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环周筋膜分布模式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直肠环周筋膜的分布模式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个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另选择2022年1-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16例直肠癌术后新鲜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尸体标本大体解剖与术后新鲜标本组织学观察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观察区域包括:(1)腹膜反折区直肠前方系膜形态和筋膜;(2)邓氏筋膜尾侧附着点;(3)盆丛和腹下神经前筋膜融合区;(4)直肠骶骨筋膜侧方附着缘;(5)直肠骶骨筋膜后方附着缘。结果:(1)腹膜反折区直肠前方系膜形态和筋膜:直肠前方系膜呈三角形脂肪垫结构。底边向前跨越了腹膜反折最低点,邓氏筋膜起自三角形腹侧、腹膜反折前上方靠近膀胱侧的腹膜处,呈致密的筋膜结构。(2)邓氏筋膜尾侧附着点:邓氏筋膜向尾侧移行,于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前列腺的交角处,与前列腺被膜紧密附着,其头侧见血管束穿经。(3)盆丛和腹下神经前筋膜的融合区:腹下神经前筋膜向腹侧与邓氏筋膜相移行,其中份与盆丛主体融合,不可分离,盆丛发出直肠支支配直肠。(4)直肠骶骨筋膜侧方和后方附着缘:直肠后方,直肠固有筋膜和腹下神经前筋膜相融合,形成直肠骶骨筋膜。融合筋膜向右侧分成两叶,外侧叶为腹下神经前筋膜,内侧叶为直肠固有筋膜。紧靠直肠系膜,沿着其向外发出筋膜的附着缘剪开,见直肠骶骨筋膜侧缘,与腹下神经前筋膜相连结。(5)术后新鲜标本组织学观察:腹膜反折区见腹膜的立方上皮,其最低点未见邓氏筋膜起源,腹膜反折腹侧见双层筋膜结构,邓氏筋膜呈较致密肥厚的胶原纤维结构,均从腹膜反折腹侧发出(16/16);直肠固有筋膜呈较菲薄疏松的胶原纤维结构,直肠固有筋膜起源呈个体差异,16例中有13例与邓氏筋膜紧靠,共同从腹膜反折腹侧上方发出;有3例单独从腹膜反折最低点发出。邓氏筋膜尾侧断缘见双层筋膜结构,邓氏筋膜内多处S100着染。直肠骶骨筋膜后方断缘的尾侧为融合筋膜结构,高倍视野下,源自腹下神经前筋膜的胶原纤维间可清晰观察到粗壮的神经纤维结构。直肠骶骨筋膜侧方断缘向内发出的直肠固有筋膜的膜结构仍完整。结论:本研究发现,直肠前方系膜呈三角形脂肪垫结构。底边向前跨越了腹膜反折最低点,邓氏筋膜起自三角形腹侧、腹膜反折前上方靠近膀胱侧的腹膜处,并非起自腹膜反折最低点,这为术中从腹膜反折上1 cm切开、分离邓氏筋膜前间隙提供了依据。邓氏筋膜尾侧与前列腺被膜融合,融合区域可见丰富的神经血管束支配,并不存在前列腺后间隙的传统分离平面,这为从精囊腺底腹侧0.5 cm切开邓氏筋膜提供了依据。直肠后方直肠固有筋膜和腹下神经前筋膜融合,形成直肠骶骨筋膜(本质为融合筋膜)。融合筋膜在直肠两侧重新分成两叶,内侧叶为直肠固有筋膜,外侧叶为腹下神经前筋膜,向前移行为邓氏筋膜,且在两前侧外与盆丛主体发生致密融合。这为术中离断邓氏筋膜后从上向下(即从腹侧向尾侧)分离、离断腹下神经前筋膜、从而保护其外侧融合的盆丛和腹下神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层胶原神经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管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管桥接神经,C + 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管,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管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管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 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 F=17.850, 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 7±0.146 1;C+CT:0.455 0±0.062 9;AG:0.625 7±0.128 3; F=9.036, P>0.05)。 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株医院污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和小鼠创面感染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离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噬菌体,评估生物学特性和抗菌性能,并用于小鼠创面MRSA感染治疗。方法:苏北人民医院污水站收集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污水中分离MRSA噬菌体SBSS-1,观察噬菌斑形态、大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微观形貌,并测量大小。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不同pH、不同温度增殖活性。细菌活死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抗菌性能。将噬菌体SBSS-1治疗创面MRSA感染小鼠,马松染色评价胶原水平,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免疫荧光检测血管、肉芽组织形成标志物,Image J 6.0软件分析荧光强度。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分离噬菌体SBSS-1,可形成大小为2.7~4.2 mm的透明噬菌斑。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直径(73±5) nm,连接长(201±17) nm、宽(18±5) nm的非可收缩性尾巴。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40 min,平均裂解量72 PFU/Cell;在4 ℃~50 ℃、pH 3~11,活性稳定。其可破坏MRSA膜结构,使大部分细菌呈红色荧光,并使MRSA皱缩,损伤。