株卡氏枝孢霉的DNA带型具有较大的遗传相似性,阿耶罗枝孢瓶霉的DNA带型与卡氏枝孢霉略有不同,但与中国株具有较大相似性(85%的遗传相似性).③卡氏枝孢霉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来源地域关系密切,同一国家的菌株具有相似的DNA带型,位于树状图的同一树组中.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发现卡氏枝孢霉具有一定的种内差异,其DNA带型与菌株的来源地域关系密切,阿耶罗枝孢瓶霉的DNA带型与某些株卡氏枝孢霉更相似.本研究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流行病学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着色芽生菌病:巴西亚马逊地区325例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病原菌由一组密切相关的黑霉所致,各菌在培养中的显微镜下表现各异,但其组织相只有一种:硬壳小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裴氏外瓶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而水喙枝孢霉罕见。该研究分析了亚马逊地区在过去55年(1942~1997)中发生的325例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皮损部位、职业等分类,更新了Silva于1968年在Par?⒅萁?行的有关该病的系列研究,并探讨与当地的生态流行病学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流免疫电泳检测着色真菌病患者血中抗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着色真菌病血清学诊断重要环节是抗原选择。菌丝作抗原常引起暗色真菌间交叉反应。有报道用4~6周裴氏着色真菌培养上清液作抗原,其实验结果与卡氏枝孢霉无交叉反应,并有助于疣状瓶霉与卡氏枝孢霉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首报Phialophora expanda致着色芽生菌病伴CARD9缺陷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北方其致病菌主要是卡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南方主要是单梗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和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 )[1-2].国内外目前尚未有CARD9 缺陷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尚无扩展瓶霉(Phialophora expanda )感染引起着色芽生菌病的报道.本文报道1 例P.expanda 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伴有CARD9 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伊曲康唑治疗着色芽生菌病后出现暂时性增生性皮疹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67岁.鼻部增生性斑块4个月,有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可见真菌孢子,真菌镜检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与菌种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予伊曲康唑、热敷治疗,患者治疗第1个月后原皮损部位出现的增生性皮疹,继续原治疗方案3个月,增生性皮疹萎缩,基本痊愈.出现增生性皮疹的原因猜测为伊曲康唑治疗后,皮损部位的真菌细胞膜功能受损,大量异种蛋白被机体识别,加重了局部的炎症反应,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卡氏枝孢瓶霉致面部着色芽生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50岁女性患者,左面部红色斑丘疹1年.皮肤科情况:左面部可见一4cm×2 cm大小暗红色形状不规则的斑丘疹,表面可见疣状增生及黄白色或黑色痂屑,红斑周围散发粟粒至黄豆大小红色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浸润,见疑似真菌菌丝及硬壳小体.痂下分泌物湿片直接镜检可见疑似棕色硬壳小体.组织标本经真菌培养见黑色菌落生长,ITS测序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诊断:卡氏枝孢瓶霉着色性真菌病.治疗:盐酸特比萘芬0.25 g每日1次口服,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1∶1混合外用,联合中药软坚散结、凉血、消斑方剂.治疗2周后皮损变薄,红斑消退,皮屑消失,治疗3个月后停药;4个月后红斑基本消退,18个月后皮损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