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敏感试验后治疗与经验性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 H. pylori药物敏感试验对根除 H. pylori的经验性四联方案药物经济学的影响。 方法:基于1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02935010)的382例 H. pylori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其中药物敏感试验组(药敏组)286例,采用胃镜活组织检查进行诊断,并根据 H. pylori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给予14 d根除 H. pylori的三联或四联方案治疗;经验组96例,采用胃镜活组织检查进行诊断(96例,胃镜经验组),给予14 d根除 H. pylori的经验四联方案治疗。同时,以经验组患者为基础设立模拟的 13C-尿素呼气试验(UBT)经验组(UBT经验组;96例,采用 13C-UBT检查首次发现 H. pylori感染),在成本核算时去除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相关费用,补充 13C-UBT的费用,其他情况保留胃镜经验组患者的信息。以 H. pylori根除率为效果指标,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分析,比较药敏组、胃镜经验组和UBT经验组的成本、成本-效果比(CER),以及药敏组相较于胃镜经验组、UBT经验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基于ITT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ITT分析结果显示,药敏组、胃镜经验组和UBT经验组的成本分别为(1 747.41±149.30)、1 032.71、657.71元,药敏组较胃镜经验组和UBT经验组分别高(714.70±149.30)和(1 089.70±149.30)元;药敏组、胃镜经验组和UBT经验组的CER分别为(19.08±1.49)、12.09和7.70元/%;药敏组相较于胃镜经验组、UBT经验组的ICER分别为(115.27±1.49)和(175.76±1.49)元/%。药敏组相较于经验组的ICER受 H. pylori根除率和药物敏感试验费用的影响均较大:当经验组 H. pylori根除率降低时,药敏组的ICER随之下降;当药敏组的 H. pylori根除率增高时,ICER随之下降,反之亦然;当药物敏感试验费用下调或上调20%时, H. pylori根除率每增高1%,药敏组较胃镜经验组分别需要多支付的成本为99.15和131.40元,药敏组较UBT经验组分别需要多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59.63和191.89元。 结论:对于通过 13C-UBT明确 H. pylori感染而无胃镜检查指征的患者,首选经验性四联方案;对于拟行胃镜检查明确 H. pylori感染的患者,在 H. pylori根除率每增高1%可承受额外开支115.27元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 H. pylori药物敏感试验后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根除方案;药物敏感试验费用下降将更加有利于药物敏感试验后个体化治疗的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35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均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其中半椎体位于第2至第10胸椎者10例,位于第11胸椎至第2腰椎者17例,位于第3至第5腰椎者8例。平均固定融合2.4个脊柱节段,手术年龄(4.5±2.6)岁,随访时间(42.6±17.6)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37.6±9.0)°,术后为(9.0±6.4)°,末次随访时为(13.3±11.1)°。术后畸形矫正率为76.1%,末次随访时畸形矫正率为64.6%。头、尾侧代偿弯自行矫正率分别为44.4%和57.1%,节段性后凸矫正率为37.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节段性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椎弓根切割4例(11.4%,4/35),畸形进展3例(8.6%,3/35),感染1例(2.9%,1/35),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原因,保留脊柱生长与活动功能,但需重点关注和积极预防椎弓根切割、畸形进展等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室间隔消融术治疗症状轻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室间隔消融术(ASA)治疗症状轻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1年3月至2017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的HOCM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ASA治疗组(ASA组)。通过数字病例管理系统获得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及卒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主要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和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死亡事件。有效性指标包括治疗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及新发心房颤动况,安全性指标包括患者围术期死亡及起搏器依赖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50例,年龄(52.9±14.5)岁,男性92例(61.3%)。其中药物治疗组102例、ASA组48例。与药物治疗组比较,ASA组患者年龄较小、LVOTG较大( P均<0.05)。研究随访6.0(3.5,8.1)年。末次随访结果显示,ASA组患者的LVOTG由(85.8±35.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7.7±19.8)mmHg( P<0.001),其中有32例(66.7%)患者LVOTG<30 mmHg;室间隔厚度由(20.3±3.8)mm降至(16.1±3.4)mm( P<0.001);NYHA心功能Ⅰ级者达31例(64.6%)( P<0.001)。ASA组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比率有低于药物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3)比20.8%(20/96), P=0.096]。随访期间共有13例患者死亡,其中药物治疗组11例(10.8%)、ASA组2例(4.2%)。ASA组1例(2.1%)患者发生围术期相关起搏器依赖,1例(2.1%)患者于术后10年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与ASA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1),5、10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9%、83.0%和97.9%、97.9%。药物治疗组和ASA组患者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7),5、10年两组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86.1%和97.9%、97.9%。 结论:ASA治疗症状轻微的HOCM患者的有效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及其改良术式在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通常是指后凸Cobb角较大(≥70°),且椎体间柔韧性明显下降(弯曲的柔韧性<30°)的脊柱畸形,可由脊柱原发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引起。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美观,还会伴有脊髓或神经功能损害。三柱截骨术是目前治疗此类患者的唯一有效手段,其中以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及其改良术式应用最为广泛。不对称PSO(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不但能有效重建患者的矢状面、冠状面平衡,而且更容易实现截骨面完全闭合,有利于截骨面达到坚强的骨性融合及增强局部稳定性。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arti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PSO)可降低腰神经出口根损伤发生率,常应用于各类脊柱畸形矫正。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modified parti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MPPSO)多用于伴椎间盘损伤的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其优势在于骨-骨接触降低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风险、提高了融合率。中柱闭合-前柱张开楔形截骨术(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在闭合后柱的同时张开前柱,可实现更大的后凸矫正度数。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开合式楔形截骨术(modified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 MCOWO)多用于椎体楔形变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也可实现骨对骨的截骨面闭合,通常可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但术中去除部分多、难度大、操作复杂,容易引起神经和血管损伤。