噬菌体SBSS-1组创面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0.16±0.04) cm比(0.55±0.03) cm, t=22.06, P<0.05];噬菌体SBSS-1组胶原沉积较对照组增多;噬菌体SBSS-1组创面创面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0.30±9.87) pg/ml比(310.00±26.46) pg/ml, t=7.425, P<0.05;(33.33±4.67) pg/ml比(126.00±7.94) pg/ml, t=10.060, P<0.05;(197.00±10.44) pg/ml比(711.00±45.45) pg/ml, t=11.020, P<0.05];噬菌体SBSS-1组小鼠创面白细胞介素-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30.30±10.59) pg/ml比(27.33±7.54) pg/ml, t=7.926, P<0.05];噬菌体SBSS-1组创面细胞增殖标志物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抗原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22.70±16.76比62.67±4.70, t=9.193, P<0.05);噬菌体SBSS-1组创面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00.70±10.81比43.00±2.31, t=14.270, P<0.05)。 结论:成功分离MRSA噬菌体SBSS-1,抗菌效果显著,能够促进MRSA感染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考虑三维残余变形的主动脉生理稳态建模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考虑三维残余应力场,计算主动脉壁各个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方法 将主动脉壁理想化为双层厚壁圆管.基于三维张开角实验计算血管壁的三维残余应力场,获得平均血压下在体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拟合获得血管壁各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根据在体测量得到的猪主动脉内压-半径关系构建反问题,以主动脉生理稳态为参考状态,在整合三维残余应力场的同时实现主动脉在体材料参数的反演识别.结果 未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平均应力大于外膜;考虑残余应力时,外膜应力大于中膜,外膜对中膜起保护作用.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各组分预拉伸小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而外膜各组分预拉伸大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生理稳态下,主动脉外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大于中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以生理稳态作为参考构型在体识别主动脉材料参数,所得各组分占比与组织学实验结果一致.反之,以无加载零应力构型作为初始构型在体识别材料参数,所得外膜中弹性蛋白的占比被严重高估,与实验结果不符.结论 残余应力对主动脉壁各微观组分的预拉伸及生理稳态力学状态影响显著,故准确建立主动脉壁的生理稳态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材料参数的在体识别也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三维特性和层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头花蓼纳米纤维功能敷料的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评价头花蓼纳米纤维功能敷料(P-PVP-PCL)的药效.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PVP-PCL,观察其微观形貌;考察P-PVP-PCL的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对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存活率、黏附性及迁移率的影响.通过建立大鼠背部皮肤伤口模型,考察医用纱布敷料、空白纳米纤维敷料(PVP-PCL)和P-PVP-PCL对创面愈合率的影响,观察创面组织病变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以及创面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阳性血管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结果 制得的P-PVP-PCL表面光滑,断面处可见双层结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8.88±0.66)%、(94.75±1.41)%,抗氧化活性为(83.69±1.56)%,且P-PVP-PCL组的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VP-PCL组(P<0.05).与医用纱布敷料相比,P-PVP-PCL更有利于L929细胞黏附;在48 h时,该组的细胞划痕已基本愈合.与医用纱布敷料组比较,PVP-PCL组和P-PVP-PCL组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升高(P<0.05).干预第14天时,P-PVP-PCL组创面已基本愈合,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密度相对均匀;CD31阳性血管数量和TGF-β蛋白表达与干预第7天比较有下降趋势,其中CD31阳性血管数量显著低于医用纱布敷料组和PVP-PCL组(P<0.05),TGF-β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医用纱布敷料组和PVP-PCL组(P<0.05).结论 P-PVP-PCL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能够促进L929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在体内能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带血管胃浆肌瓣包绕小肠吻合口作用的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选用成龄家兔,以空肠常规双层吻合口与全层外翻缝合后用带血管胃浆肌瓣包绕的吻合口作配对比较。结果示包绕吻合口的扩张率低于双层吻合口;而前者的抗拉强度大于后者;两种吻合口胶原纤维组织层厚度无明显差异;浆肌瓣平滑肌结构保持完整。