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质量管理要求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起伏跌宕。在我国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公共卫生体系运行下,实现了疫情管控和复工复产的有序和共赢。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防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发热门诊、急诊手术等场景下,要求核酸检测随到随做、快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即时检测(POCT)技术应运而生,迅速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与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批测试互补,构建了保障医疗安全和提升优质服务的实验诊断平台。但鉴于分子诊断的复杂性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病原体核酸POCT与传统基于血液的理化指标检测不同,其质量管理要求尚无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各种认识上的困惑和操作中的不一致。因此,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和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协同编制了本专家共识,立足当前我国主要的感染性疾病谱,从病原体POCT应用场景、生物安全、人员资质、性能验证、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全流程运行管理进行阐述,以期促进该技术在公共卫生防御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合理应用和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449a通过靶向KLF4蛋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449a对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携带miR-449a抑制剂、miR-449a mimic的质粒和携带KLF4 siRNA的病毒,并将其转染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当中,用即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449a的量,用Western blot检测KLF4的表达量,并检测表型转化相关代表蛋白SM-MHC、α平滑肌肌动蛋白、骨桥蛋白。同时,用CCK-8和细胞划痕试验来评估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状况。用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量及细胞结构变化。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来证实miR-449a与KLF4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发现,miR-449a的下调可以增加KLF4的表达以此达到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并增加其增殖和迁移能力。结论:可以通过上调miR-449a降低KLF4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及降低其增殖和迁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中,为缩短检测时间,减少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辅助仪器设备、降低对实验室空间大小的要求,临床上开始出现向即时检测(POCT)发展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尚未达到理想的POCT要求,本共识暂时以行业内普遍使用的“快速检测”来描述。为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分子学组和北京市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制定该共识。该共识中的声明内容包括实验室总体要求、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及性能验证、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和报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床旁即时检验在血液净化及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床旁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一项在受检人床旁采用便携检测仪器检测并快速报告检测结果的检验技术。危重症患儿因其病情危重、进展快,需根据其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床旁检验、诊断并实施治疗,因此POCT在儿童重症医学中的应用发展较快。目前血液净化及体外膜肺氧合是救治危重症患儿的重要手段,而POCT是体外循环管理中的必备技术和重要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生期血流动力学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生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相关性,为更好防治RO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出生即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住院时间≥2周、出生胎龄≤35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后即时心率、血压、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出生第1、7、14天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等围生期资料,根据视网膜筛查报告结果将其分为ROP组及非RO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ROP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1 119例研究对象,检出ROP患儿105例,ROP患病率为9.4%,其中需要治疗的阈值前病变1型及阈值病变者共12例,占总筛查早产儿的1.07%。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总氧疗时间、宫内生长受限均为ROP的影响因素外,两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包括生后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胎盘前置或早剥也与ROP有关( OR=0.604、0.647、1.276、2.361、1.688、2.506,均 P<0.05)。 结论:围生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参与ROP形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其相关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CR::ABL1 p210转录水平定量检测多中心比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7家独立医学实验室BCR::ABL1 p210转录水平定量检测能力及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可比性。方法:比对分两个阶段完成,由参考实验室制备比对样本,每个阶段比对样本的BCR::ABL1 p210定量值均覆盖0.001%~0.01%、0.01%~0.1%、0.1%~1%、1%~10%及>10%。各比对实验室分别采用即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和数字PCR法(digital PCR,dPCR)进行比对样本的检测,计算并确认各比对实验室转换因子(conversion factor,CF)。