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性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急诊预检平战结合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1].据统计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2023年 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 95.5%[2].大量患者的激增将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急诊科在呼吸道高峰期超负荷运转,系统的风险性系数将会提高.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提出坚持平战结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到目前为止,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仍在研发中,因此迫切需要为COVID-19的治疗寻找替代策略。感染性疾病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Convalescent plasma,CP),特别是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CP,被应用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重大感染性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COVID-19康复者CP是治疗重症和危重症2019-nCoV感染者的一项有意义的举措,但其潜在的风险仍待研究。本文就COVID-19康复者CP临床治疗的机制、采集要点、临床应用情况及潜在的益处和风险进行综述,为精准应用COVID-19康复者CP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但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传播途径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气管插管术等容易产生高病毒载量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面临着很高的职业暴露和传染的风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术的现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该建议从气管插管术指征、安全防护措施、器具准备、气道评估、气管插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奋战在一线的麻醉科医师和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安全有效地实施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可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急诊医学科应对方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有关靶向血凝素的抗流感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常常引起暴发流行,是影响公共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然而,近年来耐药毒株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流感药物。病毒融合蛋白血凝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研究靶点之一。本文讨论并总结了最新的针对流感病毒血凝素靶点的抗流感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蛋白质和肽。今后基于血凝素的疗法可能会成为预防和治疗流感的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检验科实习生带教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新发或者变异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因对病原体的传染途径和致病力尚未完全明确,作为近距离接触病原体样本的实验室一线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因而检验科实习学生的心理状况、生物安全及工作质量也是日常防控工作中各教学医院的重要关注点。本文针对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中暴露的问题,分析检验的全流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流程控制,旨在增强实习生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促进实习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为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体感染人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末及春初。hMPV感染大多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因出现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进展为重症肺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甚至导致死亡。为进一步规范hMPV感染的临床诊治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hMPV感染诊治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99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负担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并预测205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慢病负担。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将1990—2019年中国人群疾病别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早死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的差距归因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和所有其他原因的贡献,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至2050年慢病产生的DALYs。结果:中国慢病导致的DALYs在1990—2019年期间增加了746.0万人年,其中年龄结构的贡献为186.0%(95% UIs:178.4%~193.6%),人口规模为77.0%(95% UIs:69.5%~80.8%),其他所有原因为-163.0%(95% UIs:-163.1%~-159.3%)。DALYs由252.7万人年的YLLs和493.4万人年的YLDs构成,其中年龄结构对YLLs和YLDs的贡献分别为414.6%(95% UIs:396.2%~432.5%)、69.1%(95% UIs:66.7%~71.4%)。2019—2050年期间,年龄结构变化使DALYs增加的慢病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神经失调、感觉器官疾病、糖尿病和肾脏病、肌肉骨骼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障碍、皮肤和皮下疾病。 结论:1990—2019年,除皮肤和皮下疾病外,其他类别慢病的归因负担均有上升,且以归因伤残负担为主。至2050年,多数慢病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慢病负担可能持续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