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临汾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及观察组( n=4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治疗、物理性治疗及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功能训练。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量表(FOI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两组的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P<0.05)。 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脑卒中早期康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国内外的脑卒中康复指南均推荐脑卒中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但是尽早康复的时机、强度以及包含的项目尚不明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稳定后48 h内应召开初次康复评价会,根据患者整体评估和功能障碍评估的结果制定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方案和康复目标,并初步判断脑卒中的康复预后。脑卒中患者早期宜进行运动康复、吞咽功能康复及言语功能康复。如康复对象为重症脑卒中患者、大于75岁的老年卒中患者和儿童卒中患者,更需注重个体化的评估及康复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 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 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无充气经腋窝腔镜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by gasless unilateral axillary approach, GUA-MRND)在经过选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的48例PTC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GUA-MRND(腔镜组 n=16)和采用单侧传统开放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MRND)(开放组 n=32)。腔镜组:男2例,女14例,年龄(30.56±9.82)岁;开放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39.78±15.35)岁。比较分析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效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满意度上的差异。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构成比或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 结果:腔镜组患者年龄( P=0.050)显著小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 P<0.001)、术后引流量( P=0.001)方面腔镜组显著高于开放组,两组在手术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腔镜组在颈前吞咽不适( P=0.018)及切口满意度( P=0.000)评估方面较开放组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副神经运动功能异常、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术后血肿、术后感染、术后淋巴漏或乳糜漏及术后3个月锁骨上区域麻木的发生率上腔镜组与开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腔镜组Ⅱ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01),Ⅲ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显著高于开放组( P=0.004)。腔镜组区域清扫平均效能由高到低依次为level Ⅲ(35.5%)、level Ⅵ(28.59%)、level Ⅳ(23.21%)、level Ⅱ(7.18%)和level Ⅴ(7.12%)。区域清扫平均效能值提示GUA-MRND对于level Ⅲ、level Ⅵ和level Ⅳ组淋巴结的清扫具有较高的清扫效能。 结论:对经过选择的PTC单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初步研究认为应用GUA-MRND治疗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美容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OLR3B基因突变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例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POLR3B基因突变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来自非近亲结婚家庭的女性先证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自幼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及身材矮小等。性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替代治疗后月经恢复及乳房发育。头颅MRI平扫可见广泛脑白质低髓鞘化改变、胼胝体萎缩及小脑萎缩。胸片示胸段脊椎侧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POLR3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79A>C(p. E160A)、c.2657G>C(p.R886T),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个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POLR3B基因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临床表型及影像学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早期识别及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线动力胶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无线动力胶囊是一种能够获取胃肠道生理参数(温度、压力、pH值)的工具。它具有尺寸小、易于吞咽、无辐射以及非侵入性检查的特点。在胃轻瘫、便秘等胃肠道运动障碍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可疑胃肠道多区域运动障碍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本文对生理功能检测胶囊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一综述,评估其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应用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