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细胞抗原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以自身抗体和抗双链抗体增多为特征,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造成多种器官受累。目前的研究表明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和B细胞免疫耐受的破坏是SLE发病的关键因素,同时B细胞也被认为是SLE治疗的主要靶点。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本文将对BCR结构与功能进行概述,综述BCR在SLE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SNS)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评估PAX3和PAX8抗体在BSN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梭形细胞肿瘤30例(包括3例BSNS、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纤维肉瘤、1例蝾螈瘤)。对BSNS标本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随访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所有肿瘤标本中PAX3及两种PAX8抗体(包括PAX8鼠单克隆抗体,克隆号OTI6H8,以下简称PAX8-OTI6H8抗体;PAX8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98,以下简称PAX8-EP298抗体)的表达,比较PAX3及两种PAX8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3例BSNS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鼻塞,伴出血。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伴骨质破坏。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常衬覆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黏膜内陷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较小,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血管多为薄壁血管,部分呈鹿角样改变。2例肿瘤组织出现横纹肌分化区域,2例可见骨组织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3例BSNS均表达PAX3抗体和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及1例蝾螈瘤均不表达PAX3、PAX8-OTI6H8及PAX8-EP298抗体,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8例有PAX3及PAX8-OTI6H8抗体的阳性表达,而不表达PAX8-EP298抗体,3例纤维肉瘤中1例局灶弱阳性表达PAX3及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FISH检测显示3例患者(4份标本)的肿瘤细胞均存在PAX3基因断裂。结论:BSNS是具有神经和肌源性双重分化的独特的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PAX3基因断裂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PAX3在BSNS中阳性表达,但特异性有限。PAX8-OTI6H8抗体也会在BSNS中表达,PAX8-EP298抗体则均为不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人群中SARS-CoV-2抗体检测的作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应用于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诊断和筛查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间收集的48例SARS-CoV-2特异性IgM或IgG抗体阳性人员的血清抗体动态检测信息,分为COVID-19确诊病例组、疑似病例组、假阳性组。结果:15例COVID-19确诊病例组在患者确诊后0~4 d、5~9 d单纯IgM抗体阳性率为6.67%和13.33%,10~14 dIgM和IgG双抗体阳性率达100.00%;19例疑似病例组中单纯IgM抗体观察期间全部转为IgG抗体;14例假阳性人群表现为单IgM阳性,观察期间无1例IgG转阳。结论:动态检测SARS-CoV-2特异性抗体变化趋势可协助判断COVID-19感染情况,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SARS-CoV-2灭活疫苗后抗体反应水平评价: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HIV-1和慢性HBV感染者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灭活疫苗的抗体动态变化,评价其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招募2021年1—12月完成两剂(初次和加强免疫)SARS-CoV-2灭活疫苗注射的169人进行队列研究,包含39名HIV-1感染者、36名慢性HBV感染者和94名无慢性疾病对照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竞争ELISA试验检测入组人员免疫两剂疫苗后14 d、1个月和2个月时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并比较1个月时中和抗体水平,结合人口学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结果:HIV-1感染者和慢性HBV感染者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1个月较高,2个月时明显下降,SARS-CoV-2 IgM和IgG抗体双阴性率高于对照组。免疫后1个月,对照组IgG抗体单阳性率是HIV-1组的2.01倍,是HBV组的3.17倍。各组人群中18~39岁人群IgG抗体单阳性率均高于40~59岁人群。HBV组抗体持续性比HIV-1组好,且IgG抗体水平高于HIV-1组。HIV-1组血清抗体中和能力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00 1)。HBV组18~39岁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抑制率低于对照组[(34.050±6.031)% vs (64.220±3.845)%, t=4.43, P<0.000 1]。在18~39岁人群中,73.08%(19/26)的HIV-1感染者和80.00%(4/5)的慢性HBV感染者可产生SARS-CoV-2特异性抗体应答。 结论:SARS-CoV-2灭活疫苗诱导抗体反应存在年龄差异,感染性基础疾病会影响抗体阳性率和中和病毒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新型靶向治疗等生物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新领域。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同种异体CAR-T、抗体偶联药物(ADC)及靶向BCMA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文章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相关报道对MM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宁市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西宁市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本起流腮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对9例流腮疑似病例采集血清和咽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腮腺炎病毒核酸阳性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用RT-PCR方法对病毒分离株SH基因进行扩增,鉴定和分析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型别与基因特征。结果:本起疫情共累计报告流腮疑似病例13例。病例主以7~11岁为主,集中在8岁(69.23%,9/13)。男女比例为1.6∶1。13例病例均无明确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本起疫情具有明显的班内聚集性。在采集标本的9例病例中有8例腮腺炎特异性IgM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双阳性。获得2株阳性腮腺炎病毒分离物,经基因型鉴定均为F基因型,2株腮腺炎病毒SH基因序列同源性100%。结论:本起疫情是一起由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学校流腮暴发疫情,建议当地开展中小学腮腺炎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认知功能及脑保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13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麻醉过程中使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54例(低剂量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38例(高剂量组),未使用右美托咪定43例(对照组)。术前(T 1)、手术开始后1 h(T 2)、手术结束(T 3)和术后72 h(T 4)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前和术后3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结果:三组T 1、T 2和T 4 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 D-乳酸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7.87 ± 1.59)mg/L比(8.99 ± 1.82)和(9.32 ± 1.74)mg/L],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和T 2 DA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和T 4 DAO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2.77 ± 0.23)kU/L比(3.58 ± 0.25)和(4.30 ± 0.26)kU/L、(2.08 ± 0.25)kU/L比(2.40 ± 0.20)和(2.71 ± 0.23)kU/L],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前MMSE评分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术后3 d MMSE评分和MoCA评分明显高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22.76 ± 0.54)分比(21.41 ± 0.47)和(20.21 ± 0.43)分、(24.90 ± 0.51)分比(24.01 ± 0.48)和(23.12 ± 0.49)分],高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T 2和T 4 S100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 S100β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4.09 ± 2.01)μg/L比(5.48 ± 1.10)和(6.10 ± 1.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和T 4 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2和T 3 NSE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17.20 ± 4.13)μg/L比(20.29 ± 3.77)和(22.35 ± 3.80)μg/L、(19.40 ± 3.92)μg/L比(23.46 ± 5.26)和(25.18 ± 5.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时给予0.5 μg/(kg·h)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