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细胞全长转录物组和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的厚壳贻贝新型免疫相关蛋白质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了厚壳贻贝血淋巴对不同微生物免疫响应的关键分子挖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的贻贝血清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4种,其中26种蛋白质表现为在不同微生物胁迫后具有与对照组相比的显著差异表达(P<0.05),其功能涉及蛋白质折叠保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调节、活性氧产生、能量代谢调节、细胞解毒功能以及炎症反应调节等.上述蛋白质在不同细菌和真菌胁迫后,其在血细胞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反映出贻贝对不同细菌和真菌诱导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贻贝先天免疫系统在应对不同类别微生物侵袭过程中,其差异化免疫响应机制,以及贻贝在微生物感染后,特异性标志蛋白质的筛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后续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病害防治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分形模型与一般性物种多度分布关系的检验解析:以贝类和昆虫群落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群落物种多度分布(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SAD)是描述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个体数量关系的定量方法,也是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提出了40余种SAD理论模型,但该如何解读群落物种多样性,学界内却很难达成一致.研究表明,各类生物群落通常由极少的优势种和大量的稀有种组成.先前有研究运用SAD分形模型对近两万个群落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群落SAD最容易观测到的分布特征是1∶1/2∶1/3……,并据此提出了SAD的一般性分布关系.虽然后续研究对该项研究进行过验证,但对一般性分布关系和分形模型的探讨尚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其内在机制的解读,还要依靠更多学者提供想法,找出问题,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共识.本文选取大西洋深海双壳类群落和全球农作物授粉昆虫群落为例,基于拟合优度R2和分形参数p的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中值和频数分布),对分形模型和一般性分布关系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分形模型对两类群落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平均近70%样本(具体分别为85.5%和67.8%)的R2>0.8;(2)两组群落最常见的SAD都是1∶1/2∶1/3……,这说明一般性分布关系可以得到包括深海贝类与授粉昆虫在内的多种生物群落的支持,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分形模型和一般性分布关系的验证,为学界提供值得思考和讨论的学术议题(如一般性分布关系的内在机制可能是什么),为开拓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新领域找到较为新颖的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为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工鱼礁通常被投放至沿岸海域的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栖息地.于2022 年 5 月(投放后 10 个月)和 10 月(投放后 15 个月)调查了临海东矶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两次调查共记录到 5 类 17 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礁体投放10 个月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519±289)个/m2和(3657±273)g/m2,15 个月后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056±1858)个/m2和(8300±2045)g/m2,15 个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 个月的(P>0.05).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Globe R=0.573,P=0.029),导致群落结构差异的物种主要是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tata、侧花海葵、褐蚶Didimarca tenebricum、丽核螺Tritonoharpa leali、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礁体投放 10 个月后和 15 个月后人工鱼礁附着猫爪牡蛎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75±37)个/m2和(2194±397)个/m2,不同礁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临海东矶人工鱼礁表面分布有低物种丰度和高密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并发育成为以猫爪牡蛎为造礁种的人工牡蛎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我国沿海地区市售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及膳食暴露的空间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市售双壳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污染水平及膳食暴露的空间分布及空间集聚性特征,为早期预警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经典替代法与逆正态填补法对DSP未检出值进行填补并计算膳食暴露;基于省级空间尺度,对我国沿海地区DSP污染及膳食暴露进行全局以及局部空间 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6-2021年我国10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6 355份贝类样品中DSP检出率为6.34%,主要为虾夷扇贝毒素(YTX)(5.41%),主要污染区域为福建、广西、河北、广东等地.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蛤毒素组污染水平全局Moran's I=0.55(P=0.02),YTX组暴露全局Moran'sI=0.27(P=0.01),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DSP污染水平主要存在两个高-高集聚区,位于辽宁和山东;DSP暴露水平主要在河北、广西和辽宁呈高-低集聚特征.