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后身体和心理社会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改变的轨迹和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后1年内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中身体和心理社会领域的情况,并探索不良身体和心理社会HRQL预后的相关因素。设计:儿童脓毒症后生活评估二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life after pediatric sepsis evaluation,LAPSE)。场所:美国12家学术型PICUs。对象:家庭监护者认为不存在严重基础发育残疾且自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住院中存活的≥1月且<18岁患儿。干预措施:家庭监护者完成患儿基线(反映入院前状态),入院后7 d及1,3,6和12个月时的儿童生活质量问卷(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TM,2~18岁儿童)或PedsQLTM婴儿量表(<2岁)。较高的PedsQLTM身体和心理社会健康总结得分表明HRQL较好。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204名儿童中58名(28.2%)有复杂慢性合并症。复杂慢性合并症患儿基线身体HRQL(62.7±22.6 vs.84.1±19.7, P<0.001)和心理社会HRQL(68.4±14.1 vs.81.2±15.3, P<0.001)明显低于参考常量,而未合并慢性病的患儿基线得分接近参考常量。合并复杂慢性病的儿童恢复到基线HRQL,而未合并患儿则未恢复(身体HRQL 75.3±23.7 vs 83.2±20.1, P=0.008;心理社会HRQL 74.5±18.7 vs 80.5±17.9, P=0.006)年龄<2岁与较高的12月时身体HRQL独立相关,PICU住院期间被医护人员怀疑神经损伤和存在神经检查异常与较低的12月时身体HRQL独立相关。针对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以及1月时应用医疗装置和较低的12月时心理社会HRQL独立相关。 结论:尽管许多患儿可恢复到基线水平,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患儿随后1年内的身体和心理社会HRQL仍较参考常量降低。HRQL较差的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入院后一月时仍依赖医疗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使用离心泵或滚筒泵体外膜氧合装置婴儿预后比较:来自ELSO注册中心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确定10 kg以下婴儿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时,使用滚筒泵和离心泵病死率有无差异。设计:回顾性倾向性匹配队列研究。场所:所有向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报告的ECMO中心。对象:2011至2016年期间,ELSO注册中心记录的所有行ECMO支持且<10 kg患儿。干预: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ECMO适应症,中心或外周血管插管以及ECMO前患者诊治情况预测接受离心泵的可能性,并据此倾向性匹配离心泵和滚筒泵接受者(1∶1)。测量和主要结果:2011至2016年间ELSO注册中心共记录12′890名行ECMO治疗的10′kg以下患儿。所有患儿倾向性匹配成一组包含8′366样本的队列.分别倾向性匹配静脉-动脉和静脉-静脉ECMO患儿。除滚筒泵组中较早年的ECMO外(标准化平均差异=0.49),倾向性匹配队列相似。其中离心泵组的出院存活率较低(57%vs59%, OR 0.91,95% CI 0.83~0.99, P=0.04)。溶血、感染、肢体损伤、机械、代谢、神经、肺部和肾脏并发症在离心泵组中更为常见。组间出血并发症相似。溶血介导了离心泵与病死率的关系(间接效应=0.023, P<0.001)。 结论:该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纳入8 366名体重<10 kg的ECMO支持患儿,其中离心泵支持者病死率和ECMO并发症率较高。溶血被认为是离心泵和患儿死亡间关系的潜在介导因素,并且满足完全介导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9年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掌握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基本情况,以便改善其防护现状,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天津市全部行政区域105家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9家、二级医疗机构10家、一级医疗机构22家、民营医疗机构54家)中的434个放射诊疗工作场所[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包括X射线摄影机、X射线透视机、CT机房)413个、放射治疗工作场所(包括后装机和加速器机房)13个和核医学工作场所(包括PET/CT和SPECT/CT机房)8个]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家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进行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检测合格率的比较采用R×C列联表的 χ2检验。 结果:434个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整体初检合格率为95.4%(414/434)。放射诊断中CT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最低,为79.6%(43/54),CT和X射线透视机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95.5%(128/134)]均低于X射线摄影机机房[99.6%(224/22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146、11.820,均 P<0.05 )。CT和X射线透视机机房的不合格指标均为机房门。放射治疗中加速器机房的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最低,为81.8%(9/11)。加速器机房的不合格指标为机房墙体(主墙的次屏蔽区)。后装机及核医学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初检合格率均为100%(2/2、8/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机和近台同室操作的X射线透视机透视防护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合格率为100%(35/35)。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较低,分别为97.4%(38/39)和93.3%(265/284)。一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均为100%(34/34、77/77)。民营医疗机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检测初检合格率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38, P<0.05)。 结论:2019年天津市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存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现象,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的重视与改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防护不合格工作场所的重点监督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钇-90树脂微球治疗项目放射防护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对核工业总医院钇-90(90Y)树脂微球治疗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为项目的竣工验收和正式运行提供技术依据,为其他医疗机构建设该类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3-4月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该项目进行辐射源项分析、工作场所分区与分级、放射防护检测、表面污染检测及放射防护评价.结果 本项目投入运行后核医学科场所总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约为1.01x108 Bq;场所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及β表面污染水平较高的为90Y药物分装过程,通风橱表面5 cm处X-γ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8.79 μSv/h,β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22 Bq/cm2,满足《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结论 本项目采取的各项措施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放射防护控制效果合格,具备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条件.