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氯沙坦暴露致羊水过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2岁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氯沙坦钾片(50 mg、1次/d)、甲泼尼龙片(12 mg、1次/隔日)和双嘧达莫片(50 mg、1次/d)治疗期间怀孕。孕期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孕24 +2周行超声检查提示羊水过少,持续至孕32 +2周,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1.1~3.4 cm,羊水指数1.9~6.9 cm。停用氯沙坦钾片和甲泼尼龙片,换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降压,羊水量逐渐增加至正常水平。孕34 +4周血压升高至177/113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子痫前期。给予硫酸镁(以1 g/h的速度静脉滴注)、硝苯地平控释片(加量至60 mg口服、1次/d)和拉贝洛尔片(200 mg口服、2次/d)治疗,血压143/82mmHg,尿蛋白(++)。于孕35 +3周行剖宫产分娩1男婴,身长43 cm,体重2 200 g,出生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出生缺陷。随访至24月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智力发育及运动均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早期复发或恶化的风险很高。抗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各指南均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是指应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阻断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DAPT有多种组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不确定性。文章对DAPT在轻型卒中和TIA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脾脏肿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肿瘤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例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患儿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最大长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儿年龄6岁10个月至15岁4个月,中位年龄10岁9个月;肿瘤最大长径(7.7±4.1)cm,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脾上段切除2例,脾下段切除5例,脾中断切除1例;手术时间(230.9±58.2)min,术中出血量(162.5±145.8)mL,术后住院时间(9.6±2.3)d。术后病理结果:4例脾囊肿,3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血管瘤。1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经输血、止血等对症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升高,予口服双嘧达莫片预防血栓形成,术后1个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感染、静脉血栓、残脾梗死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脾脏良性肿瘤安全可行,可保留正常脾脏功能,术中对二级脾蒂的处理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予以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均连续治疗2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期峰值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1(Ang-1)]、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Vmax、PI均较治疗前升高,Vmin、R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max、PI高于对照组,Vmin、RI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VEGF、bF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MMSE、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嘧达莫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调节生长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的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脏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0例患儿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6.5岁,发热时间均超过1周,9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明显升高,6例患儿C反应蛋白(CRP)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肺炎肺不张均较前吸收好转。1例患儿手术后栓子消失,其余9例予抗凝治疗,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7例,2例于住院期间心脏栓子消失,1例院外口服2周双嘧达莫后栓子消失,另4例住院期间经单纯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欠佳,出院后2例分别于出院后4个月、5个月复查栓子消失,2例因个人原因未复查;2例经肝素抗凝无效后改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的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复查栓子消失。随访10例患儿,均无气促、胸痛等症状。结论:发热时间长,CRP及D-D明显升高的患儿更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治疗无效或担心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的患儿可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常德医院就诊的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7.0±14.3)岁。分析5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脾损伤分级(4级法):Ⅱ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2.2±76.4)min,术中出血量为(290.0±52.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8±0.6)d,术后住院时间为(7.0±3.2)d。无术后出血、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增多,峰值为736×10 9/L,予口服双嘧达莫至恢复正常上限,余患者血小板波动在200~400×10 9/L,CT复查均未见静脉血栓及脾梗死情况。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血小板增多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5月龄,因头部及躯干散在皮疹2月余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部及躯干出现丘疹、脓疱,始于躯干,逐渐扩散至头面部及四肢,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先后至当地诊所、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稍高,血小板863 × 10 9/L,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2周,皮疹消退后复发,当地医院予口服"头孢克洛片"及"阿昔洛韦片"治疗,皮疹未见明显消退。口服药物后低热1 d,最高达37.5 ℃,遂至本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C反应蛋白高,予双嘧达莫片降血小板治疗,未见下降,门诊拟诊"脓皮病?血小板增多症"收住入院。入院体检:发育正常,神志清,反应好,头颅外形正常,前囟平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呼吸36次,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稍粗,对称,心率138次,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部见大量密集分布的米粒大小棕黄色丘疹及脓疱,部分表面油腻性结痂,躯干四肢散在斑块结痂,大小不一,类圆形,部分可见痂脱落后的凹陷性瘢痕,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坏死组织及水疱。见 图1。血常规:白细胞8.98 × 10 9/L,红细胞3.58 × 10 12/L,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942 × 10 9/L,C反应蛋白38.04 mg/L(参考范围0~8 mg/L)。头部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层下脓疱,棘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网状变性,真皮乳头层弥漫分布大量单个核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淡染,见 图2A、 图2B。免疫组化:CD1a(+),CD68(+),CD207(langerin,+),S100(+),波形蛋白(+),见 图2C、 图2D。骨髓细胞学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46.5%,红系15.5%,粒系/红系比值为3/1,比例正常;粒系增生活跃,部分见中毒性颗粒或空泡,少数示巨幼样变,嗜酸粒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各期幼红细胞尚可,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铁染色:外铁++~+++,内铁阳性率:1%(Ⅰ型);全片巨核细胞> 100个,血小板多见,分布呈大、中小簇或散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斑性血管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6岁,双足反复瘀斑、溃疡伴疼痛9个月。9个月前患者双足背无明显诱因出现瘀点、瘀斑。皮疹渐增多,部分瘀斑破溃形成溃疡伴疼痛。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青斑性血管病",给予口服"双嘧达莫片、贝前列素钠片"等药物治疗,上述皮疹反复,逐渐增多,并波及双踝部。病程中无发热、腹痛、关节痛,无下肢静脉曲张。为进一步诊治,2020年4月1日门诊以"青斑性血管病"收住院。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系统体检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图1A、1B):双足背、双踝对称分布象牙白色星状萎缩性瘢痕,散在浅溃疡,上覆黑痂,周围褐色色素斑,右足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拟通络祛白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肾络不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通络祛白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蛋白尿肾络不通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124例CGN蛋白尿肾络不通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2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厄贝沙坦片、双嘧达莫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通络祛白汤。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 PV)、TG;评价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5%(60/62)、对照组为83.9%(52/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61, P=0.014)。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3%(56/62)、对照组为79.0%(49/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01, P=0.040)。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1.00±0.65)g比(1.48±0.71)g, t=4.998],PV[(1.46±0.30)Pa?s比(2.27±0.28)Pa?s, t=6.292]、TG[(2.18±0.68)mmol/L比(2.57±0.73)mmol/L, t=7.0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自拟通络祛白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降低CGN蛋白尿肾络不通证患者的尿蛋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480例——膜性肾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反复高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6岁。因水肿10个月,发热15 d就诊。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10年,10个月前以肾病综合征起病,肾活检诊断膜性肾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初始予利妥昔单抗(1 g,第1天和第20天)联合环磷酰胺(100 mg/d)及泼尼松(60 mg/d)治疗,此后1个半月内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7.5 mg/d,膜性肾病达到临床部分缓解。然而患者出现高热伴咳嗽咳痰、双手轻度震颤,结合肺部影像学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予厄他培南(1 g/d)后调整为莫西沙星(0.4 g/d)+头孢他啶(2 g, 2次/d)抗感染治疗2周,期间体温恢复正常,但停用抗菌药物后再次出现高热(39 ℃),考虑混合性感染可能,但反复血、痰病原学检测均未见明确病原菌,经验性升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再度仔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存在鸽子接触史,进一步行血及脑脊液检测,隐球菌抗原阳性,诊断肺部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调整为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2次/d)+口服氟胞嘧啶(1 g,3次/d)治疗,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后未再次出现发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