结论 我国沿海地区DSP污染与膳食暴露存在地区差异,且在局部呈现一定的区域化特征,建议相关政府机构根据DSP污染与膳食暴露空间分布特征制定区域化精准监测与膳食干预措施,保障贝类食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双壳贝类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双壳贝类样品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方法 样品经100%甲醇提取过滤后,经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乙腈-0.01%氨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采用电喷雾电离和正负离子分段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游离态的毒素(原多甲藻酸1、原多甲藻酸2、原多甲藻酸3、大环内酯类扇贝毒素2、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鳍藻毒素2、虾夷扇贝毒素和类虾夷扇贝毒素).当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或鳍藻毒素2任一种或多种毒素呈阳性时,须采用碱水解将酯化的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和鳍藻毒素2转化为游离态形式后,用UPLC-MS/MS测定其水解态毒素含量,外标法定量.结果 9种DSP在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5.9% ~9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18%,检出限(LOD)为4.4~9.9 μg/kg,定量限(LOQ)为14.7~33.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DSP的日常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双壳贝类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微塑料(尺寸<5 mm的塑料)是海洋环境中一种新型污染物,可被海洋生物误食并对其产生毒性效应.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利用指示生物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及毒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海洋双壳贝类可通过滤食方式摄食环境中的微塑料,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理想的指示物种.本文综述了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不同海域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累积分布以及受控实验条件下微塑料对双壳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建立以双壳贝类为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监测标准方法以及研究环境浓度微塑料对海洋双壳贝类的亚慢性毒性效应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 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 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吕四港潮间带贝类的蛋白质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潮间带滩涂是江苏省海岸线的重要特征,腹足类、双壳贝类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该文基于shotgun蛋白质鉴定技术研究江苏省吕四港地区主要贝类的蛋白质组成.采用nano-LC MS/MS技术从9种贝类生物中共鉴定了265个蛋白质,其中角螺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多(105个),从毛蚶中鉴定的蛋白质最少(39个).这些蛋白质以细胞骨架蛋白为主,如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及组蛋白;另外还鉴定出核糖体蛋白、精氨酸激酶、ATP合成酶、延伸因子、热休克蛋白等.采用PCA分析法将蛋白质按照细胞成分与分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缢蛏、泥螺与角螺的蛋白质组成相似,而竹蛏、文蛤、杂色蛤和四角蛤蜊的蛋白质组成相似.Heatmap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色蛤和西施舌被聚为一类,而缢蛏、泥螺、角螺、文蛤、毛蚶和四角蛤蜊被聚为另一类,竹蛏与这两类距离较远.该文研究建立了江苏沿海潮间带主要贝类中蛋白质组成特点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江苏沿海贝类资源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贝类壳-体质量比和静水沉降特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软体动物贝壳表型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为探究贝壳形态特性与软体动物随水流扩散功能的相关性,实验选取9种具代表性的腹足纲和双壳纲贝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成体的壳-体质量比与静水沉降特性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质量的变异系数(C.V.=1.11)大于壳长(C.V.=0.67)、壳宽(C.V.=0.54)的变异系数;壳-体质量比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种内变异系数小(C.V.=0.20),而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受试贝类的平均壳-体质量比为0.32±0.13,陆生贝类的壳-体质量比显著小于水生贝类(P<0.01),壳-体质量比最大的河蚬(0.54±0.06)是最小的非洲大蜗牛(0.17±0.04)的3倍,福寿螺的壳-体质量比为0.50±0.06.双壳类和螺类的沉降行为差异明显,只有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不能在静水中漂浮;沉降速度最大的河蚬((24.99±4.22)cm/s)是最小的椭圆萝卜螺((4.13±0.96) cm/s)的6倍,入侵种非洲大蜗牛((18.30±3.64) cm/s)和福寿螺((21.77±5.23)cm/s)与土著种铜锈环棱螺((19.48±3.14) cm/s)和中华园田螺((21.44±3.92) cm/s)在沉降速度上无显著差异(P<0.01).成体贝类的壳-体质量比与沉降速度(R2 =0.28)、沉降加速度(R2 =0.39)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贝类沉降特性随生活史变化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贝类进化与种群扩散中的生态水力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