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策略及经验。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6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症状、感染来源、术前及术后评估指标、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及预后等。结果:3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51.6±17.6)岁(8~80岁),就诊前病程为(8.9±8.4)d(2~30 d)。患者均以颌面颈部肿胀、疼痛为主诉入院,其中牙源性感染占39%(14/36),咽喉口底肿胀疼痛者占25%(9/36),不明原因颌面肿胀者占36%(13/36)。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因全身合并症多不能耐受手术;治愈26例(72%),死亡10例(28%)。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患者术后各研究时间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 P<0.05),患者住院时长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 r=0.545, P<0.05)、降钙素原水平( r=0.504, 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生存率(26/28)显著好于未行手术患者(0/8)( P<0.01)。 结论: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病情危重,多学科协作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可以有效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一项基于我国近10年已发表数据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因、致病微生物、主要症状、合并症、治疗方法等.结果 共检索到781例DNM病例,平均年龄(52.97±5.64)岁,其中554例男性,227例女性.牙源性感染来源、扁桃体和咽喉脓肿、唾液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异物损伤或医源性创伤操作是DNM常见病因的来源,其中牙源性感染来源最多见.链球菌属(n=217)和葡萄球菌属(n=82)是感染灶最常分离得到的菌群,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为59例).有69.4%(542/781)的DNM患者存在各种合并症,其中超过1/3的患者(n=185)患有糖尿病.碳青霉烯类是治疗DNM最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则是最多的联合用药选择.纵隔引流方法变化多样,但最佳方案尚存争议.本研究发现,72例DNM患者接受了电视辅助胸腔镜/纵隔镜手术引流,22例患者经皮穿刺引流,30例患者单独采用经颈平行入路引流,40例患者进行了开胸手术,617例根据感染病灶具体部位选择相应联合术式进行外科引流.781例DNM患者总死亡率为11.2%.结论 DNM最有效的诊治措施为保持高度的临床警觉,及时采取充分的外科引流,并进行重症监护,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营养支持以及必要多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全身抗生素联合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2023/11/4
临床药师参与 1 例左上颚腺样囊性癌复发患者全身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出现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治疗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多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感染指标,确定急性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克林霉素的方案以及稳定期莫西沙星联合磷霉素的方案.临床医生采纳意见并实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好转出院.临床药师通过会诊,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高黏液表型的定义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1],具有极强的播散能力,能引起严重的侵袭、转移性感染 [2].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是指由病原菌侵入口腔颌面部及颈部以上潜在性筋膜间隙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吞咽困难及呼吸道梗阻等,可发展至全身感染并发脓毒症,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 [3],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近年来研究证实,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 [4-5].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患者感染hvKP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分析其感染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中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与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95例中老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观察组(合并糖尿病,38例)和对照组(非糖尿病,57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特征性临床表现、预后情况等.结果 两组性别、症状发生至入院时间、入院前不规范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年龄更大,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占比更高,入院是全身情况"病危"者占比更高(P<0.05).两组病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以牙源性为主(P>0.05).两组的感染间隙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感染间隙位于颈部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发热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累间隙数量、入院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切开引流率和转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更长(P<0.05).结论 与未合并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者的年龄偏大、病情更严重,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临床应及时采取血糖控制措施,以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例中度抑郁老年重症患者合并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病原体侵入口腔颌面部及颈部潜在筋膜间隙所导致的细菌感染性疾病[1].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2,3]. 老年人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好发人群,伴随各器官功能下降及系统性疾病,口腔卫生条件差,会加重局部的感染程度,增加疾病的风险性. 本文将介绍1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伴咽旁脓肿的老年患者,伴中度抑郁、高血压、脑血管狭窄. 经过多学科协作,医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糖尿病患者颏部外伤后导致口底蜂窝织炎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底蜂窝织炎(CFM)是一种涉及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的弥散性蜂窝组织炎,而高血糖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会加剧上述的颌面部感染,从而引起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和病死率较高.本文报道一例我院近期收治的颏部外伤后导致CFM伴CNF的糖尿病患者,以期为临床多学科诊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