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免充气腔镜腋窝入路甲状腺切除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识别甲状旁腺并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间浙江省中医院42例免充气腔镜腋窝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使用荧光显像技术(研究组)和常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中发现的甲状旁腺数为(1.57±0.6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的(0.56±0.59)枚( t=-5.472, P<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血清甲状旁腺素值为(2.88±1.23)pmol/L,高于对照组的(2.16±0.10)pmol/L( t=-1.844, P<0.05);第3天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值为(3.22±1.31)pmol/L,较对照组的(2.55±0.81)pmol/L高( t=-2.041, P<0.05)。研究组术后发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42, 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低钙血症1例,对照组出现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1, P>0.05)。 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辨识甲状旁腺是可行的、简便快捷并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SLN)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且术前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示踪剂为吲哚菁绿)行SLN检测的32例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6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SLN检出情况、SLN的分布、手术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机器人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机器人组、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40)、(169±57)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分别为(11.2±5.4)、(15.5±5.7)g/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1.3)、(8.6±1.4)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机器人组16例患者均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1枚;腹腔镜组16例患者中15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0枚。机器人组患者的SLN总检出率(16/16)与腹腔镜组(1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3, P=0.310);机器人组SLN双侧检出率(10/16)与腹腔镜组(7/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376)。机器人组每例患者切除淋巴结数为(16.6±4.1)枚,与腹腔镜组[(21.0±7.1)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 P=0.054)。两组患者切除的淋巴结及SLN术后病理检查均无肿瘤转移,SLN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均为0,阴性预测值均为100%。(4)将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划分为左侧盆腔、右侧盆腔、骶前区、腹股沟深、腹主动脉旁共5个区域。机器人组单个区域SLN显影6例(12枚),多个区域SLN显影10例(29枚),腹腔镜组单个区域SLN显影7例(14枚),多个区域SLN显影8例(26枚)。两组患者的SLN显影均以左侧盆腔最多,其次均为右侧盆腔、腹主动脉旁、腹股沟深。(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尿潴留、盆腔淋巴囊肿,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7, P=1.000)。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4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Ⅰ、Ⅱ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同时SLN双侧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荧光检测系统定量分析吲哚菁绿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吲哚菁绿(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观察并定量分析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及代谢规律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中使用ICG染色后剥除黄斑前膜和内界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近红外眼底成像术(NIR-FF)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开发基于Python语言编程ICG眼内代谢过程检测系统测量NIR-FF的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预测ICG代谢规律方程式,与术后视力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64只眼),年龄为(64.6±8.4)岁,其中男性25例(39.1%),女性39例(60.9%)。NIR-FF图像显示患者术前无ICG强荧光影像,术后1周出现后极部呈弥漫ICG强荧光,内界膜剥除区域呈现环形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并逐渐向视盘方向消退,直至1年时在视盘处仍可见ICG残留荧光。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可测量眼内ICG残留面积,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方程式预测术后12个月ICG残留面积=0.22×术后6个月ICG残留面积( R2=16%, P=0.002)。除术后1个月ICG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P=0.017, r=-0.195)外,其余随访时间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预后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采用ICG染色剥除内界膜后ICG在眼内的特征性代谢过程,表现为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随时间延长逐渐向视盘汇集。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能够清晰显示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眼内分布特点,可用作预测ICG眼内代谢规律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肠管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现状及目前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在腹股沟嵌顿疝微创治疗中ICG对肠管灌注评估的作用。方法:该患者为56岁女性,于2020年10月29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右侧腹股沟不可回纳包块;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伴部分小肠梗阻,急诊B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腹腔内小肠扩张伴肠内容物潴留,考虑急性肠梗阻。