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沿海地区市售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及膳食暴露的空间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市售双壳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污染水平及膳食暴露的空间分布及空间集聚性特征,为早期预警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经典替代法与逆正态填补法对DSP未检出值进行填补并计算膳食暴露;基于省级空间尺度,对我国沿海地区DSP污染及膳食暴露进行全局以及局部空间 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6-2021年我国10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6 355份贝类样品中DSP检出率为6.34%,主要为虾夷扇贝毒素(YTX)(5.41%),主要污染区域为福建、广西、河北、广东等地.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蛤毒素组污染水平全局Moran's I=0.55(P=0.02),YTX组暴露全局Moran'sI=0.27(P=0.01),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DSP污染水平主要存在两个高-高集聚区,位于辽宁和山东;DSP暴露水平主要在河北、广西和辽宁呈高-低集聚特征.结论 我国沿海地区DSP污染与膳食暴露存在地区差异,且在局部呈现一定的区域化特征,建议相关政府机构根据DSP污染与膳食暴露空间分布特征制定区域化精准监测与膳食干预措施,保障贝类食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双壳贝类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双壳贝类样品中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方法 样品经100%甲醇提取过滤后,经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乙腈-0.01%氨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采用电喷雾电离和正负离子分段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游离态的毒素(原多甲藻酸1、原多甲藻酸2、原多甲藻酸3、大环内酯类扇贝毒素2、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鳍藻毒素2、虾夷扇贝毒素和类虾夷扇贝毒素).当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或鳍藻毒素2任一种或多种毒素呈阳性时,须采用碱水解将酯化的软海绵酸、鳍藻毒素1和鳍藻毒素2转化为游离态形式后,用UPLC-MS/MS测定其水解态毒素含量,外标法定量.结果 9种DSP在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5.9% ~9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18%,检出限(LOD)为4.4~9.9 μg/kg,定量限(LOQ)为14.7~33.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DSP的日常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公共卫生影响、人群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四个方面,利用文献复习法、头脑风暴法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梳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将权重与TOPSIS法相结合,计算相对风险指数(风险综合指数);制订统一的赋值标准,根据指标实际值重新赋值后,计算绝对风险分值.结果:共确定了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的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大的是赤潮毒素相关信息人群知晓率(0.0876)、就医可及性(0.0840)、可能波及人数(0.0716)、当地实验室检测能力(0.0703)、海产品食用习惯(0.0644),这5个指标约占总权重的38%.专家评分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统计量CR值均小于0.1.以温州市苍南县开展应用性研究,麻痹性、腹泻性、神经性和记忆缺失性四种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相对风险指数分别为0.4526、0.7116、0.1657、0.2884,绝对风险分值分别为0.2542、0.2668、0.1907、0.2184,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风险顺位一致.结论:建立了赤潮所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为防范和降低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科学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19年宁波市海产品中海洋生物毒素污染状况及膳食暴露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污染水平,采用点评估模型进行人群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麻痹性和腹泻性贝类毒素都有检出.其中河豚毒素、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及homo-虾夷扇贝毒素(homo-yessotoxin,hYTX)的检出率分别为27%、52%及12%.TTX、GTX5及hYTX的含量分别为0.003~0.535、0.008~0.189和0.032~0.110 mg/kg.其他毒素如腹泻性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麻痹性毒素如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ecarbamoyl gonyautoxin2,dcGTX2)、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ecarbamoyl gonyautoxin3,dcGTX3)只有少量检出.TTX、GTX5、hYTX、dcGTX2、dcGTX3的暴露风险指数(expose risk index,ERI)分别为2.5、0.026、0.0080、0.79和0.32.结论 海洋生物毒素的膳食暴露风险较低.在有毒赤潮发生的季节,毒性较大的麻痹性贝类毒素dcGTX2、dcGTX3检出率明显上升,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大.2019年常规监测中河豚毒素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食品安全面临众多挑战,食品安全事件日渐增多.赤潮频发导致贝类毒素在海产品中富集,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1].贝类毒素种类很多,按照毒作用机制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irrar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和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2].PSP由于分布广、毒性强、危害大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全球每年因PSP中毒事件约2000多起,死亡率达15% [3-4].加强PSP风险监控,开发便捷有效的检测手段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PSP毒性特征、检测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加以介绍,为该毒素的检测及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漳州市2018-2019年沿海海域贝类样品毒素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对漳州市沿海海域的贝类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贝类毒素消长规律,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全年按时间计划对10个海域现场采样,采用液质联用法对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和9种腹泻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 监测数据发现,贝类毒素检出暴发期在5/6/7/8月,未发现明显污染的海域;扇贝、贻贝和牡蛎中均可检出,毒素种类有所差异;扇贝样品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率(70.6%)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出率(94.1%)均较高,贻贝样品腹泻性贝类毒素检出率100.0%,牡蛎样品也部分检出.结论 应适时对贝类毒素进行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