结果表明,浆肌瓣有一定的缩窄管道的作用,且对吻合口有抗张、保证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动脉血管壁主动和被动力学性能实验测量和建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血管疾病(CAD)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对血管壁力学性质的实验测量和建模分析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支架的植入,以及人工血管的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动脉血管壁有主动和被动的力学性能,被动力学性能主要由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的含量和结构决定;主动力学性能则由平滑肌细胞(VSMC)的收缩实现.大量研究表明,动脉血管壁的双层膜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血管的力学性能,血管壁的周向、轴向、径向应力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血管壁力学性质测量和力学性能建模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该研究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双层基质透镜行兔板层角膜移植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粘合剂(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体内生物相容性,探讨使用该种材料行角膜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白兔15只,采用自身对照,以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移植材料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对照眼不进行人工干预.分别于术后7、14、28d使用手持裂隙灯观察双眼角膜情况,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分,同时取双眼角膜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角膜恢复情况.结果:裂隙灯观察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角膜上皮生长情况良好,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水肿程度减轻,新生血管生长至角膜缘后未加重,未见上皮、内皮排斥线等排斥反应;对照眼角膜透明,角膜上皮光滑.生物相容性评分结果显示,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眼角膜植片水肿程度逐渐减轻,透明度逐渐恢复,排斥反应较小,角膜植片的生物相容性较好;至术后28d,实验眼和对照眼角膜透明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生长程度均无差异(P>0.01).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植片表面有4~5层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角膜胶原排列整齐、规则,植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双片透镜间分界消失,层间FS被机体完全吸收,植片与植床融合,未见明显分界.结论: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较好,排斥反应较小,生物相容性较好,可用于板层角膜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吸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炎性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多种呼吸系统炎症及疾病损伤模型中表现出强大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较少,且尚未有研究将外泌体雾化吸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模型实验中.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通过雾化吸入途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炎症和肺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且明确最适治疗剂量.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提取鉴定其外泌体.脂多糖联合烟熏28 d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然后给予低剂量(0.5×108 particles/kg)、中剂量(1.0×108 particles/kg)、高剂量(1.5×108 particles/kg)外泌体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外泌体(1.5×108 particles/kg)尾静脉注射治疗,模型组雾化1 mL PBS,对照组不造模、雾化1 mL PBS.连续雾化或注射治疗5 d,最后一次雾化或注射治疗后的第2天开始检测,使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试各组肺功能指标,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从组织学评估肺组织改变.结果 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透射电镜下显示为椭圆形的双层膜囊泡结构,呈典型的杯口状,粒径分析提示外泌体的峰直径为91.7 nm,占比为97.3%,颗粒浓度为3.3×109 L-1,并且外泌体表面蛋白CD9和CD63高表达;②与尾静脉注射外泌体相比,雾化吸入外泌体显著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的肺功能、肺组织切片胶原沉积和肺组织病理变化,并且明显降低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且低剂量外泌体治疗效果最为显著;③以上结果表明,雾化吸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炎性损伤,并且最适剂量可能为0.5×108 particles/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