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的病变与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膦酸盐在骨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颌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颌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双膦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颌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颌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等颌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ASDi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5例、女163例;年龄(61.8±8.4)岁(范围39~77岁)。根据术后24个月随访时是否出现ASDis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记录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等]及手术因素(术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等],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融合术后24个月时共发生ASDis 24例,发生率为9.3%(24/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悬浮固定、全椎板切除、多节段融合(≥3个节段)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伴侣情况、工种、肥胖(BMI≥24 kg/m 2)、吸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L、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不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5.63,95% CI为(1.56,20.29), P=0.008]、术前椎旁肌脂肪化GCS≥3级[ OR=4.82,95% CI为(1.36,17.13), P=0.015]、合并骨质疏松症[ OR=14.04,95% CI为(2.53,77.79), P=0.002]、PLIF手术[ OR=9.69,95% CI为(1.91,49.03), P=0.001]、多节段固定[ OR=9.36,95% CI为(1.77,49.41), P=0.008]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全椎板切除[ OR=0.09,95% CI为(0.02,0.37), P=0.001]、悬浮固定[ OR=0.16,95% CI为(0.02,0.94), P=0.042]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选择PLIF和多节段固定,可选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外侧融合术、非全椎板切除的减压术式及悬浮固定以降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用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综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用药依从性现状、影响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措施,以期为临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脊髓损伤后骨量流失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脊髓损伤后常出现骨量流失,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脊髓损伤后,骨骼生物力学改变、信号通路紊乱、神经系统失调等导致骨量流失,进而出现骨质疏松.骨量流失主要集中在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流失程度与损伤病程和性别相关.目前,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仍沿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标准.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训练.本文主要对脊髓损伤后骨量流失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积极应对是医药卫生面临的重要问题.骨质疏松及由此引发的骨折尤其值得关注.为了进一步规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针对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结合国内、外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证据,制定并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本文将结合指南的要点、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我国临床实践,专注于新版指南中关于"骨折风险分层及治疗选择"以及"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程"2个关键临床问题的解读.关于骨折风险,本指南中将其为分高骨折和极高骨折风险,取消了低、中风险分类,对极高骨折风险指标之一"近期发生骨折","近期"定义为"24个月";鉴于FRAX模型低估中国患者骨折风险,提出临床需制定操作性强的骨折风险分层判定标准.关于药物治疗,对于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应充分评估,才能进入药物假期,且仍需定期随访;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取消了特立帕肽致骨肉瘤的警示及24个月的疗程限制,但我国该药的使用说明书提示疗程依然为24个月.本次指南立足于国内外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可为临床提供参考及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管理与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症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大幅上涨.各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与环境、生活习惯或种族的差异等有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在骨质疏松症的管理中,多数国家建议对人群进行骨折危险因素评估,再根据结果考虑是否进行骨密度测量和骨折风险评估,确定防治方案.针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既要加强患病人群的筛选和管理,也要倡导防治并重及个体化治疗.未患病或低风险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中高风险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或延缓骨量的降低,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包括双膦酸盐类、雌激素、降钙素、RANKL抑制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一种因治疗全身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等)、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发生的颌骨坏死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咀嚼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骨外露等,严重者可伴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迄今为止,国内对于MRONJ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MRONJ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及客观的疗效评价体系.为统一和规范MRONJ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治疗效果,国内MRONJ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2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MRONJ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制订本专家共识,供相关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