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ILE矫正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与角膜上皮重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功能性光学区(FOZ)的大小,分析其与角膜上皮厚度(CET)变化和角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性选取2021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5眼)。根据手术预计矫正的等效球镜度(SE)分为高度近视组(<-6.00 D,69眼)和中低度近视组(≥-6.00 D,66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评估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FOZ,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0~2 mm、>2~5 mm、>5~7 mm、>7~9 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透镜光学区直径均设计为6.5 mm。术后3个月时,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FOZ直径分别为(5.10±0.17)mm、(5.26±0.24)mm,2组患者术后FOZ均较术前设计的透镜光学区缩小,高度近视组缩小更明显,2组间FOZ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4, P<0.001)。2组患者术后0~2 mm、>2~5 mm、>5~7 mm区域内CET较术前增加,>7~9 mm区域内较术前略减少,且高度近视组0~2 mm、>2~5 mm区域内CET变化量比中低度近视组大,2组间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16; t=2.71, P=0.008)。2组患者术前角膜曲率(Km)、角膜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9, P=0.430; t=0.13, P=0.894),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Km较术前明显减少,角膜Q值较术前明显增加,高度近视组比中低度近视组变化更大,2组间Km变化量、角膜Q值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6, t=10.86;均 P<0.001)。术后3个月FOZ的大小与手术预计矫正的SE呈正相关( r=0.51, P<0.001),与手术前后Km的变化量、角膜Q值的变化量呈负相关( r=-0.48、 r=-0.39;均 P<0.001),与手术前后CET的变化量呈负相关( r0~2mm=-0.37, r>2~5mm=-0.32;均 P<0.001)。术后3个月时,2组间总高阶像差(HOA)、球差(SA)、垂直彗差(V-Co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6, t=5.04, t=-4.91;均 P<0.001),且△HOA、△SA、△V-Coma与FOZ的大小呈负相关( r=-0.59, r=-0.59, r=-0.59;均 P<0.001)。 结论::SMILE术后FOZ较术前预计光学区缩小,术前近视度数越大,术后角膜上皮重塑越明显,术后FOZ越小,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效应和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曲率的改变均影响术后FOZ的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按照透明角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2.2 mm切口组37例37眼和1.8 mm切口组39例39眼。术中测量并比较2个组累积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直径3.0 mm范围角膜体积(CV3)和直径10.0 mm范围角膜体积(CV10)。结果:2个组间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角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788、0.706、3.692、4.341、4.182,均 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7.717、67.356、17.577、13.559、80.076,均 P<0.01)。术后1个月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 d,2个组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1个月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1.8 mm切口组术眼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和角膜内皮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39)和5.1%(2/39),高于2.2 mm切口组的0.0%(0/37)和2.7%(1/37),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78, P=0.024; χ2=0.295, P=0.590)。术后1 d,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明显较2.2 mm切口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与CDE均呈正相关( r=0.231, P=0.025; r=0.347, P=0.003)。 结论:与2.2 mm角膜切口相比,1.8 mm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角膜内皮错位发生率以及角膜切口内口处角膜水肿程度较高,且恢复较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颌前牙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 F=12.47, 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 t=2.01和3.97, 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 r=0.387和0.344, P均<0.05)。 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脂肪室靶向移植的解剖入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面部脂肪室靶向移植的解剖入路,并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通过解剖8具(16侧)尸体,明确脂肪室边界和相邻血管神经的走行,根据解剖结果分析确定靶向脂肪移植的推荐进针点和入路。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要求改善面部凹陷或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女性患者,采用靶向移植的入路进行颞部和面中部脂肪填充,患者年龄(36.1±7.6)岁。记录移植的脂肪量。术后3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根据移植部位存活情况在3~6个月行二次填充。在移植末次6个月后,采用三维扫描仪评估脂肪存活率等。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在额部存在皮下浅层脂肪室,颞部和面中部存在深、浅2层脂肪室结构,根据解剖特点,建立了以额部发际内和口角内侧黏膜等为进针点,针对面部深、浅脂肪室位置的靶向脂肪移植技术。临床46例患者颞部移植脂肪量为(17.84±8.47) ml,面中部为(26.81±10.36) ml,移植末次6个月后三维扫描结果显示,颞部脂肪留存(11.2±2.44) ml,存活率63%;面中部留存(16.09±4.48) ml,存活率60%。患者总体满意率93%(43/46)。