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作为神经炎症的触发器,在HIBD中具有双重作用:在急性期,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在HIBD后期,参与神经血管修复重建过程。但其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HMGB1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HMGB1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其对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同时总结了近年来HMGB1在发育不成熟大脑中的研究进展,希望为HIBD的神经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调控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信号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BG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分析可能的基础机制。方法:根据成骨培养基含HMGB1浓度的不同,分组处理BMSCs,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检测其信号激活、成骨标志蛋白表达和成骨分化矿化情况。使用含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抑制剂和含HMGB1的成骨培养基处理BMSCs,通过Western blot验证JAK2/STAT3通路与HMGB1成骨分化能力的相关性。选用C57BL/6小鼠构建股骨骨折模型,使用HMGB1腹腔注射骨折模型小鼠,μCT扫描统计两组BV/TV值,以上实验使用 t检验用于两组间比较。 结果:在BMSCs中HMGB1能刺激关键转录因子JAK2和STAT3蛋白磷酸化,对照组成骨标志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50 ng/ml HMGB1组(1.035±0.280比11.560±0.317, t=49.420, P<0.001;1.000±0.078比12.910±2.115, t=11.280, P<0.001),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证明,HMGB1促进了BMSCs的成骨分化与矿化。使用JAK2/STAT3通路抑制剂后,HMGB1组成骨标志物的表达高于Stattic组和AG490组(0.670±0.036比0.171±0.031, t=18.140, P<0.001;0.670±0.036比0.138±0.019, t=22.630, P<0.001。1.025±0.038比0.482±0.046, t=15.770, P<0.001,1.025±0.038比0.539±0.038, t=6.124, P<0.01),骨折模型小鼠对照组的BV/TV值低于HMGB1组(0.442±0.044比0.605±0.015, P<0.05)也验证了其促骨折愈合的作用。 结论:HMGB1在体外可以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由此推测HMGB1可能是在PMOP的骨循环中起复杂作用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内膜癌组织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与侵袭相关基因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微小核糖核酸(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与侵袭相关基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收集术后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iR-139-5p、miR-379-5p及侵袭基因[高迁徙率蛋白1(HMGB1)、分泌型蛋白Dikkopf-1(DKK1)]的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癌组织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与侵袭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根据癌组织miR-139-5p、miR-379-5p不同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miR-139-5p高表达组(n=62)与低表达组(n=43)、miR-379-5p高表达组(n=69)与低表达组(n=36),分析miR-139-5p、miR-379-5p高低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随访3年,统计患者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的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5).癌组织中DKK1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HMGB1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与DKK1表达量呈正相关,与HMBG1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miR-139-5p、miR-379-5p高、低表达组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患者随访3年,期间失访3例、死亡21例,3年生存率为79.41%(81/102).miR-139-5p低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为61.90%(26/42),低于 miR-139-5p 高表达组的 91.67%(55/60);miR-379-5p 低表达组 3 年总生存率为 62.86%(22/35),低于miR-379-5p高表达组的88.06%(59/67).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39-5p、miR-379-5p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与侵袭基因表达量异常以及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妊娠期糖尿病并发肾病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并发肾病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南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GDM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随访至分娩,记录产妇肾病发生情况.比较肾病组、非肾病组的基线资料、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体质量指数(BMI)、血糖波动[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脂水平.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法分析肾功能与体质量、血脂及血糖指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与GDM产妇并发肾病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GDM产妇并发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110例GDM产妇随访至分娩期间并发肾病31例(28.18%).肾病组24 h平均血糖(24hMBG)水平[(11.75± 1.72)mmol/L]高于非肾病组[(9.05±1.06)mmol/L],BMI≥28 kg/m2、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非肾病组[38.71%(12/31)、29.03%(9/31)vs.11.39%(9/79)、7.59%(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 分析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Cr与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AGE均呈正相关,BUN与BMI、MAGE均呈正相关(均r>0,P<0.05).肾病组 BMI、LDL-C、TC 及 MAGE[(29.67±1.96)kg/m2、(2.62±0.52)mmol/L、(5.36±0.97)mmol/L、(5.88±1.42)mmol/L]水平均高于非肾病组[(26.85±1.17)kg/m2、(2.08±0.59)mmol/L、(4.86±0.83)mmol/L、(3.57± 1.0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 kg/m2、24hMBG高水平、合并高脂血症均是GDM产妇并发肾病的危险因子(均OR>1,P<0.05).入院时BMI、TC、LDL-C、MAGE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GDM产妇并发肾病的曲线下面积均>0.70,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 BMI≥28 kg/m2、24 h MBG高水平、合并高脂血症均是GDM产妇并发肾病的危险因子,同时体质量、血脂及血糖指标能够有效预测GDM并发肾病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雷珠单抗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高迁移族率蛋白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观察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OIR)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高迁移族率蛋白 1(HMGB1)的表达,探讨雷珠单抗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取7 日龄健康级C57/B6J新生小鼠60 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IR组、OIR+雷珠单抗组,每组20 只.