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探讨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肝肠同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肝阳上亢到肝阳化风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演变特征,气机升降异常是其核心病机;联系《医学入门》"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并溯源其依据,分析肝、肠两个器官在解剖学和功能上的关联基础;提出肝升肠降方可调畅气机,阐释肝肠同治是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1年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新思维研讨会”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4月15—17日,来自疾控、医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聚焦我国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聚焦大数据和监测网络、检测与溯源技术、耐药控制和疫苗研发策略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1)针对我国面临的传染病防控现状和保障生物安全的需要,亟需建立跨部门、全方位的微生物科学数据库和实验室监测网络;(2)病原筛查鉴定和分型溯源技术需向超灵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应规范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原鉴定和溯源技术的标准及应用范围;(3)亟需建立跨部门的耐药监测体系,加强耐药菌跨物种传播监测;(4)应用科学理论和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未来疫苗应急研发及接种策略。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专家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面临当前临床研究新形势,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顺应行业发展潮流,保障临床研究高效有序推进,提高临床研究质量而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医院主要以临床研究管理系统、基于HIS搭建的临床研究应用模块及临床研究药品管理系统三位一体,作为临床研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基础。结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有效保障医院临床研究管理的规范化,契合国家法规及行业要求,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临床研究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挑战下安全、有序地推进。结论:利用临床研究管理系统能够跨越审查空间,缩短审查时间,实现高效、准确和留痕的临床研究审查新模式;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搭建的临床研究信息化模块能够在项目具体开展过程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规范和数据溯源优势;利用药品管理系统可以对临床研究药品的监管实现远程可视化、超温前置预警及药品轨迹跟踪的智能管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战略全方位助力临床研究项目的安全、有序推进,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研究型医学院校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于"研究型大学"的认知,人们常常顾名思义地将其视为学校办学性质的一种分类,与"教学型大学"相对应。如果深入地溯源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研究型大学"其实是一种办学思想和理念,理解和传承这种仍然在不断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将对学校的内涵建设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承担高等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不仅有独立建制的大学,还有相当数量的医学院存在于综合性大学之中。然而,无论是何种存在形式,都可以通过探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和优化学术组织的环境和架构,从而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病原学监测预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目前依然面临着细菌性传染病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开展系统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直接的手段。病原学是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敏感准确的病原学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本研究对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学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总结病原学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以及病原学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并在我国现有的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等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传染病实验室网络化监测发展趋势和展望,为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干细胞研究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提出规范干细胞研究的对策。方法:分析干细胞在监管体系、来源渠道、生产过程、存储行业、临床研究等方面产生的伦理学问题。结果:结合当前干细胞研究伦理现状及笔者单位实践探索,从形成科学有效的干细胞伦理监管体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干细胞溯源机制、打造符合GMP标准的干细胞生产平台、选择合法合规的干细胞存储机构、开展符合伦理规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等5个方面提出应对干细胞研究伦理学问题的对策。结论:加强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建设,规范干细胞转化研究,对推动干细胞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殊命名的骨科关节内和周围骨折脱位及其历史渊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内的西医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近现代的西方医学,一些医学术语亦沿用至今,骨科关节内及其周围骨折脱位特殊命名较多,绝大部分是以首次发现或者详细描述该骨折特点的医学先贤命名,一些以受伤机制命名,由于认识的不全面,国内骨科医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扰。为了充分了解这些骨折的发现史,启发创新思维,我们追本溯源进行了以下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17α-羟孕酮的准确测定并加快推进其标准化进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7α-羟孕酮作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筛查、治疗监测和特异性诊断指标,其准确测定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尤为重要。17α-羟孕酮的常规测定方法分为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克服了免疫分析特异性和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是国内外临床实验室开展17α-羟孕酮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外17α-羟孕酮检测的参考溯源体系尚未完善,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均存在检测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学会专家,标准化机构、厂商和临床实验室亟需共同努力提高17α-羟孕酮常规方法的检测性能,促进17α-羟孕酮检测的标准化进程,从而实现17α-羟孕酮检测结果的准确可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