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市87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 探讨银川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CAP患儿878例,采集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采用多重PCR检测包括HMP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冠状病毒229E/NL63、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和人博卡病毒(HBoV)等15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回顾性分析HMPV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 878例中,HMPV阳性140例(15.95%),其中HMPV单独感染32例(22.86%)、合并其他病毒感染71例(50.71%)、合并细菌感染8例(5.71%)、合并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24例(17.14%)、合并支原体抗体阳性5例(3.58%).合并感染的其他病毒主要有人鼻病毒(HRV)、PIV3和RSV,合并感染的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HMPV感染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感染的主要群体为≤5岁的儿童.49例CAP重症病例中,HMPV阳性7例(14.29%),均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发热和咽部充血症状.与其他病原体感染者比较,单独HMPV阳性者白细胞计数低(P<0.05)o HMPV阳性的重症CAP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肌酐(Cr)含量均低于阴性患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他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PV是银川市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常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HMPV感染高发于春、夏季,好发于≤5岁的儿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肺移植术后肺部菌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痰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仍较低。随着细菌16s核糖体小亚基RNA(rRNA)基因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呼吸道样本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得以量化,潜在病原体和共生环境也得以识别,揭示了健康肺部存在丰富的菌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部菌群不仅可以调节肺部免疫稳态,而且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有异于健康人群,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特点及其与肺部感染、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道微生物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早产儿呼吸道定植微生物因受自身生理基础及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菌群多样性下降和物种组成变化,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过程,在B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BPD早产儿呼吸道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在BPD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就微生物在BPD预测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下呼吸道微生物群与下呼吸道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正常健康儿童的下呼吸道并不是无菌的,而是存在微生物群的。这些微生物群与儿童共生,在营养吸收、维生素合成、外源物质代谢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维持儿童下呼吸道的健康。同时,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紊乱可能会导致某些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通过综述下呼吸道微生物群来源及检测方法、健康儿童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特点以及儿童下呼吸道微生物群与下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更精准地诊治儿童下呼吸道疾病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腺样体和扁桃体疾病在儿科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OME)有关,扁桃体肥大与复发性扁桃体炎(recurrent tonsillitis,RT)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有关。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在上呼吸道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培养,因此不能提供完整的微生物多样性评估。不依赖培养的基于16S核糖体RNA编码基因(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近年来被用于确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表面和组织内的微生物群,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本文介绍了测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的技术,并总结了应用这些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等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9例肺炎型肺癌、11例结节型(最大径≤3 cm)早期肺癌患者与7例健康人的BALF,提取BALF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二代测序(NGS)分析后,分析微生物菌群分数量及分布特征,并比较肺炎型、结节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3组间BALF中微生物菌群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肺炎型肺癌诊断预测价值。结果:肺炎型组患者BALF中中位细菌序列数量为9 235(3 498,30 743),高于对照组[382(98,2 508)]及结节型组[486(96,780)]( P值均=0.001);中位细菌菌种种类肺炎型组[9(6.5,10.5)]高于对照组[2(2,6)]及结节型组[4(2,7)],肺炎型组较对照组和结节型组细菌菌种增多( P=0.015及 P=0.021);肺炎型组中肺炎链球菌属、普雷沃菌属的检出阳性率(9/9,100.0%)、(8/9,88.9%),均高于对照组(3/7,42.9%)、(2/7,28.6%)及结节型组(4/11,36.4%)、(4/11,36.4%)( P值均<0.05);肺炎型组检出占优势菌黑普雷沃菌8例(8/9,88.9%),较结节型组3例(3/11,27.3%)及对照组1例(1/7,14.3%)优势患者占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产黑普雷沃菌序列数为2 392(521.3,11 715)高于对照组(219)及结节型组[48(9,498)]( P值均<0.05)。以普雷沃菌属序列数占比为37.3%或产黑普雷沃菌序列数263为临界值,预测肺炎型肺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663,1.000, P=0.004 7)和0.92(0.785,1.000, P=0.000 5)。 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菌属菌种、数量较健康人复杂,微生物菌群种群分布与局部早期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其中以普雷沃菌属及产黑普雷沃细菌分布较为普遍,占明显优势,普雷沃菌属占比及产黑普雷沃细菌序列数对肺炎型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9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TEN患者46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情况,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类别、有和无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脓毒症患者病死比例,患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与非脓毒症组(14例);根据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7例)。统计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合并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入院时血液中转氨酶/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计数异常情况,病程中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分别比较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病损面积、TEN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系统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病程中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对数据进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选取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46例TEN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8个月~92.0岁,入院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1例(23.91%)、剥脱性皮炎9例(19.57%)、TEN 9例(19.5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7例(15.22%)、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6例(13.04%)、重症药疹4例(8.70%);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达11个,其中有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患者病死比例与无此类科室治疗史患者相近( P>0.05);死亡患者均并发脓毒症,且主要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入院时,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8例)与非甾体类消炎药(4例),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3例)与精神类药物(3例);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达10种,非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仅4种;脓毒症组肌酐升高患者比例( χ2=13.349, P<0.01)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转氨酶/胆红素异常情况与非脓毒症组相近( P>0.05)。脓毒症组21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繁多,14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血液标本培养出的9株菌株中8株为耐药菌、6株为革兰阳性菌;非脓毒症组8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较少,6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脓毒症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比例( χ2=4.493, P<0.05)、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死亡组年龄≥60岁患者比例、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 χ2=4.412、11.627, P<0.05或 P<0.01)。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025、2.757,95%置信区间=1.352~6.769、1.244~6.110, P<0.05或 P<0.01)。 结论:TEN入院诊断困难,男性为易感人群,别嘌醇为常见致病原;并发脓毒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高,血源性感染主要为耐药菌且多为革兰阳性菌;死亡患者的年龄大于存活患者,且主要死因为脓毒症。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SS)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认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论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问卷的设计与验证》一文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了快速筛查问卷,通过研究得出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论著《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病原微生物分布与嗅觉障碍的关系》分析发现在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鼻病毒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定植与嗅觉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相对持久的嗅觉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鼻病毒的定植分别与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有关。论著《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调控分析》研究得出ACE2在ECRSwNP和non-ECRSwNP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组织炎性因子浸润不同以及miRNA调控通路差异相关。论著《胃蛋白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鼻咽癌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升高,放疗前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咽喉反流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进程,并影响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论著《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分析痉挛性发声障碍的声带振动特征》认为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对研究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的声带振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速度商参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论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论著《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认为对于面部中小型缺损的修复,如处理恰当,V-Y皮下筋膜蒂皮瓣有可能成为“不易坏死”的局部皮瓣。论著《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分析发现,SIGLEC-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微生物组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微生物组是指定植在下呼吸道内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集合,参与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微生物组可能也参与调控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现对肺微生物组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和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调查川崎病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发病特点。方法:此项研究基于芬兰的全国性登记调查,以实验室确诊的MIS-C和川崎病病例为基础,对2016~2020年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2020年,实验室确诊的18岁以下病例为5 170例,其中5例符合MIS-C诊断标准。在实验室确诊的病毒感染儿童中,MIS-C发生率为0.97/1 000(95% CI:0.31~2.26)。对川崎病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近期川崎病病例减少,调整季节因素后,与病毒流行前水平相比发生比例为0.49(95% CI:0.32~0.74)。同时,由于人群间保持社交距离,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下降。 结论:这项基于登记调查的全国性研究发现MIS-C是病毒感染的罕见并发症。病毒流行期间川崎病和呼吸道感染病例减少,这表明川崎病中微生物传播或可发挥重要作用,保持社交距离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