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乙酰半胱氨酸对伴有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乌司他丁对伴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部分肝切除的肝硬化患者7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7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NAC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炎症氧化应激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术后3 d和7 d时,观察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43.59±6.17)、(35.94±5.1 0)μg/L 和(26.53±3.91)、(20.48±3.27)ng/L,低于对照组的(47.92±6.58)、(39.71±5.76)μg/L 和(29.86±4.35)、(25.61±3.8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4、6.249、6.725、7.314,均 P<0.05).观察组的 MDA 水平为(12.08±2.15)、(8.14±1.5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4.35±2.39)、(9.82±1.76)μmol/L,观察组的 SOD水平为(55.04±5.81)、(63.27±6.24)U/L,高于对照组的(52.15±5.46)、(58.79±6.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2、6.823、6.739、6.541,均 P<0.05).观察组的 ALT、γ-GT、TBil、TBA、SF、RBP、CysC 水平为(80.59±6.51)、(59.34±5.62)U/L和(90.15±6.83)、(64.28±5.74)U/L、(21.06±2.37)、(15.79±2.08)μmol/L 和(11.54±1.90)、(9.64±1.57)μmol/L 和(385.92±31.70)、(351.48±27.09)ng/mL,低于对照组的(86.73±7.04)、(67.19±6.47)U/L 和(98.74±7.49)、(70.26±6.15)U/L、(22.79±2.51)、(17.84±2.35)μmol/L 和(12.76±2.02)、(10.79±1.83)μmol/L 和(407.59±34.28)、(369.85±30.63)ng/mL,观察组 ALB水平为(30.78±2.18)、(32.51±2.46)g/L,高于对照组的(29.16±2.04)、(30.76±2.1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3、7.128、6.784、6.573、5.487、6.284、5.185、5.384、6.719、5.826、5.438、5.629,均 P<0.05).观察组的 RBP 和 CysC 水平为(62.28±5.39)mg/L、(52.06±4.92)mg/L、(2.60±0.52)mg/L、(2.42±0.43)mg/L,低于对照组的(68.17±5.74)mg/L、(57.48±5.26)mg/L、(2.81±0.59)mg/L、(2.64±0.4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9、6.793、6.836、6.287,均 P<0.05).观察组的术后感染、HE、PHLF 和 AKI 发生率为 2.70%、2.70%、0、0,低于对照组的 8.11%、10.81%、2.70%、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4、3.827、3.496、3.608,均 P<0.05).结论 NAC联合乌司他丁能抑制具有肝硬化背景的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发挥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微RNA-514b-3p、甲胎蛋白检测对早期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lncRNA LUCAT1)、微RNA-514b-3p(miR-514b-3p)、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对预测早期肝细胞癌(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30例Ⅰ~Ⅱ期HCC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早期HCC病人随访3年,按其行根治术后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92)和复发组(n=38).检测并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水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对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earson法分析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与miR-514b-3p的关系.结果 与未复发组[0.99±0.33、(17.42±3.67)μg/L、1.01±0.34]相比,复发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1.87±0.63)、AFP水平(25.38±5.18)μg/L升高(P<0.05),miR-514b-3p水平(0.56±0.19)降低(P<0.05).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68、0.83,且血清ln-cRNA LUCAT1、AFP联合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为0.93,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4.8%.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联合预测AFP阴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为0.91,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单独及联合预测AFP阳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与AFP单独预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n-cRNA LUCAT1是影响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514b-3p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水平与miR-514b-3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且lncRNA LUCAT1与miR-514b-3p存在结合位点.结论 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水平较高,miR-514b-3p水平较低,血清lncRNA LUCAT1与AFP联合检测更有利于临床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且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联合预测AFP阴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PLC肝切除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预防性抗凝将患者分为抗凝组(287例,术后接受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95例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7%(152/495),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染(9.1%,45/4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5%,32/495)、出血(6.3%,31/495)、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6.1%,30/49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2.8%,14/495).