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激颗粒与神经退行性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期研究表明,应激时RNA代谢的变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额颞叶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中。RNA结合蛋白可以在应激时通过形成一种被称为应激颗粒的无膜细胞器来控制mRNA的利用。这些结构通过一种液-液相分离的过程形成。多种生化途径均可调节应激颗粒的形成。调节应激颗粒形成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F(eIF4F)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的α亚基通路,而调节应激颗粒分散和转移的通路由含缬酪肽蛋白和自噬介导。RNA结合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也参与应激颗粒的调节。有证据表明应激颗粒是短暂存在的结构,但与衰老相关的慢性应激会导致慢性持续性应激颗粒形成,这些应激颗粒可能充当了疾病相关蛋白质聚集的病灶。当应激颗粒持续存在时,细胞RNA代谢中的内在脆弱性可能导致RNA结合蛋白的病理性聚集。因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很可能源于细胞代谢中的内在脆弱性这一过程加速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并为疾病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外周血中含缬酪肽蛋白和 α-胞衬蛋白含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α-胞衬蛋白(α-fodrin)的水平差异,评估各指标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首诊于我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80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组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组40例;同期收集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并作对比,同时对上述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POAG组、PACG组和对照组VCP含量分别为(124.866±34.858)ng·L-1、(94.143±28.970)ng·L-1和(44.707±8.892)ng·L-1,α-fodrin含量分别为(0.531±0.306)μg·L-1、(0.399±0.213)μg·L-1、(0.304±0.214)μg·L-1,3组间两两相比,VCP、α-fodrin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VCP为0.754(95%CI为0.646~0.862,P<0.001),α-fodrin为0.610(95%CI为0.486~0.733,P=0.0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VCP是POAG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9.134,P<0.01).结论 POAG患者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高于PACG患者和正常人群,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VCP是POA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去泛素化酶OTUB1影响p97/NPL4复合体形成调控肿瘤发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去泛素化酶卵巢肿瘤蛋白(OTU)域所含泛素乙酰结合蛋白1(OTU domain containing ubiquitin aldehyde-binding protein 1,OTUB1)调控p97/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泛素化参与肿瘤发生的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沉淀(IP)、免疫共沉淀(Co-IP)、免疫荧光、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法等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方法,分析和检测OTUB1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OTUB1与p97的相互作用,OTUB1对p97蛋白水平、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影响,OTUB1对核蛋白定位同系物蛋白4(nuclear protein localization 4 homolog,NPL4)和p97复合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敲低OTUB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和对p97抑制剂的应答机制.结果 癌基因组图集(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OTUB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Co-IP结果显示,OTUB1与p97存在相互作用,在细胞中过表达野生型OTUB1后p97泛素化水平下调,而过表达OTUB1活性缺失突变体则p97泛素化水平无变化;敲低OTUB1后p97泛素化水平上调,且p97和NPL4相互作用减弱.敲低OTUB1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使用p97抑制剂处理后细胞生长不再受明显调控.结论 OTUB1与p97相互作用并调控p97的泛素化和p97与NPL4复合体的形成,进而调控肿瘤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VCP基因突变致临床肌萎缩侧索硬化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四肢乏力2个月"于2018年2月入院.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只能进少许半流质饮食;讲话时吐词不清、言语含混;四肢乏力,以双上肢明显,表现为双手持物欠灵活、穿衣受限、双上肢不能平举,逐渐波及双下肢,出现步态不稳,上楼梯费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CT检查显示小脑半球低密度影,颅脑M RI检查示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双侧小脑半球软化灶(未提供影像学图片).给予对症治疗(方案不详)后患者症状无缓解,遂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患者8岁时因外伤致双眼失明(具体不详),既往无特殊传染病及遗传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起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6 kg .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对答切题,言语含糊,反应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正常,双眼球内陷,双眼失明,无光感,左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居中,咽反射减弱,颈软,四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萎缩,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膝反射、踝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凝血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肌电图(EM G )检查结果显示,四肢神经源性损害,以左下肢和右上肢明显,感觉系统正常.患者入院后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针灸、理疗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 4 d后复查EM G结果示广泛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脑干运动神经元损害可能;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示合并中枢体感通路受损病变;头颅CT检查示右侧小脑半球病变,左侧小脑半球局部脑沟增宽或软化灶可能;头颅M RI示双侧小脑半球软化灶,双侧大脑半球脱髓鞘病变,轻度脑萎缩改变(图1).基因测序显示患者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 , VCP)基因异常,为c.266G> A (编码区第266号核苷酸由G变为A )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了第89号氨基酸由Arg变为Gln(p. Arg89Gln) ,为错义突变(图2) .患者父母及其弟弟均未见该位点异常变异.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予以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针灸、理疗等治疗2周,症状无明显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含缬酪肽蛋白表达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表达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性,选取90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石蜡包埋样本的VCP表达水平,根据其表达水平将患者分成VCP高表达组(n=42)和VCP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并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两组患者的安阿伯(Ann Arbor)分期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CP高表达组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著低于VCP低表达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Ann Arbor分期和VCP表达水平是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VCP的表达水平显著影响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VCP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可作为预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含缬酪肽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上皮性卵巢癌(EOC)组织中含缬酪肽蛋白(VCP)的表达情况及其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EOC的分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4例EOC组织标本、13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标本、36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标本和8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VCP的表达情况.