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牙槽光辉岁月 勇踏实践创新征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总结和梳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发表的相关文章并结合医史探询,系统总结了中国牙槽外科的发展历程。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是中国牙槽外科发展的起点,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但为后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创刊促进了牙槽外科的发展,研究集中在拔牙方法和拔牙并发症,牙移植和修复前外科逐渐起步;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由于国际交流的中断,牙槽外科的发展几乎停滞;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改革开放后,牙槽外科学者开始努力追赶前十年的停滞,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无显著创新成果诞生;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中,随着实验医学的兴起,中国现代牙槽外科的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论文撰写都开始进入科学规范的时代;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是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牙槽外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在技术、临床、基础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回顾我国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历程,可见我国老一辈牙槽外科学者的智慧和汗水。然而,当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标准化、临床实践的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这需要当代牙槽外科人砥砺前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神经网络在口腔正畸学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系统,擅长分析处理非线性、非结构化、不确定性、多因素等复杂问题。目前在口腔正畸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头颅侧位片自动定点和分析、儿童生长和发育评估、判断是否拔牙、是否进行正颌手术、前牙开 病因分析、面部吸引力评价、正颌手术术后软组织轮廓预测等方面,辅助正畸医师在诊断和临床决策方面更加精确,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不同拔牙模式的颅面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主要拔牙模式治疗前颅颌面特征的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选择155例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治疗完成患者[男性64例,女性91例,年龄(12.9±2.5)岁]),其中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2个上4组)15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拔除4个4组)4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上4下5组)18例,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3组样本的差异,同时利用各组特征对8例治疗完成患者进行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牙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拔除2个上4组的治疗前前牙覆盖最大[(10.5±1.9) mm],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8.9±1.7) mm,拔除上4下5组:(8.9±2.1) mm]间都有统计学差异( P=0.013);拔除上4下5组磨牙远中关系[(-1.3±1.6) mm]最严重,与拔除4个4组磨牙关系[(0.2±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拔2个上4组下唇突度[(2.8±3.0) mm]显著小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5.1±2.5) mm,拔除上4下5组:(3.8±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3组治疗后的差异只有磨牙关系,拔除2个上4组是远中关系,而另外两组是中性关系。对于新样本的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决策的符合率为75%。 结论: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下颌的拔牙与否与覆盖和下唇突度有关,覆盖越小,下唇突度越大,越倾向于拔牙;而拔牙的位置选择主要与磨牙远中关系和下唇突度有关,磨牙远中关系越严重,下唇突度越小,越倾向于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反之则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高龄拔牙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术后并发症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策略。结果:300例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发生并发症64例(21.33%),其中出血患者28例(9.33%)、感染患者21例(7.00%)、干槽症患者2例(0.67%)。其他并发症患者13例(4.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拔牙颗数、手术时间、拔牙顺利程度、不良情绪、疾病认知、抗血栓药物使用、麻醉效果均为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拔牙颗数、手术时间、疾病认知为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拔牙颗数、手术时间、疾病认知为高龄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结合以上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康复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破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JMJD3)在炎症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牙周炎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分析2022年发表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牙周组织单细胞测序的结果,并收集2021年6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牙周手术和拔牙术中获取的健康及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样本各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实验分组为:健康对照+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GSK-J4(JMJD3抑制剂)组。体外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来源的脂多糖(LPS)(Pg-LPS)模拟牙周炎症微环境,并使用靶向Jmjd3的小干扰RNA(siRNA)、GSK-J4分别处理巨噬细胞。siRNA转染实验分组为:阴性对照序列转染(NC)组、siRNA-Jmjd3组、NC+LPS组、siRNA-Jmjd3+LPS组。抑制剂实验分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GSK-J4组、DMSO+LPS组、GSK-J4+LPS组。