明确各改良术式的截骨范围、矫形效果及优劣势有助于为患者个性化制定手术方案,获得理想的矫形效果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骨内血管分布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骨外骨内血管。去除骨皮质,在4 ℃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骨性孔道,根据血管骨内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骨内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骨内血管直径。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骨骺(儿童)或骨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内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骨内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骨内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以下简称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术后继发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74岁。对患者感染创面进行多次彻底清创及负压伤口疗法,直至感染得到控制,并在每次清创术后采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中观察到单纯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者5例、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1例、单纯心包补片外露者5例、单纯人工血管外露者3例、人工血管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2例。清创过程中去除部分或彻底去除植入物,将术中彻底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完全去除组,然后根据胸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应用单侧或双侧胸大肌肌瓣进行修复;将其余无法完全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部分去除组,应用大网膜瓣覆盖植入物并填充纵隔缺损,2周后在大网膜瓣表面行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6 cm~35 cm×10 cm;胸大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8 cm~20 cm×10 cm,大网膜瓣切取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5 cm。统计所有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统计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及手术次数,并对2组患者的前述指标进行比较。随访时,观察患者创面复发情况。结果: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比为14/1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的阳性比为 16/16,患者感染最多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1例患者(为植入物部分去除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6±5)d、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8.9±2.2)d、手术次数为(4.5±0.5)次。与植入物部分去除组相比,植入物完全去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均显著缩短( t值分别为3.12、3.12, P<0.05)、手术次数显著减少( t=3.38, P<0.05)。15例存活患者的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未见纵隔炎复发。 结论:开胸术后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治疗难度大,尤其是对于在清创术中不能完全去除植入物的创面,应用增强MRI检查等联合大网膜瓣、胸大肌肌瓣等组织瓣移植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胰腺癌防治现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高,但防治效果很不理想。胰腺癌病因不明确,预防困难,辅助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低,早期诊断是世界性难题。现有的治疗手段疗效不满意,且短期内难以突破。基于胰腺癌防治现状,需加强基础研究、探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去除病因、切断发生发展路径;研发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外周血和尿液等检测技术以及影像诊断技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疗效;规范多学科综合治疗,优化组合现有的诊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疗效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或无效的病因分析及再次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经显微血管减压(MVD)术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原因,以及再次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收治的36例MVD术后复发或无效的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再次行开颅手术。根据术中所见,将复发或无效原因分为垫棉粘连并压迫三叉神经(Ⅰ型)、遗漏责任血管(Ⅱ型)、初次减压不彻底(Ⅲ型)、责任血管判断错误(Ⅳ型)以及置入材料形成"肉芽肿"样改变(V型)。针对不同原因分别采取分离粘连带、MVD手术以及去除"肉芽肿"样占位等策略。采用巴罗神经科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将术后BNI疼痛评分≤2分定义为手术效果优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复发或无效原因为Ⅰ型22例(61.1%),Ⅱ型7例(19.4%),Ⅲ型3例(8.3%),Ⅳ型2例(5.6%),Ⅴ型2例(5.6%)。47%(17/36)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或同侧舌前部麻木症状,3~6个月后逐渐缓解。3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2±3.7)个月(3~16个月)。至末次随访,36例患者的术后BNI疼痛评分为1分34例,2分1例,4分1例(后期经球囊压迫治疗改善为2分);无一例症状复发,手术效果的优良率为97%(35/36)。结论:对于PTN经MVD手术后复发或无效的患者,可根据再次手术的术中发现将复发或无效病因分为5种类型;根据不同病因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哮喘的异质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包括临床外表型、内表型的生物学靶标和治疗反应不同。儿童诱发哮喘的高危因素复杂且难于识别,年龄跨度大差别明显,多数有吸入技术不当或治疗依从性差,也有因哮喘本身导致难治性问题。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临床表型具有可变性,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期哮喘。因此儿童哮喘的诊断需结合年龄特点,强调首先排除引起喘息的其他疾病。靶向治疗策略是根据儿童哮喘异质性特点,首先去除或避免诱因和病因,基于全球哮喘管理创议(GINA)方案;对于儿童难治性哮喘,可选用生物制剂进行个体化靶向治疗,并观察和评估治疗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超声清创方案对去除糖尿病足创面定植菌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0.9%氯化钠、0.5%聚维酮碘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涡流冲洗、高压脉冲冲洗对去除糖尿病足创面定植菌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020年3—11月,选取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拟行超声清创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涡流冲洗;试验1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高压脉冲冲洗;试验2组给予0.5%聚维酮碘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涡流冲洗;试验3组0.5%聚维酮碘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高压脉冲冲洗。于第1次、第5次、第10次干预前后对创面进行面积测量、采样及细菌培养,计算创面细菌清除率及面积缩小率。结果:4组患者3次干预前后创面总细菌清除率及创面总缩小率均有提高( P<0.01),其中试验3组的细菌总清除率最高,为(93.85 ± 9.87)%;试验2组创面总缩小率最高,为(20.831 4 ± 9.379 8)%。 结论:0.5%聚维酮碘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高压脉冲冲洗对去除糖尿病足创面定植菌最有效;0.5%聚维酮碘介导下超声清创配合涡流冲洗对缩小糖尿病足创面最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