正常对照组于出生后7d在正常环境中饲养至 17 d,OIR组及OIR+雷珠单抗组于出生后 7d放置于体积分数(75±2)%氧气中,在此环境中饲养至 12 d,之后在正常常氧环境中饲养至 17 d.期间OIR+雷珠单抗组于 12d行右眼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雷珠单抗 1μl,各组小鼠均于 17d用 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过量麻醉处死.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新生血管情况;行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中PEDF、HMGB1 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未见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OIR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紊乱,可见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PEDF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下降,HMGB1 在视网膜中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IR+雷珠单抗组与OIR组比较,PEDF表达量上调,HMGB1 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OIR模型中PEDF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下降,HMGB1 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上升,两者可能共同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ROP的发展;通过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PEDF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上升,HMGB1 在视网膜中表达量下降,表明雷珠单抗可能通过调节PEDF和HMBG1 的表达从而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膈下逐瘀汤对子宫不规律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HMBG1水平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子宫不规律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HMBG1水平影响.方法:收集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不规律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达那唑胶囊400 ~ 800mg,每日1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膈下逐瘀汤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高迁移率族蛋白1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较高(P<0.05).治疗后两两组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血清孕酮以及泌乳素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血清孕酮以及泌乳素水平较低(P<0.05).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较低(P<0.05).两组白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白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对子宫不规律出血的疗效显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下调HMBG1水平,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与炎症反应、骨质破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与炎症反应、骨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9例患者作为C P组,同期体检且牙列完整的55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龈沟液并测定Sema3A/Nrp1、炎症反应指标、骨代谢产物、骨代谢分子的蛋白含量.结果:CP组龈沟液中Sema3A、Nrp1、PICP、Wnt1、β-catenin、OPG的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YKL40、CXCL16、ICAM1、HMBG1、SDF1α、ICTP、NTX、CTX、RANKL、5-LOX、LTB4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P患者龈沟液中Sema3A、Nrp1的蛋白含量与YKL40、CXCL16、ICAM1、HM-BG1、SDF1α、ICTP、NTX、CTX、RANKL、5-LOX、LTB4的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与PICP、Wnt1、β-cate-nin、OPG的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的抑制能够加重炎症反应、促进骨质破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NF-α、HMGB-1、TF和vWF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TNF-α、HMGB-1、TF和vWF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入院24、48、72和120 h脓毒症患者39例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HMGB-1、TF和血浆vWF水平.把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和存活组,比较不同时间外周血中TNF-α、HMGB-1、TF和vWF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脓毒症患者不同时间外周血TNF-α、HMGB-1、TF和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 < 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该四炎症因子均以72、120 h曲线有明显判断价值.结论 从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得出TNF-α、HMGB-1、TF和vWF水平变化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及病程正相关,以72 h和120 h曲线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之间,在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各期患者157例,健康者40例,肺炎患者40例,活动期肺结核患者40例,分为健康者40例(A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Ⅰ期56例(B组),临床Ⅱ期37例(C组),临床Ⅲ期34例(D组),临床Ⅳ期30例(E组),肺炎患者40例(F组),活动期肺结核患者40例(G组),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清HMGB1数据.结果 七组患者的血清HMGB1浓度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2.974,P<0.05),q检验结果显示,除了B组与F组之间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任意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肺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MGB1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940,P<0.05),相同临床分期下,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血清HMGB1浓度数据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38,1.829,0.524,0.725,P>0.05),七组研究对象的HMGB1,CEA,CYFRA21-1进行Fisher判别函数计算,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87.00%.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之中,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HMBG1浓度逐渐增加,但是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其血清HMBG1浓度不具有差异,利用血清HMBG1浓度及其他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的判定准确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其发生机制复杂且由多种相关因子参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与胶质瘤的形成和进展有关.HMGB1与其受体结合能引起参与调控细胞分化、生长、迁移和凋亡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本文通过检索关于HMGB1与胶质瘤相关的现有文献来分析和总结HMGB1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就HMBG1与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在胶质瘤坏死和恶性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