抗凝组术后VTE、ARDS、PHLF 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4%(4/287)vs 4.8%(10/208)、3.8%(11/287)vs 10.1%(21/208)、3.8%(11/287)vs 9.1%(19/208),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前降钙素原是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术前胆红素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抗凝是VTE、ARD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L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可以降低VTE、PHLF、ARDS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腹水、术前降钙素原、术前胆红素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补救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一项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 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 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 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肝胆道造瘘碎石取石术与传统开腹肝段切除术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经皮肝胆道造瘘碎石取石术(PTCSL)与传统开腹肝段切除术(OH)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110例。根据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和开腹组,微创组行PTCSL,开腹组行OH。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结果:微创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1.12±2.09)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76±4.28)h]、手术时间[(108.51±16.19)h]及术中出血量[(20.16±3.59)ml]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29.35±4.83)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91±6.35)h、手术时间(116.27±21.54)h及术中出血量(38.03±6.22)ml](均 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后ALT[(77.82±16.25)U/L]、GGT[(248.16±24.83)U/L]及AST[(65.42±16.82)U/L]水平低于开腹组[ALT(102.37±25.64)U/L、GGT(345.45±32.60)U/L及AST(96.30±22.17)U/L](均 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27%(4/55),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09%(16/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结石取尽率61.82%(34/55),开腹组结石取尽率92.73%(5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CSL与OH对区域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进行治疗均有效,OH取石率高,PTCSL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小,术后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外科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5例成人巨大UES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9~77岁。术前CT检查结果均提示为密度不均的囊实性低密度影伴有稍高密度条索状分隔影,被误诊为肝细胞癌或肝囊腺癌。3例CA125高于正常值,5例甲胎蛋白均为阴性。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肿瘤平均最大径20.2 cm(范围:15.0~30.0 cm),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UESL,5例免疫组化均表达波形蛋白;3例完整切除肿瘤并达到R0切除,其中2例截至末次随访仍无瘤生存(89和55个月),另1例无瘤生存158个月后死于肾癌;其余2例虽完整切除肿瘤但术中肿瘤破裂,分别于术后2和19个月复发,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和26个月。结论: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成人巨大UESL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肿瘤种植转移是影响UESL预后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调控微小RNA-145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微小RNA(miRNA,miR)-145的调控在肿瘤复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至2017肝癌手术患者40例,检测术后血清IGF-1浓度变化;建立小鼠肝切除模型,检测术后血清IGF-1表达变化;Transwell检测IGF-1作用后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miR-145、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的表达变化;脂质体转染mimics和miR-145 inhibitor,检测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分析两组。 结果:患者术后30 d血清IGF-1浓度[(53.90±6.53) μg/L]高于术后1 d[(43.00±6.37) μg/L, t=-3.804, P<0.01],小鼠术后21 d血清IGF-1浓度[(74.00±4.73) μg/L]高于术后3 d[(57.00±6.87) μg/L, t=-8.046, P<0.01];Transwell显示处理组细胞侵袭能力[(165.67±10.01)个]明显高于对照组[(50.66±4.04)个, t=-20.880, P<0.01],miR-145表达(0.224±0.019)低于对照组(1.000±0.042, t=20.074, P<0.01);Zeb2表达(0.91±0.25)高于对照组(0.09±0.72, t=-53.959, P<0.01);转染抑制和增强miR-145表达后,miR-145 inhibitor组Zeb2蛋白表达和细胞侵袭数目[(1.33±0.38)、(259.00±14.10)个]较miR-145 mimics组[(0.26±0.19)、(68.00±4.58)个]明显增加( P<0.01)。 结论:肝切除术后IGF-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调控miR-145影响肿瘤的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肝功能衰竭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肝功能衰竭(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80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干预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命质量。结果:干预1个月,试验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46.2 ± 4.2)U/L、(23.4 ± 5.2)μmol/L、(41.3 ± 2.6)U/L,均低于对照组的(64.2 ± 5.1)U/L、(31.2 ± 6.3)μmol/L、(53.6 ± 3.8)U/L;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分别为(46.8 ± 3.8)、(73.8 ± 3.5)g/L,均高于对照组的(36.8 ± 3.5)、(53.6 ± 2.8)g/L;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总分为(136.8 ± 13.5)分,高于对照组的(115.9 ± 1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39~40.309, P<0.01)。 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实施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减少肝损伤,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