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0~5岁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0~5岁儿童食物过敏流行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最终纳入70 107名0~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食物过敏等相关信息。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食物过敏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物过敏患病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0~5岁儿童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为4.81%,其中,0~5月龄、6~23月龄婴幼儿以及2~5岁学龄前儿童的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分别为0.81%、4.68%和5.26%。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6月龄至5岁、城市、西南地区、头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的儿童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较高。常见的过敏食物为虾类、禽蛋类、蟹贝类、水果、奶类和鱼类,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55%、1.25%、0.99%、0.97%、0.87%和0.86%。过敏儿童中对单一食物过敏的比例为69.85%。结论:我国0~5岁儿童的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常见的过敏食物为虾类、蟹贝类、鱼类、禽蛋类、奶类和水果等,大部分食物过敏儿童属于单一食物过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2020年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状况,为异尖线虫系统监测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对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沿海所属黄渤海海域9个捕捞点周边海域(渤海湾、黄渤海交界中部、黄渤海交界南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现场捕捞的海产品样本进行解剖和虫体检测,比较不同类别样本和样本体内各脏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和分布情况,以及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差异;同时,对各捕捞点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在黄渤海海域共检测5类海产品708例,其中海鱼类581例、软体类22例、棘皮类20例、甲壳类75例、贝类10例。仅海鱼类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1例),检出异尖线虫幼虫4 723条,感染率为32.87%(191/581),感染强度为24.73(4 723/191)条/例;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及肠壁(38.96%,1 840/4 723)、体腔(22.04%,1 041/4 723)和胃壁(17.95%,848/4 723)。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黄海南部感染率最高,且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黄渤海交界中部和黄渤海交界南部(均 P < 0.05)。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舟山口岸以及锦州、烟台、汕头市售感染率均明显高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丹东、青岛市售感染率均明显低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共对1 805例黄渤海海域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其中,20.78%(375/1 805)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15.73%(284/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是怎么得的,12.30%(222/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6.68%(301/1 805)的居民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异尖线虫病。 结论:黄渤海海域海鱼类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今后应加强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宏基因组测序对贝类中病毒谱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我国北京市销售的海产品贝类所携带的病毒谱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市销售的330份贝类样本,经过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处理贝类消化腺和肠道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后共获得了4 594 270条被注释病毒的基因序列,其中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21%(965 185/4 594 270)。而在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中,被注释到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1%(12 205/965 185),包括20个病毒科,包括常见的肠道病毒、甲肝病毒和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基因型包括GII.1、GII.2、GII.13、GII.14和GII.17,GII.2和GII.17诺如病毒基因序列与人间同型流行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100%和98%。结论:北京市销售的不同种贝类中含有多种可以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病原体序列,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监测和进一步分析病毒生物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过敏原组分检测诊断儿童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患者进食致敏食物后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风团样皮疹、呼吸困难、腹痛、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1],单一食物或单一运动均不能诱发症状。除运动外,其他协同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等也可与食物联合诱发过敏反应 [1, 2]。多种食物诱因联合运动可诱发FDEIA,小麦是FDEIA最常见的食物诱因,也被称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 dependent exercise induced anaphylaxis,WDEIA)。尹佳和文利平 [3]在国内首次报道了15例WDEIA并提出了诊断标准 [4]。