使用放射性核素90Y、99Tcm进行治疗属于放射性危害程度与诊疗风险危害严重类的建设项目,医院应重视该项目的放射防护,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辐射安全和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蒙特卡罗方法在后装治疗场所屏蔽计算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后装治疗场所的屏蔽计算模型.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现有的后装治疗室的屏蔽结构为模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蒙特卡罗中子-光子输运程序(MCNP5)建立后装治疗场所的屏蔽计算模型,模拟计算后装治疗场所的辐射场分布,通过对后装治疗场所的防护检测,验证屏蔽计算模型.结果 各检测点MCNP5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有较好的符合性,可模拟后装治疗装置产生的辐射场.借助MCNP5重建的计算模型模拟不同迷路内墙厚度下机房入口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有助于选择后装治疗场所适当的迷路内墙厚度,以有效降低防护门的厚度.结论 MCNP5屏蔽计算模型可优化后装治疗场所的屏蔽,以达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烟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发烟罐和烟雾弹作为军事装备,通过干扰激光、红外等先进的制导武器,使其难以命中靶点,从而有效保护己方装备和人员安全,常用于平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以及公共场所的消防演练等.烟雾弹和发烟罐主要由氧化锌、六氯乙烷和铝粉配制而成,燃烧后产生浓厚的白烟[1].白烟成分复杂,不仅与反应物的比例相关,而且与燃烧的环境如空间大小、密闭性和相对湿度等条件有关[2].白烟的发生装置属于军用物品,由于保密原则,相关资料较少,日常生活中更是很少使用,人们对它的防范意识并不高.当人意外暴露于一定浓度的白烟时,常因使用、防护不当或是缺少防范意识而致人员吸入性损伤,轻者出现胸闷、刺激性咳嗽等不适症状,重者出现气道阻塞、肺部炎症,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纤维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危及生命[3-5].目前,白烟吸入性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也无特效疗法,病死率较高,因此,回顾和总结白烟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非常必要,研究其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更是临床防治的依据和切入点.本文将近年来白烟吸入性损伤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血病患者PICC家庭护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静脉治疗后,其使用量便以指数方式快速增长[1].PICC属于中心血管通路装置,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输液治疗,并且留置时间长,国内有研究显示PICC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特别适用于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在白血病患者中应用不仅能保证化疗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正常进行,且大大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2-3].然而,一系列导管相关并发症会随着PICC的留置时间延长而日益增加,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6. 2%[4].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化疗及化疗后骨髓抑制和激素免疫抑制使用等,白血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我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出,PICC带管患者应至少每周维护1次.目前,国内PICC维护的场所依然以医院为主,而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和人群聚集的场所,有研究报道,白血病患者住院天数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5].近年国内有学者开始关注将家庭自我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护理的实施效果,现将白血病患者PICC家庭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5I粒籽植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125I粒籽植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并对其辐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提出合理化的辐射防护建议.方法 本次用于场所防护检测采用100粒单粒活度为0.8 mCi的125I粒籽源;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研究采用的单粒粒籽源出厂活度为0.85 mCi;采用点源模型对不同分工的医务人员受照剂量进行理论计算;同时使用TLD对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使用AT1121型X、γ辐射剂量当量率仪对场所进行布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术前分装人员,在佩戴0.025 mmPb铅防护手套的情况下手部剂量将降低为5.02 mGy/a;术中手术人员手部剂量将降低为3.01 mGy/a;对于术后护理人员丽言,100粒粒籽源在植入深度为2 cm,穿戴0.25 mmPb铅衣的情况下,年受照剂量将降低为0.013 mGy/a.单粒125I粒籽源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结果表明距离源30 cm以外基本为本底水平.针对单粒粒子源周围剂量率分布,使用点源模型以及TLD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点源模型计算结果较TLD实验测量结果较大,距离越近,相差越大;距离越远两者结果越接近.对于治疗场所而言,使用点源模型以及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点源模型较实测结果较大.结论 针对单粒125I粒籽源,距离较近时需看作线源,而非点源,因此在距离较近时,点源计算模型较实测结果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点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越来越接近.建议分装、手术人员、护理病患的护士穿戴防护用品;放射性粒籽植入的患者在手术后穿戴铅围裙或在手术部位覆盖铅防护用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起小作坊丙烯酰胺中毒事故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两起类似的A、B小作坊玻璃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事故进行调查,详细询问职业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中毒事故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A小作坊事发后已关停,故现场无法进行职业卫生模拟检测.B小作坊防火液配制、灌装作业场所丙烯酰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42、0.09 mg·m-3.A小作坊诊断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轻度)3例,B小作坊诊断职业性急性丙烯酰胺中毒(轻度)1例.4名患者经对症治疗3周后症状稍有好转出院.两起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均是小作坊业主缺乏职业病防治知识,防治意识薄弱,未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术用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包的制作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手术室是集检查、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为方便术中追加药物,带有三通开关的静脉输液装置是手术必用的物品。在建立静脉通道前,手术室护士需要准备输血器、数个三通、延长管、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液等多种物品。然后逐一检查其包装的密封性、有效期,最后逐一拆开各自外包装、去除保护帽连接起来。准备工作繁琐耗时,在遇到严重创伤、多发伤、群发伤等紧急情况时容易出错、甚至耽误抢救时机。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将穿刺后的静脉留置针的针芯,从弯盘取出扔至锐器盒,易误伤医务人员。消毒用的干棉签,将其直接伸入消毒液中蘸取,不符合无菌原则。将消毒液直接倾倒至棉签上,浪费又会污染桌面、地面。手术后的患者会因疼痛、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术后转运而常使留置针滑出血管外。为解决这些缺陷,笔者研制了手术用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包(以下简称静穿包),将其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