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结果: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ICG荧光染色评估嵌顿肠管灌注,明确嵌顿肠管无缺血坏死,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d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疝复发。结论: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ICG荧光染色对于评估嵌顿肠管灌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切除时能够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7月1日至10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例AWE患者,术中采用ICG(0.25 mg/kg)作为荧光显影剂,在近红外荧光腹腔镜辅助下进行AWE病灶的荧光显影,指导AWE的精准切除。切除AWE病灶并取其3、6、9和12点的切缘组织及病灶基底部组织送病理检查。记录静脉推注ICG后至荧光显影的时间、荧光显影率、荧光显影下切除病灶的时间、ICG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灶的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入组的7例AWE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AWE病灶在静脉推注ICG后显影(荧光显影率为5/7),静脉推注ICG后至荧光显影的时间为(46.7±9.8)s。ICG荧光显影下切除病灶的时间为(16.4±7.0)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ICG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的腹壁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所有切缘未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结论:ICG荧光显影可指导AWE病灶的精准切除,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红外二区(简称二区)荧光手术导航为提升原发性肝癌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然而,二区荧光成像在术中的实施尚缺少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该共识在总结分析已有文献和临床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遵循并继承了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已有的方法和原则,并根据二区荧光成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拓展,以期推动我国二区荧光成像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推广应用,促进二区荧光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和不断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7例应用ICG评估吻合口血供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7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185 min,中位手术出血量为50 ml,注射ICG到吻合口肠管显像的中位时间为45 s。1例患者因ICG荧光显像提示肠管血运欠佳而行近端肠管扩大切除。中位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6枚。术后中位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 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ICG相关不良事件。结论:ICG荧光显像判断肠管血供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术前经皮肺穿刺注射吲哚菁绿定位肺内小结节和磨玻璃结节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CT引导下肺内注射吲哚菁绿(ICG)用于肺内小结节及磨玻璃影术前定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7月连续入住北京胸科医院34例CT上表现为肺内小结节或磨玻璃结节疑诊为肺癌、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9个结节),结节大小0.3~2.0(0.9±0.3)cm,其中实性结节6个,不纯磨玻璃结节9个,纯磨玻璃结节24个。术前在CT引导下向肺内注射ICG进行定位,记录患者的结节定位、手术及病理等信息。主要评价指标为定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0.6%(7/34)的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其中6例为少量气胸,1例为肺内出血,均无需特殊处理。无ICG相关不良反应。术中所有患者均可见荧光显影,2例患者ICG在胸腔内弥散,但在荧光最亮处仍然可以找到病灶。一处结节因直径过小(0.3 cm)未能在切除肺叶中找到,定位成功率为97.4%(38/39)。荧光持续时间可超过5 h。结论:CT引导下肺内注射ICG定位肺内小结节和磨玻璃结节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刺正染ICG荧光导航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1例报告(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已成为肝后叶Ⅶ段(S7)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受限于S7肝蒂复杂解剖结构,在肝表面可有缺血线,而在肝实质内缺乏有效引导.鉴于此,笔者团队采用吲哚菁绿(ICG)荧光穿刺正染技术实施腹腔镜解剖性肝S7切除术.本文对此做一汇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采用ICG荧光穿刺正染技术行腹腔镜解剖性肝S7切除术的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按照术前三维重建模拟成功获得肝S7ICG荧光染色区域后采取足侧入路方式行解剖性肝S7切除,术中循荧光边界及右肝静脉断肝,过程中先后离断S7门静脉(P7)及右肝静脉S7各属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见肝S7已切除,未见肿瘤复发征象.结论:ICG荧光穿刺正染技术对腹腔镜解剖性肝S7切除术起到良好的辅助指引作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保证肿瘤R.切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经外周静脉和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和胆囊注射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23年5~10月间由同一手术团队行LC的困难胆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A组术前经外周静脉静推ICG,B组术中经胆囊注射ICG,C组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间的差异,以及A组和B组荧光模式肝外胆管显影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数据比较用χ2检验,用Boferroni法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三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C组(均P<0.05),而A组和B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游离胆囊三角前(早期)三管总显像率为41.67%,低于B组的63.89%(P<0.05).结论 ICG有利于困难胆囊LC术中识别肝外胆管结构,而经胆囊注射ICG对早期识别肝外胆管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