除小麦外,其他食物如贝类、花生、大豆,蔬菜如莴苣、芹菜等也可诱发FDEIA [5]。与其他食物相比,WDEIA通常诱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反应 [6]。小麦ω-5醇溶蛋白是与WDEIA发病相关的主要致敏蛋白,ω-5醇溶蛋白sIgE是WDEIA最有价值的指标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2种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北京市市场销售牡蛎中诺如病毒基因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牡蛎中诺如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市采集的新鲜市售牡蛎进行诺如病毒GⅠ/GⅡ组并联试验检测,分析检出率,应用符合率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对半巢式RT-PCR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应用半巢式RT-PCR方法扩增诺如病毒GⅠ/GⅡ衣壳蛋白区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采用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72份样品中,实时荧光RT-PCR、半巢式RT-PCR和并联试验的诺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1.94%(23/72)、38.89%(28/72)和48.61%(35/72)。2种方法符合率为73.61%,中度一致(Kappa值=0.43)。测序成功13株诺如病毒,11株(7株GⅡ.17、2株GⅡ.4 Sydney_2012、1株GⅡ.1和1株GⅡ.21基因型)为2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所得;2株(GⅡ.17和GⅡ.3基因型各1株)为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阴性样本所得。这些毒株与腹泻患者、环境污水和贝类水产品参考株的相似性为84.4%~100.0%。结论:用2种RT-PCR并联法检测牡蛎中诺如病毒,不仅能提高检出率还能获得更多基因型;牡蛎中诺如病毒毒株与人源、环境污水及贝类水产品参考毒株高度同源,应对经常接触牡蛎的人群及相关环境进行诺如病毒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期膳食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建卡的1 00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膳食记录、活动情况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膳食模式得分的四分位数对GDM发生风险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膳食模式得分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GDM发生率为9.8%(99/1 008)。提取出五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蔬果-薯类”“菌藻-豆类”“鱼-虾蟹贝类”“精制谷物-红肉内脏”和“添加糖-糕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鱼-虾蟹贝类”膳食模式下,膳食模式得分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的孕妇GDM发生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的2.64倍,95%可信区间1.17~5.94, Ptrend=0.012;该模式得分与OGTT 1 h和2 h血糖呈正相关( β=0.21, P=0.001; β=0.12, P=0.007)。进一步分析宏量营养素在其中的作用,发现模型中校正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后,“鱼-虾蟹贝类”模式对GDM产生的影响不再显著( P>0.05);同时,在校正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后,该模式对OGTT 1 h和2 h血糖的影响消失( P>0.05)。 结论:本研究中“鱼-虾蟹贝类”膳食模式以高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摄入为特征,增加了GDM患病率,该模式中宏量营养素供能比是影响OGTT结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血细胞全长转录物组和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的厚壳贻贝新型免疫相关蛋白质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了厚壳贻贝血淋巴对不同微生物免疫响应的关键分子挖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的贻贝血清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4种,其中26种蛋白质表现为在不同微生物胁迫后具有与对照组相比的显著差异表达(P<0.05),其功能涉及蛋白质折叠保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调节、活性氧产生、能量代谢调节、细胞解毒功能以及炎症反应调节等.上述蛋白质在不同细菌和真菌胁迫后,其在血细胞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反映出贻贝对不同细菌和真菌诱导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贻贝先天免疫系统在应对不同类别微生物侵袭过程中,其差异化免疫响应机制,以及贻贝在微生物感染后,特异性标志蛋白质的筛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后续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病害防治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生物安全问题.已入侵我国重要医学螺类包括小管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尖膀胱螺等.这些螺类可传播曼氏血吸虫或广州管圆线虫等病原体,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在生理功能、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这四种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塑造因素及与病原传播的关联,也探讨了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研发新型、绿色环保的入侵螺类及其传播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尿素对厚壳贻贝外套膜在酸化条件下贝壳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了解尿素对厚壳贻贝在海洋酸化条件下,其贝壳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通过构建酸化条件下厚壳贻贝的壳损伤模型,结合外套膜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厚壳贻贝外套膜在尿素添加前后的转录组学响应;进一步对两种条件下的厚壳贻贝外套膜开展了显微观察、游离氨基酸组成变化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尿素的添加有助于贻贝外套膜在酸化背景下其细胞稳态维持、能量代谢水平提升、免疫平衡调节及钙离子募集等功能.上述研究有助于了解厚壳贻贝在海洋酸化背景下其贝壳的生物矿化过程及壳损伤-修复分子策略,从中判断尿素添加对贻贝在海洋酸化条件下的贝壳生物矿化过程的可能促进机制,也为在当前海洋酸化大背景下,海洋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