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心共患疾病共治与分治模式的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脑心共患疾病在共治与分治两种模式下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以确定更优的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率与经济效益.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和介入放射科等治疗的,符合中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ine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CN-DRG)中神经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总住院天数、各类医疗费用以及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和权重(relative weight,RW).将患者分为共治组(一次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脑心共患疾病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疗)与分治组(不同住院期间分别进行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两组的基线特点及总住院天数、费用等经济学指标.结果 共纳入442例患者数据.共治组总住院天数低于分治组(6 d vs.14 d,P<0.001).经济学效益分析显示,共治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分治组(65 967元vs.106 673元,P<0.001).此外,共治组的RW高于分治组(2.24 vs.1.61,P<0.001).结论 相较于分治模式,共治模式下脑心共患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共治模式有利于优化脑心共患疾病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诊疗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专题报告(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健康海南"建设背景下,本报告聚焦"十四五"中期海南省卫生健康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分别探讨精神障碍治理、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以及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首篇文章应对海南省高发的精神卫生问题,强调数字化治理平台在解决精神卫生问题和支持自贸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第二篇详细分析了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瓶颈,建议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第三篇从现代化治理角度出发,强调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优化对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最后一篇聚焦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策略.综上,四个报告在逻辑上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框架,全面展示了海南省在"健康海南"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助力海南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和治理能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南宁市六城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两个五年规划期间水质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南宁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农饮水)水质状况.方法 在南宁市市辖6个旧城区85%以上的乡镇(含村)设置监测点.分别于2011-2015年("十二五")和2016-2020年("十三五")枯水期(3-4月)和丰水期(7-9月),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十二五"期间农饮水合格率33.4%,"十三五"期间合格率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十年合计合格率52.5%;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不高是主要问题;"十三五"期间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十二五",但一些与水质处理相关的指标(氯酸盐、铝等)超标呈现上升趋势.对十年数据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对"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OR=0.26,95%C/:0.19~0.35)不合格风险更低.丰水期(OR=0.66,95%CI:0.53~0.82)、有卫生许可(OR=0.76,95%CI:0.64~0.90)是保护因素,不合格风险更低,地表水(OR=1.56,95%C/:1.12~2.18)相对不合格风险更高.常规处理水样是保护因素,相对仅消毒(OR=2.02,95%CI:1.36~3.00)、不处理(OR=2.58,95%CI:1.75~3.79)、沉淀过滤(OR=4.18,95%CI:2.49~7.01)不合格风险更低.结论 南宁市农饮水水质卫生呈上升趋势,但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分析结果提示,水样处理方式等因素对合格率影响较大,建议加强监督和技术指导,提高供水单位水质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专题报告(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卫生健康规划是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实施卫生健康政策的重要工具.《海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是海南省统一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规划中卫生健康领域战略任务的细化落实.《规划》由全省各部门协同实施,在深入推进"健康海南"行动、构建国际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高水平中医药事业、推进智慧化医疗健康服务、打造特色化健康产业、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等方面均发挥出规划及引领作用.《规划》科学地指导了海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科学评估指标体系、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各项工作落地实施,对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康岛建设,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和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优先战略事项。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全球范围内眼健康服务的使用和质量,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全民健康覆盖总体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第 7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建议将以人群为基础的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eCSC)和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作为新的眼健康指标,并通过决议将指标的目标设定为2030年各国的eCSC增加30%,eREC增加40%。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这2个指标纳入《“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中。本文将解读这2个指标的定义、计算、考量因素以及实际收集和报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助力眼健康服务监测工作高质量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NA甲基化与宫颈癌临床应用趋势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依据现行宫颈癌筛查策略与世界卫生组织宫颈癌筛查指南,未来会考虑将基因甲基化纳入新的指南。然而,关于DNA甲基化检测在宫颈癌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讨论。本文回顾了DNA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甲基化检测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女性管理中的潜在临床应用。认为甲基化检测不仅可用于hrHPV阳性女性的初步分流;还可用于轻微细胞学异常女性的二级分流,以确定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或癌的高风险;同时也可用于即将终止宫颈癌筛查规划者的辅助检测,为CIN的管理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应用真实世界研究长三角地区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颈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一级预防措施。随着中国HPV疫苗应用的加快,开展HPV疫苗应用的真实世界研究(RWS)能够指导疫苗的合理应用,对于中国加速消除子宫颈癌的策略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长三角宫颈癌及女性下生殖道感染防控联盟和长三角免疫规划一体化项目组组织专家制定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应用真实世界研究长三角地区专家建议》。本文基于中国医疗信息化和HPV疫苗接种现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文献和案例,阐述了HPV疫苗接种和评价的数据链,介绍了RWS的研究设计、研究方向、数据库建设、数据治理和统计分析,对开展HPV疫苗RWS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专家建议,旨在指导HPV疫苗应用的RWS,促进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与社会环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社会职能,并为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找到功能定位,在区域卫生规划背景下最大化发挥作用,笔者针对其功能定位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建议各级政府将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国有企业医院承担的公益责任和任务给予合理支持与补偿,为其探索创新提供政策空间,并支持国有企业办医院集团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区办市管"模式下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区办市管"模式下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的意愿开展研究,探讨影响其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双因素理论为指导制定调查问卷。2019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开展"区办市管"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03名医务人员的被派遣意愿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影响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保健因素(承担家庭责任、拓展人脉关系、领导的动员与激励等)和激励因素(个人职业发展、发挥自身才能、自我成就感等)的评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假设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被派遣意愿差异,构建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个人深入访谈法,分析医务人员长期被派遣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工作,最关注的前6项因素分别为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承担家庭责任、同事对被托管医院的评价、拓展人脉关系、个人职业发展、发挥自身才能。有派遣经历的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高于无派遣经历的人员( P<0.05),前者更注重派遣后的个人职业发展(3.91分),后者更看重派遣后的薪酬激励机制(3.95分);相比于普通医务人员,中高层管理干部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的热情与意愿度更高( H=14.536, P<0.001);保健因素中的领导动员及激励机制与激励因素中的个人职业发展是影响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关键因素( P<0.05)。 结论:"区办市管"模式中,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有待加强,受托医院管理者应结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需求,保障被派遣医务人员薪酬及绩效补助,助力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被长期派遣的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