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CT水对比造影检查在胃癌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螺旋CT水对比造影检查在胃癌影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诊断明确为胃癌的患者 80 例,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将其依次纳入对照组(n=40,应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与观察组(n=40,实施螺旋CT水对比造影检查),评价两种方法在胃癌影像诊断中的诊断准确度,同时对两组中胃黏膜病变、胃腔软组织病变以及胃周受侵组织病变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胃癌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胃黏膜病变、胃腔软组织病变以及胃周受侵组织病变检出构成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水对比造影在胃癌的影像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蒙药三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蒙药三子汤对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关节的保护作用及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以CIA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关节炎指数评分及关节病理改变观察三子汤对CIA小鼠关节的保护作用.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ystems pharmacology platform,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筛选得到三子汤治疗RA的潜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应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CytoHubba插件进行Hub节点筛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子汤组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降低(P<0.05),关节滑膜增生、软骨侵蚀等明显缓解.共筛选得到三子汤活性成分32个,靶点629个,RA疾病靶点1317个,三子汤治疗RA潜在靶点171个;GO及KEGG分析结果显示靶点参与多种与RA相关的功能、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Hub节点筛选明确三子汤治疗RA的关键信号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Ras信号通路,关键靶点为双重特异性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dual specificity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1,MAP2K1)、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RAF1)、MAPK3.结论:蒙药三子汤可缓解CIA小鼠疾病进展;网络药理学分析三子汤可能作用于MAP2K1、MAPK3及其他关键靶点,调节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关节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丁苯酞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27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配(每组9只):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和NBP组。Sham组和TBI组给予植物油,NBP组给予等体积100 mg/kg NBP,连续7 d。TBI 3 d后,干湿法评估小鼠脑水肿情况。应用改良版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转棒疲劳试验检测小鼠损伤后第1、3、7天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损伤皮层周围区抗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通过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与Ib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Iba1双重染色检测损伤周围区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iNOS及M2型标志物Arg1表达量;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 protein,MBP)检测髓鞘丢失情况。结果:在mNSS实验中,与TBI组相比,NBP组分别在损伤后的第1、3、7天,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 P第1天=0.012, P第3天=0.020, P第7天=0.046)。与TBI组相比,匀速转棒实验中,NBP组小鼠停留时间在第3天明显增加( P第3天=0.031);随NBP治疗时间延长,小鼠在第3、7天的匀加速转棒中停留时间逐渐增加( P第3天=0.024, P第7天=0.039)。进一步病理学检测发现,与TBI组相比,NBP组损伤区MBP髓鞘完整性部分恢复( P=0.026);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Iba1和GFAP表达降低( PIba1=0.007, PGFAP=0.006)。与TBI组相比,NBP组M2型的小胶质细胞标志物Arg1增加( PArg1/Iba1=0.004),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NOS减少( PiNOS/Iba1=0.012)。 结论:NBP可以部分改善TBI小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的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作为神经炎症的触发器,在HIBD中具有双重作用:在急性期,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在HIBD后期,参与神经血管修复重建过程。但其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HMGB1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HMGB1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其对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同时总结了近年来HMGB1在发育不成熟大脑中的研究进展,希望为HIBD的神经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72 h内、脑血管痉挛出现前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SAH转归的关键因素。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等,其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后发生M1/M2极化,一方面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 TREM-1)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SAH后的神经元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等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表达神经球蛋白和血红素加氧酶-1等发挥抗炎保护作用。文章就SAH后EBI中小胶质细胞的M1/M2极化过程及其双重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癌神经周围浸润机制及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周围浸润(PNI)是指神经的肿瘤性侵袭,已被证实是胰腺癌的重要病理特征。PNI的形成和作用受到神经因子及相关细胞的双重调节,并与患者肿瘤复发和总生存期降低密切相关。本文就胰腺癌PIN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对新型疫苗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些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感染导致的疫情屡屡暴发,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持续威胁。CoV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等。这些免疫应答不仅对机体抑制和消灭病毒入侵至关重要,在免疫病理和疾病重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理解免疫应答在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中的双重作用,将有助于阐释CoV的致病机制和调控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间的平衡,促进CoV疫苗的成功研发。本文综述了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CoV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对其在CoV新型疫苗研发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组织化学三抗体鸡尾酒双染法对乳腺微浸润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乳腺癌微浸润灶不易察觉,是病理诊断中的难题。该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单染法(calponin和p63)、双抗体双重IHC染色法(calponin+E-cadherin、p63+CK7)、三抗体双重IHC(calponin/p63+E-cadherin、calponin/p63+CK7)等不同抗体组合及流程(顺序法及鸡尾酒法)的搭配,对乳腺组织的上皮-肌上皮进行不同颜色标记,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三抗体鸡尾酒双重IHC(calponin/p63+E-cadherin)与IHC单染、双抗体双重IHC相比,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标注出乳腺浸润性癌成分,显著提高乳腺微浸润癌的确诊率,具有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治疗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24/43)、男性(65.12%,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30/43)患者,萎缩背景(79.07%,34/43)、胃下部(65.12%,28/43)病灶多见,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33/43),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25/43),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未分化优势组10例,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 χ2=7.753, P=0.012],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26/33),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31/33),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33/35)。 结论: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K8/18与MLH1或PMS2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在检测实体瘤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的自动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已在多家医院的病理科开展且较为成熟,但仍存在因肿瘤背景复杂、癌细胞少且分散而难以评价MMR蛋白表达的问题。我们摸索出了利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进行某一MMR蛋白和细胞角蛋白(CK)8/18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能够在复杂背景中清晰地勾勒出癌细胞,同时显示其细胞核MMR蛋白表达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