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液化、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面部靶向脂肪移植的解剖入路的明确,提升了面部脂肪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游离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游离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10例虎口挛缩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4.4(16~52)岁。损伤原因:重物碾压伤6例,机器绞伤3例,滚筒挤压伤1例。虎口角为(20.5±4.5)°,虎口宽度为(2.2±0.2) cm。术前通过手持3D扫描仪获得健侧虎口的三维立体图像,应用Mimics软件虚拟手术辅助设计系统的镜像技术和体表标志切口线,先于患侧画出实际切口线,根据体表标记于健侧画出对应的切口线,扫描健侧后再镜像出患侧虎口开大后的图像,再3D打印出模型。皮瓣宽度小于4.0 cm(6例)采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其中腓浅动脉穿支皮瓣5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宽度大于4.0 cm(4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切取皮瓣的面积3.7 cm×2.5 cm~16.0 cm×9.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2周,并定期来院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和拇指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0例皮瓣均按术前设计切取,切取顺利,切取的皮瓣符合虎口创面。术后10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外形满意,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侧虎口外形明显改善,2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其余8例皮瓣TPD为8~14 mm,虎口角为(85.2±3.5)°,虎口宽度为(5.8±0.6) cm,拇对掌、对指及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皮瓣供区瘢痕轻微。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准确设计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松解术后软组织缺损创面,个性化选择合适的游离皮瓣,能恢复良好的虎口外形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扫描方式对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扫描正确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扫描方式对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扫描正确度的影响,探索提高全冠预备体终止线局部区域扫描正确度的方法。方法:选择上颌标准树脂牙列模型1个,于右上第一磨牙上制备全冠预备体,作为标准参照模型,以牙颌模型扫描仪扫描获得的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分别采用主动三角测量原理的口内扫描仪A(CEREC Omnicam)和共聚焦显微成像原理的口内扫描仪B(3Shape TRIOS)扫描全冠预备体,按照扫描方式分为3组:平移式扫描组、 面波浪式扫描组和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每组均重复扫描6次,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分别提取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整体以及近中、远中、颊侧、舌侧图像数据,与参考数据进行三维偏差分析,以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 error,RMSE)作为扫描正确度的评价指标,RMSE值越小,扫描正确度越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对于平移式扫描组,口内扫描仪B终止线整体RMSE值[(35±6)μm]显著小于口内扫描仪A[(44±7)μm](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A, 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近中和远中RMSE值[分别为(33±5)和(50±12)μm]均显著小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 P<0.05);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近中、远中、颊侧、舌侧RMSE值[分别为(37±3)、(50±6)、(28±6)和(29±8)μm]均显著小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分别为(45±9)、(63±7)、(38±3)和(40±3)μm](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B, 面和颊舌面波浪式扫描组终止线4个区域RMSE值与平移式扫描组相应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波浪式扫描方式可提高主动三角测量原理扫描设备对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准确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为数字化咬合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牙列完整的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研究生志愿者20名,其中男性6名,女性14名,年龄(24.4±1.4)岁,研究区域为左侧半口牙列。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以硅橡胶透光法提取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l position,MIP) 接触点为参照标准,提取界值设定为≤50 μm。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开口状态下上下颌左侧半口牙列,并扫描MIP状态下左侧牙列颊侧;选择MIP颊侧扫描图像不同位置,设置5种配准方法:1-3牙位法(中切牙至尖牙)、3-6牙位法(尖牙至第一磨牙)、4-6牙位法(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5-6牙位法(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1-6牙位法(中切牙至第一磨牙),将开口状态下上下颌左侧半口牙列数据配准生成5种数字化模型的 接触图像。将左侧上颌半口牙列 面分为28个分区,计算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并进行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的亚组分析。 结果:5种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分别为:1-3牙位法86.8%、3-6牙位法92.0%、4-6牙位法90.7%、5-6牙位法91.1%、1-6牙位法90.4%,其中1-3牙位法的准确率显著小于其他4种方法( P<0.05),其余各法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显示,5种数字化模型检测前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 接触的准确率分别为86.7%~92.8%、92.5%~94.4%、77.3%~93.6%,磨牙区1-3牙位法的准确率显著小于5-6牙位法( P<0.05),1-3牙位法检测磨牙区的准确率显著小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 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口内扫描获得的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全牙弓扫描策略对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扫描精度和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评价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3种全牙弓扫描策略的扫描精度和扫描时间,探讨临床适应性更强且可获得高扫描精度的全牙弓扫描策略。