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上斜肌亢进眼球客观旋转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斜肌亢进(PSOOA)患者眼球客观旋转与双眼近立体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1/2023-11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并存在PSOOA的斜视患者共59例,采集眼底照相图片,根据黄斑中心凹与视乳头水平经线的相对位置将眼球分为内旋、外旋和无旋转组,进一步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FDA),并分析眼球客观旋转情况及FDA与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结果:患者59例92眼存在上斜肌亢进.眼球外旋0例,眼球无旋转32例,眼球内旋27例,眼球无旋转组双眼总FDA 明显小于眼球内旋组(2.83°±2.89° vs 16.12°±5.74°,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6%和15%,差异显著(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精细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38%和11%,差异显著(P=0.02).所有患者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存在相关性(r=-0.526,P<0.001),与内旋眼FDA相关性最大(r=-0.546,P<0.001);眼球内旋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无相关性(r=-0.366,P=0.060),与内旋眼FDA和亢进眼FDA 负相关(r=-0.424,P=0.028;r=-0.485,P=0.010);眼球无旋转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主导眼FDA、非主导眼FDA、亢进眼FDA和非亢进眼FDA均无相关性.结论:PSOOA患者出现眼球内旋者较眼球无旋转者近立体视功能保存率更低,近立体视功能与双眼总FDA负相关,尤其是内旋眼和亢进眼FDA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ICG荧光导航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过程中联合使用吲哚菁绿荧光(ICG)显像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8例PLC患者病例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和联合组(n=40,ICG+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采用SPSS 26.0的统计学软件,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方法;疗效采用秩和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0)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T1)时,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比T0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比T0低(P<0.05);术后1个月(T30),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有所升高,但仍低于T0(P<0.05),而ALT、AST、TBIL基本恢复至T0水平(P<0.05)。T30时,联合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联合组ORR、DCR分别90.0%、92.5%,均高于对照组的65.8%、76.3%(P<0.05)。T1时,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均比T0升高(P<0.05),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比,T30时,两组患者IL-6、CRP、TNF-α、Cor及E均降低(P<0.05),且基本恢复至T0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联合组胆瘘、渗血、包裹性积液所致发热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ICG荧光显像技术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在炎症因子、应激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环状RNA在原发性心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心肌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可导致患者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甚至猝死.研究发现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对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circRNA是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RNA外切酶无法对其进行切割分解,具有共价闭合环状结构,富含微小RNA(miRNA)结合位点,能结合miRNA并抑制其靶基因,发挥竞争性内源性RNA机制.本文综述circRNA与原发性心肌病之间的关系,分析circRNA参与心肌细胞功能调控的可能机制,旨在为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热敏灸干预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热敏灸干预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干预.比较2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Hep)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60%,对照组为83.78%,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平均FACT-Hep量表评分为(129.65±3.36)分,对照组为(113.68±4.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3.51%、18.92%、8.11%,对照组分别为35.14%、48.65%、27.0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疗法能促进腹腔镜肝癌切除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在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处于临界状态肝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术中改行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肝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是一种以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遗传病,呼吸系统症状是PCD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目前超过50个基因被确定为PCD的致病基因,PCD的病因更加明确。PCD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和诊断的金标准,基因治疗可以恢复纤毛运动,基因检测可以明确遗传学病因,促进基因治疗的发展。现就PCD的病因和基因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数字化定制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在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胸壁缺损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应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胸壁缺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5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平均43.5岁),其中胸骨柄肿瘤1例、胸骨体肿瘤4例。基于患者术前胸廓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患者胸骨以及与之连接的部分肋骨、锁骨的三维骨骼及肿瘤模型,同时设计并数字化定制个体化的钛合金胸骨假体;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肿瘤切除术,再将钛合金假体植入缺损的胸骨模型中进行匹配,模拟假体植入手术。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并植入术前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其中1例胸骨柄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使用自体肌腱重建了胸锁关节。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胸壁稳定性、慢性疼痛、患者生存状态、胸锁关节重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胸骨假体移位或断裂、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L。术后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例、髓系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和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全组均无需进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植入物感染;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有1例术后因胸腔积液延迟拔除胸管。全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发生术后植入物断裂、移位,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胸锁关节重建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胸壁缺损的重建,手术方案可行,操作简单,术后胸壁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同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婴儿高草酸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 女,8月龄。因“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5个月,发展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2个月”,为求进一步治疗于 2021年11月3日就诊于我院。患儿3月龄时突发休克、呼吸心跳骤停,于当地医院经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通气、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2周,心肺功能逐渐恢复;撤除ECMO治疗后仍无尿;肾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肾小管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结合检测AGXT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确诊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患儿每周接受3次透析治疗(每次透析12~24 h)。患儿父母各有1个AGXT基因杂合突变。患儿身长68 cm,体重6.7 kg。入院后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肾密度增高(图1)。经评估患儿为高草酸尿症Ⅰ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无器官移植手术禁忌证,将其加入肝、肾移植等待名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