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胸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Ⅱ级。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30例)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胸椎竖脊肌平面阻滞,观察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伤口情况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在15 min后测阻滞平面可达T 3~T 7脊神经支配节段,观察组测神经阻滞平面为T 2~T 9脊神经管理节段,两组术后1 h和6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18、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术后恶心、皮肤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中,与竖脊肌平面阻滞相比,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ESPB组(48例)和TPVB组(49例)。ESP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ESPB,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TPVB,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拔管时,两组患者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24、48 h,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TPVB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 P<0.05)。推入手术室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切皮时、拔管后,TPVB组的HR、MAP水平均低于ESPB组(均 P<0.05)。 结论:肾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TPVB的镇痛效果更好,总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意识指数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oC)监测[镇静(IoC1)联合镇痛(IoC2)监测]对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行腰椎融合术的老年患者7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E组)。两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C组根据患者心率及有创血压等生命体征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E组根据IoC1值变化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根据IoC2值变化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IoC1在40~60、IoC2在35~45。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情况,麻醉诱导前(T 0)、术毕(T 1)、术后24 h(T 2)、术后72 h(T 3)时的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应激性高血糖发生情况,T 2、T 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高于C组( P<0.05),术中高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 P<0.05),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低于C组( P<0.05),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低于C组(均 P<0.05)。与T 0时比较,两组患者T 1、T 2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升高(均 P<0.05)。两组患者T2、T3时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oC1联合IoC2监测用于指导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中镇静及镇痛管理,有利于抑制应激反应并降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在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胸神经(PECS)Ⅰ型阻滞对机器人辅助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DCAB)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2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择期RADCAB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SAPB联合PECS Ⅰ阻滞组(SP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SP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记录2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2 h(T 1)、4 h(T 2)、12 h(T 3)和24 h(T 4)静息状态及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中及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率、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C组术中转为开胸手术1例剔除观察。2组患者T 4静息状态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P组患者T 1~T 3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2.2±0.7)分、(2.7±0.5)分、(3.1±0.5)分]均低于C组[(4.0±0.6)分、(3.7±0.5)分、(3.7±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80、7.40、4.04, P值均<0.001);T 1~T 3咳嗽时疼痛VAS评分[(2.9±0.7)分、(3.4±0.6)分、(3.5±0.6)分]均低于C组[(5.1±0.4)分、(4.6±0.6)分、(4.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4、8.33、3.98, P值均<0.05)。SP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09±13)μg和(62±10)μg,均低于C组[(146±21)μg和(72±10)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1、3.74,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为(4. 4±2.1)次,低于C组的(8.4±1.9)次;首次补救镇痛时间为术后(18.2±3.1)h,大于C组的(8.0±1.7)h;补救镇痛率为26.7%(8/30),低于C组的82.8%(2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7、11.90, χ2=18.70, P值均<0.001)。SP组患者拔管时间为术后(4.4±1.3)h,ICU停留时间为(44.7±10.7)h,均低于C组[(5.4±1.5)h和(54.6±9.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3.71,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4/30),皮肤瘙痒发生率为3.3%(1/30),肺不张发生率为3.3%(1/30),均低于C组[41.4%(12/29)、27.6%(8/29)和27.6%(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4.97、4.97, P值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能够为RADCAB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内复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PACU)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结核性脓胸行肺纤维板剥脱并脓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B组为支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值(BIS)维持在40~5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手术切皮前(T 1)、手术切皮后(T 2)、手术结束时(T 3)、拔管时(T 4)及出PACU时(T 5)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记录拔管后5、30 min、出PACU时患者静息与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药物追加的剂量,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镇静-躁动评分(SAS),观察拔管后至出PACU期间的恶心、呕吐、嗜睡、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T 2、T 3、T 4、T 5时HR和MAP均低于A组( P<0.05),生命体征更为平稳。B组患者拔管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A组( P<0.05)。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用量分别为(35.92±8.12)μg和(749.56±95.30)mg,显著低于A组[(45.74±4.42)μg和(862.83±105.34)mg, P<0.05];B组术后麻醉复苏室内舒芬太尼用量为(5.26±2.10)μg,显著少于A组[(10.35±5.86)μg]( P<0.05);B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2.92±5.12)min、意识恢复时间(20.56±5.10)min、拔管时间(26.87±6.16)min,短于A组[(15.74±4.72)min,(25.83±5.34)min和(35.35±5.80)min]( 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35%、20%,显著低于A组(30%、20%、75%和45%)(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支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结核性脓胸纤维板剥离并病灶清除术中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加快患者的麻醉复苏速度,减轻复苏时的躁动,提高麻醉复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肋下腰方肌前路阻滞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肋下腰方肌前路阻滞(MSC-AQLB)对开放性妇科肿瘤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沙市中心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开放性妇科肿瘤手术患者50例,年龄35~70岁,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MSC-AQLB复合全麻组(MQ组)和单纯全身麻醉(GA组),每组25例。