结果:(1)RT-PCR比对中,1家实验室第一阶段14例样本未检出,其余6家实验室比对结果合格,偏倚<±1.2倍(-0.133~0.338),95%一致性界限<±5倍(上限0.147~0.785,下限-0.770~-0.109),计算并确认CF值;(2)dPCR比对中,1家实验室第二阶段未回报结果,其余6家实验室比对结果合格,偏倚<±1.2倍(-0.026~0.267),95%一致性界限<±5倍(上限0.084~0.991,下限-0.669~-0.135),计算并确认CF值;(3)BCR::ABL1 p210定量值为0.01%~0.1%、0.1%~1%、1%~10%及>10%时,RT-PCR和dPCR均能全部检出;BCR::ABL1 p210定量值为0.001%~0.01%时,dPCR检出率高于RT-PCR法(85.56%比68.00%)。结论:各比对实验室结果呈较好一致性,各实验室间BCR::ABL1 p210定量检测通过CF值换算具备可比性;BCR::ABL1 p210深度分子反应定量检测中,dPCR法阳性检出率更高,更有优势;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各实验室应加强日常质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床旁即时血培养在PICU血流感染患儿抗生素调整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即时血培养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血流感染患儿抗生素调整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血流感染患儿,根据不同的血培养方式分为实验室血培养(LBC)组和卫星血培养(SBC)组,比较两组在标本接收时间、阳性报警时间、获得微生物结果时间、抗生素调整时间的差异。结果:2 718例患儿共完成3 720次血培养,其中LBC组1 888次,阳性率为3.5%;SBC组1 832次,阳性率为4.9%;SBC组阳性率高于L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54, P=0.046)。LBC组和SBC组血培养阳性患儿在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出院后28 d存活率、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BC组患儿在标本接收时间、获得微生物结果时间、抗生素调整时间明显短于LBC组[0.33(0.03,1.78)h比3.38(1.38,7.29)h、(57.40±21.92)h比(68.14±21.26)h、(52.53±27.23)h比(66.41±28.57)h,均 P<0.05]。 结论:床旁即时血培养缩短了血液标本从培养到最终结果报告的时间,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为重症患儿抗生素精准治疗争取了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312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早期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22年3月至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发热门诊首次确诊的312例16岁以下的COVID-19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早期临床特征及血常规结果,并对不同年龄段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2例儿童感染者中位数年龄为3.15(1.47,6.51)岁;感染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1~3岁、>6岁、3~6岁、≤1岁。只有17例(5.4%)患儿既往有基础疾病。70.2%感染者居住社区有明确阳性病例报告,65.1%符合家族聚集性病例。96.2%患儿有发热,52.9%患儿有呼吸道症状,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96.2%)、咳嗽(38.1%)、流涕(20.2%)、呕吐(14.7%)、咽痛(11.5%)、胃纳差(6.7%)、鼻塞(4.5%)、咳痰(4.5%)、抽搐(4.2%)、腹泻(3.8%)等。309例患儿中有11.3%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且以6岁以上患儿最为明显( P=0.006);31.7%患儿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32.4%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COVID-19患儿的即时检验阳性率高达99%。 结论:上海本轮COVID-19患儿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点,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多数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少数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和C-反应蛋白升高。即时检验可以帮助儿童发热门诊早期筛选COVID-19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时检测(POCT)临床结果报告与发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即时检测(POCT)临床结果报告与发布应遵循相同的术语和定义,POCT结果报告的要求、发布管理、结果解释与危急值管理以及POCT结果纳入病历管理要符合一定标准。本专家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POCT临床应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140-5p通过靶向葡萄糖转运蛋白1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40-5p(miR-140-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在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即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ESCC组织和细胞样本中miR-140-5p的表达。将阴性对照和miR-140-5p类似物转染Eca109和KYSE70细胞,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40-5p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用来检测转染后Glut1蛋白的表达。结果:GEO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SCC组织中miR-140-5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qPCR结果显示,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40-5p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miR-140-5p的表达与ESCC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40-5p的ESCC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miR-140-5p类似物显著上调Eca109和KYSE70细胞中miR-140-5p的表达,其表达上调显著抑制Eca109和KYSE70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Glut1是ESCC细胞中miR-140-5p的直接作用靶点,其在ESCC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与miR-140-5p表达呈负相关关系,miR-140-5p类似物显著抑制Eca109和KYSE70细胞中Glut1蛋白的表达。 结论:miR-140-5p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miR-140-5p/Glut1可能成为ESCC患者新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