方法:采用相互对照实验设计,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上颌模型,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上,由1名具有3年口内扫描经验的主治医师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使用3种扫描策略(扫描策略1、2、3分别由10、5、7段路径组成)各扫描9次,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口扫数据,并记录扫描时间:完成所有扫描路径、获得1个完整的全牙弓数字化模型的时间为全牙弓扫描时间;补扫模型表面图像空缺处的时间为补扫时间;全牙弓扫描时间与补扫时间之和为总扫描时间。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的最佳拟合功能,获得口扫数据与参考数据三维偏差的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正确度;对同一口内扫描仪同一扫描策略9次扫描获得的口扫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精密度。结果:使用同一扫描仪的条件下,3种扫描策略扫描正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种扫描策略扫描精密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扫描策略3在各扫描仪中的扫描精密度均为最高。扫描策略1、2、3的全牙弓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30±24)、(72±17)和(90±19)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策略1和3的补扫时间分别为(26±18)和(25±21)s( P>0.05),均显著少于扫描策略2[(50±24)s]( P<0.05)。扫描策略2和3的总扫描时间[(122±30)和(115±29)s( P>0.05)]显著少于扫描策略1[(156±31)s]( P<0.05)。 结论: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使用扫描策略3进行全牙弓扫描,可获得高精度扫描数据,操作更便捷,扫描时间更短,且普适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口内扫描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精度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精度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明确扫描范围与扫描精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全牙列固定义齿预备体简化模型,借助加工正确度为5 μm的数控机床,使用7075铝合金制作实体模型5个,用测量精度为0.7 μm的三坐标测量机检验加工偏差,选取5个模型中加工偏差最小的模型作为后续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精度定量评价的实体模型,导出模型设计数据作为扫描精度定量评价真值。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采用相同扫描路径扫描实体模型各10次,共获得60个数字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软件中,提取数字模型肩台外缘线以上预备体,分为单冠组、三单位组、五单位组、全牙列组,分别与设计数据配准以及组内两两配准,进行三维偏差分析,计算扫描精度(包括扫描正确度与精密度)。结果: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单冠组、三单位组、五单位组和全牙列组的扫描正确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3.3~29.6、15.4~30.9、17.0~66.1和24.0~107.9 μm,扫描精密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7.6~20.7、8.7~26.5、11.3~44.2和24.6~150.1 μm。结论:随着扫描范围的增加,6种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真头颅模型口内和手持牙颌模型条件下四种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扫描时间和精度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仿真头颅模型口内和手持牙颌模型条件下4种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扫描的扫描时间及扫描精度,评估不同扫描条件对数字化扫描的影响。方法:选择1个可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的上颌牙颌模型,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全牙弓,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3名研究者均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 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头模组);采用手持牙颌模型的方式,3名研究者再使用上述4种口内扫描仪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手持组);记录扫描时间。通过Geomagic Wrap软件修剪数字化模型,仅保留牙列数据,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比较各组扫描数据与参考数据,获得扫描正确度;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对每名研究者使用同一扫描仪获得的6次扫描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扫描精密度。结果数据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表达。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同一扫描仪扫描时间、正确度和精密度的组间差异。 结果:对于带有手柄的口内扫描仪A和D,头模组扫描时间[分别为142(82)和119(52) s]均显著大于手持组[分别为98(28)和85(22) s]( P<0.01);口内扫描仪B和C的两组扫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A和B,两组扫描正确度和精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C,头模组正确度[112(38)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135(47) μm]( P<0.05),两组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D,头模组精密度[43(13)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53(18) μm]( P<0.01),两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数字化扫描的扫描时间和扫描精度可受扫描条件影响。口内扫描仪体外研究时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环境可模拟临床扫描中医师和患者的体位及患者有限的口内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