分析VCP阳性表达率与EOC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腹水和术前CA125水平)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人卵巢上皮HOSEpiC细胞和人EOC SKOV-3细胞中VCP表达;将SKOV-3细胞分为对照组(未经CB-5083处理)和处理组(经CB-5083处理),划痕实验分析2组SKOV-3细胞迁移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2组SKOV-3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荧光法分析2组SKOV-3细胞中VC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SKOV-3细胞中VCP、NF-κB/P65、IκBα和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OC、交界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VCP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P表达与患者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而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是否有腹水及术前CA125水平无关联(P>0.05).SKOV-3细胞中VCP表达水平高于HOSEpiC细胞(P<0.05),处理组SKOV-3细胞迁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克隆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SKOV-3细胞中VCP和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CP在EOC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VCP高表达可促进肿瘤的迁移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含缬酪肽蛋白促进单链RNA和双链DNA病毒复制或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含缬酪肽蛋白(VCP)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功能的ATPase,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质网相关降解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发挥重要功能.VCP不仅参与真核细胞核酸的重建、膜损伤和细胞周期调控等生命活动,还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复制和释放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VCP能够促进西尼罗河病毒(WNV)、丙型肝炎病毒(HCV)、脊髓灰质炎病毒(PV)、肠道病毒71型(EV71)、冠状病毒(CoV)、基孔肯雅病毒(CHIKV)、辛德毕斯病毒(SINV)和裂谷热病毒等单链RNA病毒的复制或释放,还能促进加州苜蓿多核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和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等双链DNA病毒的复制.VCP通过其ATPase酶活性及参与的内质网相关降解(ERAD)和泛素蛋白酶体等途径促进单链RNA和双链DNA病毒的复制或释放.现从VCP促进多种单股正链RNA、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和病毒粒子释放等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VCP同病毒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miR-133a-3p靶向调控VCP基因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微小RNA-133a-3p(miR-133a-3p)靶向调控含缬酪肽蛋白(VCP)基因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OS(以下分别称MG63、U2OS细胞)及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以下称hFOB1.19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MG63、U2OS和hFOB1.19细胞miR-133a-3p相对表达量,选择miR-133a-3p相对表达量最低的骨肉瘤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采用Lipofectamine3000瞬时转染技术,将miR-133a-3p mimic、miRNA NC转染上述骨肉瘤细胞,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RT-qPCR法鉴定转染效率.取两组转染48 h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human7.2(http://www.targetscan.org/),确定miR-133a-3p和VCP的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3a-3p与VCP的靶向调控关系.取两组转染48 h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CP蛋白表达.结果 MG63、U2OS细胞miR-133a-3p相对表达量均低于hFOB1.19细胞,且U2OS细胞miR-133a-3p相对表达量低于MG63细胞(P均<0.05),故选择U2OS细胞进行后续实验.观察组miR-133a-3p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TargetScanhuman7.2数据库中搜索VCP潜在的目标基因,结果发现miR-133a-3p在VCP基因3′非翻译区77~83 bp处有且仅有1个保守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33a-3p与VCP呈负向调控关系,VCP是miR-133a-3p的靶基因.转染48 h,观察组VCP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R-133a-3p通过负向调控VCP基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GEO差异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的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溃疡性结肠炎相关GSE、GPL文件,以R软件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得到潜在疾病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分别检索四逆散中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的化合物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有效成分,并查找其对应靶点;将药物靶点基因与疾病差异基因取交集,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调控网络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利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共得到差异基因910个,四逆散中有效成分144种,对应的靶基因239个;PPI核心网络共40个蛋白,关键蛋白涉及核仁磷酸蛋白(NPM1)、热休克蛋白8(HSPA8)、酪氨酸3/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YWHAZ)、泛素C(UBC)、含缬酪肽蛋白(VCP)等;GO富集分析主要富集于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源分子的反应、白细胞迁移等生物过程;KE GG通路分析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等.结论:四逆散治疗U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能通过作用于NPM1、HSPA8、YWHAZ、UBC、VCP等靶点,调控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ubastatin A促进嗜肺军团菌感染RAW264.7细胞自噬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HDAC6)在嗜肺军团菌干扰巨噬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10、5、2.5)μnol/L tubastatin A(TubA)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CCK-8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确定TubA的半数抑制浓度(IC.).建立嗜肺军团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实验分为无TubA组(每组设细胞对照组、灭活菌组、活菌组),(10、5、2.5) μmol/L TubA处理组(每组均设细胞对照组、灭活菌组、活菌组).嗜肺军团菌感染6、12、24、48h,收集各组细胞.细菌增殖实验检测嗜肺军团菌在RAW264.7巨噬细胞内增殖的情况;pmCherry-C1-EGFP-LC3B质粒转染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检测各组内自噬流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α微管蛋白(α-tubulin)、含缬酪肽蛋白(p97/VCP)、热休克蛋白90(HSP90)、HSP7O、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和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ubA的IC50为50μmol/L.与RAW264.7细胞正常对照组相比,加入TubA后,嗜肺军团菌在小鼠巨噬细胞内增殖明显减少.在无HDAC6抑制剂组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菌组比灭活菌组对自噬流的抑制作用更强.在HDAC6抑制剂TubA组中,活菌组的绿色荧光亮点均减少,自噬流增加.嗜肺军团菌的灭活菌和活菌分别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6、12、24、48h,与正常对照RAW264.7细胞相比,TubA嗜肺军团菌干扰组HDAC6、α-tubulin、p97/VCP、P62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结论 嗜肺军团菌干扰RAW264.7巨噬细胞自噬与HDAC6/P62/LC3B和HDAC6/p97/HSF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