MQ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MSC-AQLB,双侧均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GA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中采取静吸复合全麻,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MQ组在阻滞后5 min及15 min时的阻滞平面,两组患者拔管时(T 1)、离开PACU时(T 2)、术后6 h(T 3)、12 h(T 4)、24 h(T 5)、48 h(T 6)的静息和活动(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术后患者满意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局麻药中毒、肌力减退、气胸、出血、误入腹腔、肾脏损伤等)。 结果:超声引导下双侧MSC-AQLB的最高阻滞平面与最低阻滞平面分别为T 6和L 1(5 min时)、T 5和L 2(15 min时)。MQ组T 1~T 6时的静息及活动疼痛VAS明显低于GA组(均 P<0.05),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率明显低于GA组(均 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GA组( 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 P<0.05)。MQ组患者未发生肾损伤、肌力减退等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在开放性妇科肿瘤手术中,超声引导下MSC-AQLB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切口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2年结果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切口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C-NDL)与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接受C-NDL与TVT-O治疗的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C-NDL组51例,TVT-O组56例,年龄分别为(58.8±9.3)岁(范围:43~81岁)和(56.9±11.4)岁(范围:32~87岁),咳嗽漏尿点压力[ M( Q R)]分别为70(20)cmH 2O(1 cmH 2O=0.098 kPa)和80(25)cmH 2O。比较两种术式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客观治愈率、主观治愈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中文问卷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NDL组和TVT-O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0(10)min和40(30)min( Z=-3.73, P<0.01)。术后两组分别随访32.0(17.4)个月和41.0(23.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客观治愈率分别为48/51和54/56(χ 2=0.01, P=0.94),主观治愈率分别为43/51和50/56(χ 2=0.03, P=0.86),ICIQ-SF评分分别为2.29±4.02(范围:0~13)和1.71±3.67(范围:0~18),IIQ-7评分分别为1.12±1.85(范围:0~7)和0.70±1.70(范围:0~6),两组整体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术后C-NDL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1.5)分,低于TVT-O组的1.0(1.0)分( Z=3.41, P<0.01)。两组各有排尿困难2例,C-NDL组还发生阴道切口疼痛1例,TVT-O组发生大腿内侧轻度疼痛2例、新发尿急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比7/51, P=0.325)。 结论:C-NDL与TVT-O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长期疗效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喷他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脾部分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脾部分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行脾部分切除术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术后均予以自控泵镇痛,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术前增加静脉注射喷他佐辛。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麻醉恢复指标,评价术后疼痛反应程度,检测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统计术后48 h内自控泵镇痛有效按压次数,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丙泊酚[(462.24±27.13)mg]和瑞芬太尼用量[(365.98±26.78)μg]均显著少于对照组[(511.82±26.32)mg、(406.86±26.08)μg]( t=14.49、12.63,均 P < 0.001),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86±0.97)min]、麻醉苏醒时间[(13.24±0.82)min]和拔管时间[(17.14±1.07)min]均显著少于对照组[(7.62±0.90)min、(14.32±0.84)min、(18.22±1.06)min]( t=5.80、8.58、6.93,均 P < 0.001)。研究组术后24 h和48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7.82、9.31、4.95、8.47,均 P < 0.00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21.53、25.61、18.45、16.90、17.33、14.86,均 P < 0.001),而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20.85,-19.61,均 P < 0.001);研究组术后48 h内自控泵镇痛有效按压次数[(6.24±1.17)次]显著少于对照组[(10.26±1.34)次]( t=12.95, P < 0.05),且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4.0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9/50)](χ 2=5.01, P < 0.05)。 结论:对脾部分切除术患者实施喷他佐辛超前镇痛,可有效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药物给药剂量,促进术后麻醉恢复,抑制术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反应,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椎旁阻滞-丙泊酚复合麻醉在肺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PPA)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炎症应激指标、术后镇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拟行肺癌根治术的116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PPA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吸入复合全麻;监测对比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及术后麻醉镇痛药物用量,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T淋巴细胞,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 0~T 3时刻的CO、SVRI、EVL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1~T 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高于对照组,T 3时的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在术后2 h,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术后4、12 h时观察组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在术后4、12、24 h时观察组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IL-10、Cor、NE、VEGF-C、TGF-β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IL-6、NE、VEGF-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3 +、CD4 +、CD8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4 h,观察组CD3 +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24.14%, P<0.05)。 结论: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PPA实施麻醉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减轻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减轻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及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下胸椎旁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胸椎旁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30)和椎旁阻滞组( n=30)。椎旁阻滞组在手术结束前在胸腔镜直视下将20 ml、0.375%罗哌卡因注射在胸4~5肋间、椎体旁1 cm处;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哌替啶追加剂量和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主动咳嗽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采用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椎旁阻滞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椎旁阻滞组患者术后哌替啶追加剂量和次数分别为(8.2±2.3)mg和(0.2±0.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87.8±15.3)mg和(1.8±0.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91、34.37,均 P<0.05)。椎旁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0.0%、6.7%和0,均低于对照组的40.0%、30.0%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0、5.45、4.29,均 P<0.05)。椎旁阻滞组患者主动咳嗽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1, P<0.05)。椎旁阻滞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6.5±0.4)h、(20.9±3.1)h和(4.6±1.0)d,均低于对照组的(8.5±0.7)h、(28.6±4.8)h和(6.1±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7、7.39、4.19,均 P<0.05)。 结论:胸腔镜下胸椎旁阻滞可以有效减轻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