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索JMJD3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对巨噬细胞极化及牙周炎症的影响。结果: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的JMJD3表达(1.97±0.91)显著高于健康牙龈组织(1.00±0.33)( t=2.45, P=0.048)。体外实验RT-qPCR结果显示,siRNA敲低JMJD3或使用GSK-J4抑制JMJD3均可促进炎症环境下巨噬细胞的M1极化,抑制M2极化:NC+LPS组精氨酸酶Ⅰ(Arg1)的表达(0.90±0.06)显著高于siRNA-Jmjd3+LPS组(0.61±0.11)( P<0.01);NC+LPS组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分别为8.50±0.16、5.56±0.20、3.44±0.16)均显著低于siRNA-Jmjd3+LPS组(分别为14.63±0.48、8.55±0.10、11.72±0.58)(均 P<0.01)。DMSO+LPS组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Il-10的表达(分别为0.82±0.01、0.35±0.16、1.47±0.11)均显著高于GSK-J4+LPS组(分别为0.55±0.03、0.22±0.21、0.51±0.11)(均 P<0.01);DMSO+LPS组Il-6、Il-1β、Tnf-α的表达(分别为2.03±0.13、3.63±0.14和4.06±0.03)均显著低于GSK-J4+LPS组(分别为2.69±0.16、15.04±1.15、4.36±0.10)(均 P<0.01)。体内实验结果发现,抑制JMJD3加剧了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骨丧失,增加了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1极化,降低了M2极化。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的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腭侧CEJ-ABC及M1/M2型巨噬细胞比值[分别为(0.26±0.03)、(0.24±0.01)mm和0.35±0.10]均显著低于丝线结扎+GSK-J4组[分别为(0.34±0.04)、(0.30±0.05)mm和2.50±0.58]( t=3.65, P=0.006; t=2.67, P=0.049; t=7.31, P=0.004)。 结论:单细胞测序及体内外实验验证JMJD3在牙周炎牙周组织中表达上调,JMJD3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牙周炎的牙槽骨破坏,从而在牙周炎症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法与传统拔除法临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可能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发生情况,进一步评估微创拔除法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160例患者,均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口内未见患牙,拍摄锥形束CT(CBCT)判断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记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拔牙术比较,微创拔除患者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干槽症、术后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P<0.01),微创拔牙术的患者拔牙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 P<0.01)。 结论: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能够缩短拔牙手术时间,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减少,微创拔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短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为临床美学区种植的种植时机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前牙区牙列缺损、需行单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9例,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38.0±13.3)岁,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制作临时修复体,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个月。将病例按不同的种植时机和术式分为3组:即刻种植不翻瓣组(26例)、即刻种植翻瓣组(30例)和早期种植组(33例,拔牙4~8周后早期种植)。比较3组患者种植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患者于种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并计算唇侧骨板吸收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唇侧骨板吸收率;利用GuideMia、PlastyCAD、Geomagic工程学软件对3组患者术后即刻唇侧骨体积增量(术后即刻-术前)、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术后6个月-术前)及骨体积吸收率进行三维量化分析。于种植术后9、15个月评估3组患者粉色和白色美学指数;术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值;永久修复后6个月调查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即刻种植不翻瓣组种植手术时间最短,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36.5(33.3,38.5) min,术后9个月粉色美学指数[8.5(8.0,9.0)分]及患者满意度[8.0(7.3,8.8)分]显著好于其他两组( P<0.05)。3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早期种植组唇侧骨板厚度[3.09(3.00,3.25) mm]显著大于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和即刻种植翻瓣组[分别为1.90(1.72,2.33)和2.39(2.05,3.06) mm]( 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唇侧骨板吸收量[0.61(0.35,0.98) mm]显著小于即刻种植翻瓣组[1.13(0.97,1.53) mm]和早期种植组[1.23(1.07,1.37) mm]( P<0.05)。即刻种植不翻瓣组术后6个月剩余骨体积[38.7(31.2,54.6) mm 3]显著小于早期种植组[109.1(85.6,263.1) mm 3]( P<0.05),与即刻种植翻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即刻种植能缩短治疗时间,较好恢复前牙美学效果,患者更青睐,即刻翻瓣手术并不能显著增加术后唇侧骨量,即刻种植不翻瓣手术术后骨吸收较少;4~8周早期种植能更好地维持种植体唇侧三维骨量,3组患者短期内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阻生第三磨牙的“拔”与“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阻生第三磨牙(nonimpacted third molars,N-M3s)是指萌出到达 平面且无明显扭转的第三磨牙(third molars,M3s)。虽然口腔医师多认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third molars,I-M3s)应尽早拔除,但N-M3s的“拔”与“留”却尚存诸多争议,其原因主要是口腔医师和民众普遍对N-M3s可能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现有证据表明,N-M3s相邻的第二磨牙(second molars,M2s)远中龋和牙周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M3s缺如的M2s。因此,N-M3s的定期监测和早期决策对减少其邻牙M2s患病风险至关重要。本文重点阐述N-M3s对邻牙M2s的危害,并对N-M3s的临床决策给出参考建议,以期丰富和完善口腔医师对N-M3s的认识,进而引起医师和民众对N-M3s的共同重视与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