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败后再次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为8~10年。该文报道1例85岁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10年因生物瓣衰败行瓣中瓣TAVR手术,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重新认识和应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中国人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华法林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不可替代的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基于遗传药理学构建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遗传因素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因素, VKORC1、 CYP2C9等基因通过作用于华法林药理或代谢途径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此外,年龄、体表面积、合并用药等非遗传因素也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有影响。既往发表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纳入人群以高加索人为主,模型构建方法多为传统多元线性回归。而国内研究根据中国汉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人群,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并取得了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认知功能及脑保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13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麻醉过程中使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54例(低剂量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38例(高剂量组),未使用右美托咪定43例(对照组)。术前(T 1)、手术开始后1 h(T 2)、手术结束(T 3)和术后72 h(T 4)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前和术后3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结果:三组T 1、T 2和T 4 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 D-乳酸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7.87 ± 1.59)mg/L比(8.99 ± 1.82)和(9.32 ± 1.74)mg/L],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和T 2 DA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和T 4 DAO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2.77 ± 0.23)kU/L比(3.58 ± 0.25)和(4.30 ± 0.26)kU/L、(2.08 ± 0.25)kU/L比(2.40 ± 0.20)和(2.71 ± 0.23)kU/L],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前MMSE评分和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术后3 d MMSE评分和MoCA评分明显高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22.76 ± 0.54)分比(21.41 ± 0.47)和(20.21 ± 0.43)分、(24.90 ± 0.51)分比(24.01 ± 0.48)和(23.12 ± 0.49)分],高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T 2和T 4 S100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3 S100β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4.09 ± 2.01)μg/L比(5.48 ± 1.10)和(6.10 ± 1.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T 1和T 4 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T 2和T 3 NSE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17.20 ± 4.13)μg/L比(20.29 ± 3.77)和(22.35 ± 3.80)μg/L、(19.40 ± 3.92)μg/L比(23.46 ± 5.26)和(25.18 ± 5.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时给予0.5 μg/(kg·h)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体化PEEP通气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0月择期行胸骨正中切开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单瓣/双瓣)患者64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BMI18~26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2):对照组(C组)与个体化PEEP组(P组)。充分肺复张后,C组设置PEEP为4 cmH 2O;P组采用阶梯PEEP法进行PEEP滴定。2组患者入ICU后设置PEEP 4 cmH 2O。于麻醉诱导前(T 0)、肺复张前(T 1)、PEEP通气20 min(T 2)、术后2 h(T 3)及术后24 h(T 4)时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IL-6及TNF-α浓度,T 1~T 4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气分析诊断肺部并发症。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 结果:P组PEEP[(6.1±1.4) cmH 2O]高于C组( P<0.05)。与C组比较,P组T 3时血清IL-6和TNF-α浓度降低,T 2时CVP升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PB停机后早期应用个体化PEEP通气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搜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非随机对照实验,并分析其术后出血、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抗凝药的出血发生率增高(26.3%比20.3%; OR=1.20,95% CI:1.04~1.39, P=0.01),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抗凝药组内,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因死亡率低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9.8%比12.9%; OR=0.73,95% CI:0.55~0.97, P=0.03),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抗凝药患者出血发生率高;在抗凝药组内,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目标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人群凝血特点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目标值。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中全国35家中心住院和11家中心出院随访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抗凝强度患者抗凝相关并发症情况,分析适合中国人群凝血特点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目标值。结果:共纳入24 433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女13 634例,男10 799例,中位年龄49.0岁(3~80岁);住院期间监测94 286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8±0.7,87.6%(82 595/94 286)的患者INR在1.5~2.5。共随访17 331例患者,随访率89.1%(17 331/19 452),包括主动脉瓣置换(AVR)4 038例,二尖瓣置换(MVR)8 21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DVR)4 437例,三尖瓣置换(TVR)641例,中位随访时间19.2个月(1.0~58.8个月),共随访27 803人年。随访监测101 860例次INR为1.8±0.5,其中64.8%(66 005/101 860)的患者INR在1.5~2.5,其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0.65/100人年)均低于其他范围的患者(INR<1.5:1.31/100人年, RR=2.01,95% CI:1.59~2.51;INR>2.5:2.34/100人年, RR=3.60,95% CI:2.84~4.52)(均 P<0.001)。INR 1.5~2.0且无栓塞危险因素的AVR及MVR患者抗凝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组内其他INR范围患者(AVR:0.15/100人年比0.38/100人年, RR=2.57,95% CI:1.02~7.28, P=0.029;MVR:0.23/100人年比0.56/100人年, RR=2.42,95% CI:1.39~4.38, P<0.001)。此外,INR 2.0~2.5的DVR患者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组内其他INR范围患者(0.32/100人年比0.62/100人年, RR=1.94,95% CI:1.03~3.79, P=0.029)。 结论:中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INR总体目标值1.5~2.5;AVR及MVR术后无栓塞危险因素患者INR目标值1.5~2.0;有栓塞危险因素的AVR或MVR患者以及无论有无栓塞危险因素的DVR或TVR患者,术后INR目标值均可2.0~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腔静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股动脉入路是TAVR的首选入路,90%以上的患者可经股动脉完成TAVR,替代入路包括经锁骨下动脉、经腋动脉、经颈动脉、经升主动脉和经心尖入路。对于常规经股动脉或上述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报道了经腔静脉入路,但该入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具有明确TAVR指征,但股动脉入路和常规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通过建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通路成功完成TAVR,植入球扩式脉瓣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焦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焦亡的关系。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5~64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术后3 d内采用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按照是否发生POD分为2组:POD组( n=45)和无POD组(NPOD组, n=15)。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 1)、CPB开始后30 min (T 2)、CPB停止即刻(T 3)和停止后24 h (T 4)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测定血浆IL-18和IL-1β的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LRP3)、caspase-1及消皮素-D (GSDMD)的表达。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 结果:与NPOD组比较,POD组T 2~4时血浆S100β、NSE、IL-18、IL-1β浓度、PBMCs 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水平升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延长( P<0.05)。与T 1时比较,2组患者T 2~4时血浆S100β、NSE、IL-18、IL-1β浓度、PBMCs 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水平升高( P<0.05)。 结论: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POD的发生可能与PBMCs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前瞻性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外科拟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52.0±8.4)岁(范围:35~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全身肝素化前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对照组不进行血小板分离操作。记录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的血栓弹力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液体输入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纤维蛋白原使用量等。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 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不同时间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0、1~2、3~4、>4单位的患者分别为6、11、1、12例和14、8、6、2例( Z=-2.516, P=0.012),纤维蛋白原输注量为0、1、2单位的患者分别为19、2、9例和26、2、2例( Z=-2.190, P=0.029)。两组患者入院期间输血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732±1 275)元比(1 176±941)元, t=-1.570, P=0.125]。 结论:体外循环下瓣膜手术中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可减少异体输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